古人為何那麼喜歡柳樹?知道真相後,我把自家花園的花都拔了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古代的詩詞歌賦中,“柳”的意象比比皆是,十分常見。那麼古人為何如此喜歡柳樹呢?

古人為何那麼喜歡柳樹?知道真相後,我把自家花園的花都拔了

其實不唯古人,今天的人們也一樣喜歡,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審美的需要吧。

或許江南的朋友們不太留意,而長城外的塞北,漫長的冬季白雪皚皚。當早春到來時,在和風的吹拂下最先抽芽的,便只有柳樹。

柳樹快要發芽時,那些休眠了一冬,看似早沒了生機的乾枯枝條,先是尖端微微泛紅,逐漸變得柔韌,再越來越紅,遠遠望去,像樹杪上燃著一團火。

漸漸地,柳枝上長出芽苞,它們穿著紅衣,彷彿一個個襁褓中的嬰兒,正被無微不至地呵護著。

當這紅衣脫去時,脫穎而出的卻並非嫩葉,而是又一層厚厚的“棉袍”。那“棉袍”可真像棉花做的呀!潔白柔軟還毛絨絨的。遠遠望去,火紅的枝條上映著“白雪”。這便是塞北早春的柳樹為人們上演的“冰與火之歌”。

古人為何那麼喜歡柳樹?知道真相後,我把自家花園的花都拔了

天氣再暖和些,綠葉生出,春風把它們的“棉袍”脫去,帶走。於是,隨著風漫天飄散的,就是柳絮,古人也叫楊花,是柳樹的種子。無論它們飄向何方,都會孕育出新的生命!這正是: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古人喜歡詠柳,從詠柳絮開始。《世說新語》載有謝安在下雪天與小輩兒女講論文義的故事。雪停時謝公欣然問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女答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此女便是謝道韞。以後則以“詠絮之才”讚譽在詩文方面有才華的女子。如《紅樓夢》中黛玉寶釵的判詞: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我本人最愛蘇軾那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本來是一首和詞,卻比章質夫的原詞更妙。第一句“似花還似非花”便已耐人尋味,後面竟用擬人的手法,把柳絮比作思婦。“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幽怨纏綿之中透著空靈之感。

下片又將楊花落入水中比作離人之淚,把原本的“無情”之物,化為“有思”之人,真乃神來之筆。

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裡的“柳”字指柳永。我們今天是否也可以說,凡有水處,必栽種柳樹呢

西湖十景之一就有“柳浪聞鶯”。柳樹婀娜多姿,柳枝在微風下搖曳。遠望之時,翠意蔥蘢,如煙似霧。不由得想起柳永《望海潮》中的句子: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古人為何那麼喜歡柳樹?知道真相後,我把自家花園的花都拔了

古人常用“如煙”二字形容柳樹的風姿,如: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高鼎《村居》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裡頗黎枕》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蘇曼殊《春日》

人們喜歡柳樹, 還因為她的生命力頑強,易於栽種。除去柳絮飄飛時自行播撒種子外,只要折根枝條,隨意植入土壤便可成活。所以俗語才說:“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說到柳樹,不能不提一位古人,他就是陶淵明。陶家與柳可謂有著極深的淵源。柳樹甚至可以說是陶家的“家徽”。自陶淵明的曾祖陶侃起,就在督軍武昌時組織軍營將士種柳。而陶淵明不僅在自家門前種柳,還自己號稱“五柳先生”,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古人為何那麼喜歡柳樹?知道真相後,我把自家花園的花都拔了

古人喜愛柳樹,更有個特別的原因,就是“柳”諧音“留”。因此,當與親友分別時,常有折柳枝相贈的風俗。而“折柳”作為文學意象最早出現在北朝民歌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折楊柳歌辭五首·其一》

再有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等: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柳樹因有崇高與優美的形象,所以常用來形容女人婀娜的體態,如白居易稱讚自己兩個家姬的詩句: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然而,柳的形象也有不太高尚的時候。比如古時風月場所被稱作“花街柳巷”;生活放蕩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稱作“殘花敗柳”等。

其實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這不過是將柳的美好形象反用,並非是柳本身“變壞”了。古時風月場所常有文人光顧,而商家知道文人多推崇柳樹,於是在經營地的街巷種柳,久而久之形成行業慣例。

總之,這還都是因為柳樹太被人們喜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