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木質,仲尼式,南宋,通長121.00釐米,寬19.20釐米,厚4釐米。現藏河南博物院。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河南省方城縣文化館在縣城西17公里趙河西北8公里石寨村徵集一件“蛇腹紋古琴”(現名石泉七絃琴),通長121.00釐米;琴頭寬19.20釐米,厚4釐米;琴尾寬14釐米,厚3.5釐米。其式樣特徵明顯,琴腹內刻有款識,造型薄而精巧,琴體線條獨特且優美,木胎漆和雕漆,入藏外觀狀態裂、脫漆、缺弦,通體為單色黑漆,大面積露木本色,無光澤。

隋唐後,古琴的形制長度一般約122釐米(三尺六寸五),象徵著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寬19釐米(六寸),厚5釐米左右(二寸)。石泉七絃琴的造型為南宋時期仲尼式形制,肩聳通體偏窄,造型秀美,扁平顯窄巧。它由面板、底板兩個部分膠合而成,細分有頭、頸、肩、腰、尾和足等部位。

琴面。長121釐米,寬19釐米,呈弧形凸起,喻為天,琴面的木材選用桐木,為了達到充分振動,木材均選為軟木質,琴面的面板在斫琴中非常重要。面板,為桐木質。琴面張弦7根,現存不完整,外側有標誌泛音位置和音位的“琴徽”13枚,琴徽磨損脫落,且琴徽的材質無記錄,現可見11枚徽位。由於該琴傳世已久,琴面呈現有節節斷紋,猶如蛇腹,固被稱之為“蛇腹紋古琴”。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琴面及摹本示意圖

琴底。長121釐米,寬19釐米,形狀呈扁平微弧如仰瓦,喻意大地,與琴面弧形凸起形成天圓地方的自然狀態。底板上中部有長方形口,長23.5釐米,寬3.1釐米,稱為“龍池”。尾部接近龍腰的中部的長方形口,長11.5釐米,寬2.5釐米,稱為“鳳沼”。底面板必須起到反射聲音的作用,所以選用木質硬的木材,向內的一面為平面。底板,為椊木質。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琴底及摹本

石泉七絃琴底面龍池右側內部刻有楷書“隆興貳年 斫”五字,“隆興”為南宋孝宗趙昚的年號。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大槽腹款識拓本

槽腹。琴頭有兩個暗槽,通常稱之為“舌穴”和“聲池”,尾端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槽”。龍池、鳳沼口對應的面板各制有一個凸起的“納音”,能夠使得琴振動發出的音律在槽腹內循環,並逐漸依次播放出來。底板龍腰處有兩個正方孔,長1.8釐米,寬1.8釐米,稱為“足池”,起到固定雁足的作用,槽腹內的音律也會由此溢出,同時起到促使聲音充分達到“餘音繞樑”的音效作用。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槽腹展開示意圖

雁足、琴軫。琴底面對應琴面上的九徽和十徽之間處,有兩個方形孔,用來支撐琴體和繫縛琴絃的雁足(現無)。琴軫在軫池中,七根弦分別牢牢地纏系在七隻琴軫上,嵌進弦眼。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雁足、琴軫結構復原線描圖

嶽山、承露、弦眼、護軫、鳳舌。琴頭最上端為額,依次往下鑲有一條用以支撐七根弦的凸起硬木為“嶽山”,長13.5釐米,高3.3釐米,也稱“臨嶽”。額與嶽山之間稱為“承露”,為硬木,長13.5釐米,寬2.2釐米。緊貼嶽山底部有七個小孔被稱為“弦眼”,用以嵌入固定捆綁弦的琴軫。護軫,長4釐米,寬1釐米,又稱作“鳧掌”,起到抗外力碰擊琴軫和裝飾的作用。鳳舌,長14釐米,寬2.5釐米,為古琴部位名稱,主要起到美觀的作用。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嶽山、承露、弦眼、護軫、鳳舌部位示意圖

龍齦、冠角、齦託。琴面尾中部鑲有長條形狀的硬木條,寬3釐米,稱之為“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邊嵌入立體曲線造型木塊,長10.1釐米,寬5釐米,長3釐米,寬2.8釐米,其稱之為“冠角”,或稱“焦尾”,與琴面弧度吻合,主要起到裝飾的作用。琴底尾部的齦託用硬木製作成型,黏合在琴底與琴面兩隻冠角和龍齦垂直平行,主要起到架弦和防止琴絃直接接觸底板,磨損底板抗震動的作用。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冠角、龍齦、拖尾、齦託局部原形拓本

琴徽、琴絃。石泉琴的琴徽磨損較嚴重,其中十一枚印記較為明顯。一般琴面上嵌有十三個徽,用以標記音位。十三徽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七徽代表閏月。徽的位置為弦的泛音振動節點,作為彈奏按弦的音律和音準的標記點。石泉琴入藏時的七根弦無。

南宋之前,琴多為琴人自制,琴絃的材質多為絲絃。傳統的琴絃為絲絃,是將規定數目的絲線扭成一股,然後繞在框架上浸入裝有弦膠的缸內,以使絲絃不會再鬆散。一段時間後取出晾乾,然後截成合適的長度。絲絃共有三種規格,“太古”為標準弦,“中清”最細,“加重”最粗且弦外纏絲。按《與古齋琴譜》所述,“中清”琴絃最佳,因為其音色最為細膩清脆。

底板頭部束腰處刻有篆書“石泉”二字,為填漆工藝成型。龍池的兩側分別刻有隸書字樣,自右向左刻寫內容意為:“匪木之為象石之響,匪絲之為聲泉之清,匪泉之為激石之力。石耶!泉耶:琴耶!”。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石泉七絃琴底面文字局部照片及摹本

比較研究

1978年,湖北省隨州城西兩公里的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絃琴是最早的古琴實物,戰國初期,全長67釐米,由琴身和一活動底板構成,通體髹黑漆,出土時仍光澤柔潤。琴身較短,張弦十根,無徽位,為空絃音,弦離琴面高,琴面起伏大,推斷無法彈奏按音。面板呈曲線狀,琴頭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僅一足,琴身用整木雕成。分音箱和尾板兩部分,音箱形近長方體,表面圓鼓尚有波狀起伏,無徽。嶽山上遺有被弦勒過的痕跡,右邊並列10個弦孔與弦痕相對。尾板末端微微上翹,表面可見勒弦痕跡。琴身下面墊放的活動底板,形制大小基本與音箱底面吻合。表面挖有與音箱底面的開孔相對應的長方形淺槽,與音箱釦合十分嚴密,底板淺槽內存有4枚琴軫。琴面刻有淺槽,有裝飾紋,不排除標示簡單的泛音,仍需研究。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曾侯乙墓出土的十絃琴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1號墓出土的七絃琴,戰國,全長82.1釐米,面板長50.8釐米,琴身首尾等寬12.4釐米,張弦七根,是發現年代最早的七絃琴實物。形制已經與近代古琴較為接近,無徽位、龍池、鳳沼,琴絃距離琴面的高度和琴面起伏小,已經具備彈奏簡單按音的功能。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湖北郭店出土的七絃琴

1973年湖南長沙市東郊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絃琴,西漢,全長82.4釐米,底板長51釐米,頭寬尾窄,面圓底平,全身彩以黑漆,正是上桐下梓取材。面部跟底部各有一個T形槽,合起來形成一個共鳴箱,琴面有七條弦痕,沒有徽位,面底板可以活動,尾部是實心木做成,琴身也有部分磨損,屬墓主人生前的實用物。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絃琴

故宮博物院藏的玉壺冰七絃琴,仲尼式,南宋。桐木製。通長119.1釐米,隱間109.5釐米,肩寬19.3釐米,尾寬13.3釐米,厚5釐米。琴體秀美,琴面弧度不大。純鹿角灰胎,外髹黑色光漆,小蛇腹兼流水斷,局部呈細牛毛斷。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龍池上方刻篆書“玉冰壺”三字。琴腹內龍池兩側朱書銘文兩行,右為“宋紹興二年(1132年)”,左為“公路金遠制”楷書十字。此琴選材精良,做工細緻,金徽玉足,琴音鬆脆響亮。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玉壺冰七絃琴

故宮博物院藏的萬壑松琴,仲尼式,宋代。桐木製。通長128.5釐米,隱間115.3釐米,肩寬20.2釐米,尾寬14.5釐米,厚6.2釐米。琴體渾厚,琴面弧度較大,通體髹黑色光漆,呈蛇腹間牛毛斷紋。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龍池上方刻楷書“萬壑松”三字。龍池兩旁刻銘文“九德兼全勝磬鐘,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間書有同名器,認而當年萬壑松”。款題“析津蒙叟題藏,時年七十有七”。下刻篆文“宋兆芙印”、“鏡涵”小印;“天峰居士書鐫,時年六十有一”。下刻篆文“朱”、“寶成”小印。題識處右刻“歲在丙申夏曆正月初六日”,左刻“孔子降生二千五百零七年”。行楷書七十四字。此琴材古,質松,色黃,做工精而細。金徽、玉足、玉軫。琴聲古透清奇,蘊鐘磬之音。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萬壑松琴

海月清輝七絃琴,仲尼式,宋代。桐木製。通長117.5釐米,隱間108.5釐米,肩寬18釐米,尾寬12.5釐米,厚4.9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桐木面,杉木底。琴面弧度不大,琴底較平,通體髹慄殼色漆,以朱漆,呈流水斷紋。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龍池上方刻隸書“海月清輝”四字,其下刻篆書“乾隆御府珍藏”六字寬邊印一方。雁足兩池之間刻有梁詩正、勵宗萬、陳邦彥、董邦達、汪由敦、張若靄、裘曰修等七人各體小字題銘。此琴選材考究,做工精湛,金徽、玉足、玉軫,琴音清秀,頗具金石之韻。清代曾由熱河行宮收藏。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海月清輝七絃琴

新鄉市博物館藏潞王七絃琴(“中和”潞琴),仲尼式,明晚期,為潞王朱常淓於大明崇禎甲戌(1634年)監製。通長120.7釐米,腰在8-10徽之間。潞王琴製作精良,每一張都有編號。在明朝後期,潞王琴十分名貴,崇禎皇帝把潞琴視作珍品,作為賞賜給諸王的禮物。新鄉市博物館收藏‘中和’琴為潞王朱常淓於大明崇禎甲戌(1634年)監製。明代的潞王朱常淓,也是當時熱衷於造琴的著名人物。潞王藩府在今河南衛輝市,清王世禎《池北偶談》卷十九《潞王琴》稱:“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夙尚風雅,曾造琴三千張。予猶見長安市上售其一,有隸書‘中和’二字。說明潞王造琴甚多,命名‘中和’的琴也不止一張,所斫制的‘中和’琴至今常有所見。在音律方面,朱常淓有一手絕活兒,他會制琴。其親自設計、製作的琴稱為“潞琴”。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潞王七絃琴

河南博物院藏飛泉漱玉七絃琴,蕉葉式,明代。木質,通長123釐米,寬20釐米,高11釐米。琴正面鑲螺鈿飾十三徽,琴下刻楷書“飛泉漱玉”四字。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飛泉漱玉七絃琴

河南博物院藏鳳凰成韻七絃琴,仲尼式。通長118釐米,木製,黑漆地。琴面飾螺鈿質琴徽十三枚,琴底面刻有楷書二行,中間刻有隸屬“鳳凰成韻”四字,右刻“萬曆乙未年中秋月”,左刻“太華山人梅溪氏造”。此琴是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造。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七絃琴琴面

【國寶品鑑】石泉七絃琴

七絃琴琴底

現存的兩宋古琴佳器較多,我國的兩宋時期,儒學復興,古琴以仲尼式琴型為主。北宋初年的琴型,基本模仿唐代,琴面的弧度逐漸自渾圓向扁平闊大開來。到了南宋時期,琴的外形有了明顯的變化,其造型變的秀美、挺拔,內斂、浪漫之感強烈起來。宋琴的製造、一張完整的琴有面板、底板與槽腹三部分組成:面板是一塊表面略帶弧形的長形木板,大部分為桐木、杉木或其他鬆軟的木材。其表面即琴面,大體分為首、項、肩、身、腰、尾等部位,這些部位採用何種形狀,就決定了琴的不同樣式。

趙樂,女,鄭州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學士,現就職於河南博物院陳列部,文博館員,從事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設計與研究。

董源格,女,河南財經學院文秘系畢業,本科學歷。現就職於河南博物院圖書資料部,文博館員,著力於圖書期刊管理及文博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