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那么喜欢柳树?知道真相后,我把自家花园的花都拔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柳”的意象比比皆是,十分常见。那么古人为何如此喜欢柳树呢?

古人为何那么喜欢柳树?知道真相后,我把自家花园的花都拔了

其实不唯古人,今天的人们也一样喜欢,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审美的需要吧。

或许江南的朋友们不太留意,而长城外的塞北,漫长的冬季白雪皑皑。当早春到来时,在和风的吹拂下最先抽芽的,便只有柳树。

柳树快要发芽时,那些休眠了一冬,看似早没了生机的干枯枝条,先是尖端微微泛红,逐渐变得柔韧,再越来越红,远远望去,像树杪上燃着一团火。

渐渐地,柳枝上长出芽苞,它们穿着红衣,仿佛一个个襁褓中的婴儿,正被无微不至地呵护着。

当这红衣脱去时,脱颖而出的却并非嫩叶,而是又一层厚厚的“棉袍”。那“棉袍”可真像棉花做的呀!洁白柔软还毛绒绒的。远远望去,火红的枝条上映着“白雪”。这便是塞北早春的柳树为人们上演的“冰与火之歌”。

古人为何那么喜欢柳树?知道真相后,我把自家花园的花都拔了

天气再暖和些,绿叶生出,春风把它们的“棉袍”脱去,带走。于是,随着风漫天飘散的,就是柳絮,古人也叫杨花,是柳树的种子。无论它们飘向何方,都会孕育出新的生命!这正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古人喜欢咏柳,从咏柳絮开始。《世说新语》载有谢安在下雪天与小辈儿女讲论文义的故事。雪停时谢公欣然问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女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女便是谢道韫。以后则以“咏絮之才”赞誉在诗文方面有才华的女子。如《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的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我本人最爱苏轼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本来是一首和词,却比章质夫的原词更妙。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便已耐人寻味,后面竟用拟人的手法,把柳絮比作思妇。“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幽怨缠绵之中透着空灵之感。

下片又将杨花落入水中比作离人之泪,把原本的“无情”之物,化为“有思”之人,真乃神来之笔。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里的“柳”字指柳永。我们今天是否也可以说,凡有水处,必栽种柳树呢

西湖十景之一就有“柳浪闻莺”。柳树婀娜多姿,柳枝在微风下摇曳。远望之时,翠意葱茏,如烟似雾。不由得想起柳永《望海潮》中的句子: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古人为何那么喜欢柳树?知道真相后,我把自家花园的花都拔了

古人常用“如烟”二字形容柳树的风姿,如: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苏曼殊《春日》

人们喜欢柳树, 还因为她的生命力顽强,易于栽种。除去柳絮飘飞时自行播撒种子外,只要折根枝条,随意植入土壤便可成活。所以俗语才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到柳树,不能不提一位古人,他就是陶渊明。陶家与柳可谓有着极深的渊源。柳树甚至可以说是陶家的“家徽”。自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起,就在督军武昌时组织军营将士种柳。而陶渊明不仅在自家门前种柳,还自己号称“五柳先生”,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古人为何那么喜欢柳树?知道真相后,我把自家花园的花都拔了

古人喜爱柳树,更有个特别的原因,就是“柳”谐音“留”。因此,当与亲友分别时,常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而“折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五首·其一》

再有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等: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树因有崇高与优美的形象,所以常用来形容女人婀娜的体态,如白居易称赞自己两个家姬的诗句: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然而,柳的形象也有不太高尚的时候。比如古时风月场所被称作“花街柳巷”;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称作“残花败柳”等。

其实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不过是将柳的美好形象反用,并非是柳本身“变坏”了。古时风月场所常有文人光顾,而商家知道文人多推崇柳树,于是在经营地的街巷种柳,久而久之形成行业惯例。

总之,这还都是因为柳树太被人们喜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