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本文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其實理財並不難,關鍵是想清楚,算清楚,堅持做下去。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大學畢業不久,作為一個非專業對口,對金融、對理財毫無知覺的無為青年,誤打誤撞,被動加入到這個“前途遠大”的行業。

職業歷程兜兜轉轉,一晃堅持了14年。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從囊中羞澀到單身貴族,從二人世界到今天的三口之家。

我的理財成長記錄,也成了一個城市中產的典型樣本。

今天,我就聊聊,我是怎麼給自己理財的。

“理財”的定義先統一

度孃的答案:

理財規劃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為客戶制定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包括現金規劃、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稅收籌劃、投資規劃、退休養老規劃、財產分配與傳承規劃等某方面或者綜合性的方案,使客戶不斷提高生活品質,最終達到終生的財務安全、自主和自由的過程。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差不多這也就是,我以始為終的理財觀點。

但是,這個定義看起來比較抽象,也沒有具體的操作指南。

我開啟的個人理財之路比較早,十幾年來我以此為準繩,嚴格並嚴苛的執行,一直記錄了自己的財富變遷。

理財原點從2700元月薪開始

故事可以追溯到2005年,我畢業不久剛剛成為一名滬漂,合租在地鐵沿線的末端,仰望著宇宙中心的紙醉金迷。

僅有2700元的固定月薪,供養著800元/月的房租水電煤氣,開始了我的理財原點。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第一步是管理我的收入。

區區2700元,有啥好管理的?越是窮,越是要管好這點錢。記賬習慣就是了解自己收入的第一步。

多年後,有了手機版的記賬軟件,我可展示、可追蹤的記賬明細,也已經從2012年堅持到今天,這是後話。

先儲蓄、後消費,量入為出,時刻保有3-6個月生活能力的現金流,就成了我至今保證的流動性要求。

這個習慣,在我後來孕產期間、調換工作崗位和先生的職業變遷的時候,都充分保護過我的生活節奏,沒有受過任何的短期壓力。

基金定投初嘗甜頭

有了生活底線的規劃、知道了自己的收支能力,要開始考慮怎麼賺錢了。

除了好好工作升職加薪,我在很早就知道了“被動收入”,或者叫“睡後收入”的意義。

雖然手裡沒幾個銅釐,但是我知道,收益不僅來自於資本,還來自於時間複利。

於是在2006年就開始了人生的第一筆基金定投,每月200元。

不要笑話這個微不足道的起點,06-07年的那波大牛市,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股市帶來的財富能量,也成為我關心證券投資的第一課。

這個起點,一經開始,就堅持至今。

中間證券市場幾經大漲大跌,有人質疑市場,結果在虧損的時候,因為失望而斬倉離開。

有人質疑定投的長期虧損造成的時間成本,迫於壓力不能堅持投入。

而我總能夠承受淨值的劇烈波動,並且獲得比較好的收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在決策投資之前,就對財務目標做了清晰的界定。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有的資金,是用於短期消費的,就用低風險的產品來組合,比如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

有的是長期目標,比如養老或者子女教育,可以預估20年甚至更久的投入期,就可以持有波動率更高,但是預期收益也更高的,比如指數基金、混合基金。

那對過程的波動,就可以等閒視之,直到年化收益目標達到後,再考慮重新調整持有形式。

過程中,隨著工作收入的提高,收支能力的變化、財產性收入的增加,還有我家庭關係的變化,帶來的理財目標調整。

我會每一年,給自己做一個家庭財產分析表,來重申理財目標,精算目標差距,也杜絕多目標之間發生衝突。

所以我在長期、中期和短期財務目標中,從不會迷失自我。

和家庭一起成長的房子

過往10多年,房價的暴漲,高度提升了我的家庭資產能力,這得益於我對家庭財務中,負債能力的規劃。

合租的種種不便,房東隨時的反悔甚至漲價,讓我不堪其擾,人生的磨難往往也暗藏契機。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2006年秋,我開始萌發買房的想法。我和老公(那時候男朋友)分別租房的成本,不斷提升,我們在獲得了家長的支持,並資助了部分首付款的前提下,購買了一套市區老破小,從房客轉化為房奴,我們也組建了小家庭。

自此後,我量化收入的30%,為貸款承受邊界,在我的積蓄能力有提升、收入提高後,我就會提出新的購房或者置換升級方案。

之後的2011年、2013年和2016年,我在購置二套、置換首套、置換二套,不斷升級了房產。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和很多人把房產視同為“家”的感受不同,我一邊努力提高自己的居住環境,一邊尊重房產的金融屬性。

通過貸款合理放大財產槓桿,並且不貪心不冒進,始終保持負債現金流的可承擔。

在並沒有多少父母資助的情況下,通過對貸款能力和負債能力的精細化管理,又趕上了中國地產10年的大爆發,我完成了一個初創家庭,到一個成熟家庭的財務轉型。

自曝投保歷程 為了安全感

最後說說保險配置,一個營銷保險為生的人,怎麼能不自買保險呢?

我的保險配置,伴隨我家庭的變化,大致是分為3個階段。

最早我還是單身貴族的時候,不承擔家庭責任,只給自己買了一點重疾險。

那時候的收入和產品限制,也買不多,只有區區10萬保額。

作為從業者,我還”貪功冒進”的,買了一份高風險高波動的投連險,雖然也有一定身故保證,但主要還是為了養老補充做的長線配置。

在堅持了將近12年的投入後,這個投連賬戶也獲得了9%以上的年化收益。

從2700元月薪到置業上海,13年理財之路,城市中產典型樣本

第二階段是我當媽媽之後,伴隨著房貸餘額的高負債,和爆棚的母愛,及滿滿的責任感,我給全家增配了重疾險、醫療險,給自己和孩兒爸增加了定期壽險。

幾經加保,我們全家達到了:百萬重疾+百萬醫療+百萬定壽+千萬意外。

這個階段,雖然我密集加保了很多份合同,但是一直控制保費,在收入的10%以內。

有的產品,買不起終身的就買定期的,買不起返還的就買消費的。

用一套高保額的保障體系,打造了一個隱形的金甲,為全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第三個階段就是我現在了。

因為對孩子的教育規劃,可能會出國,所以我早早關注了以美元結算,並以全球化投資為標的的,香港分紅年金保險。

準備用5-10年的集中投入期,給孩子鋪設一個海外教育金的基礎。

多貨幣和全球化的投資,也幫我規避了單一幣種的投資風險。

現在國內的投資環境,也越來越轉向專業性,即使我在行業內從業,也會深感資管市場,來自政策和宏觀環境的快速變化。

因此,長效的保險年金成為我資產配置的安全倉。

我其他投資的盈利,總是取出來一部分,用年金險長期鎖定。

既避免其他來自高風險的收益得而復失,也為我自己中老年後的現金流能力做了逐步補充。

當我年邁而失去了高工作收入,或者沒有能力再做高風險投資管理的時候,我現在逐步打造的現金流,將會保障我有個精彩的老年生活。

記賬,明白收支!

投資,忍受波動!

負債,承擔槓桿!

保險,守住底線!

週期回顧,勿忘初心。堅信財富管理理念,不斷學習,根據市場優化投資和保險產品組合。

這就是我,作為一個保險從業,給自己畫的13年財富成長之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