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本文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其实理财并不难,关键是想清楚,算清楚,坚持做下去。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大学毕业不久,作为一个非专业对口,对金融、对理财毫无知觉的无为青年,误打误撞,被动加入到这个“前途远大”的行业。

职业历程兜兜转转,一晃坚持了14年。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从囊中羞涩到单身贵族,从二人世界到今天的三口之家。

我的理财成长记录,也成了一个城市中产的典型样本。

今天,我就聊聊,我是怎么给自己理财的。

“理财”的定义先统一

度娘的答案:

理财规划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为客户制定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包括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税收筹划、投资规划、退休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某方面或者综合性的方案,使客户不断提高生活品质,最终达到终生的财务安全、自主和自由的过程。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差不多这也就是,我以始为终的理财观点。

但是,这个定义看起来比较抽象,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

我开启的个人理财之路比较早,十几年来我以此为准绳,严格并严苛的执行,一直记录了自己的财富变迁。

理财原点从2700元月薪开始

故事可以追溯到2005年,我毕业不久刚刚成为一名沪漂,合租在地铁沿线的末端,仰望着宇宙中心的纸醉金迷。

仅有2700元的固定月薪,供养着800元/月的房租水电煤气,开始了我的理财原点。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第一步是管理我的收入。

区区2700元,有啥好管理的?越是穷,越是要管好这点钱。记账习惯就是了解自己收入的第一步。

多年后,有了手机版的记账软件,我可展示、可追踪的记账明细,也已经从2012年坚持到今天,这是后话。

先储蓄、后消费,量入为出,时刻保有3-6个月生活能力的现金流,就成了我至今保证的流动性要求。

这个习惯,在我后来孕产期间、调换工作岗位和先生的职业变迁的时候,都充分保护过我的生活节奏,没有受过任何的短期压力。

基金定投初尝甜头

有了生活底线的规划、知道了自己的收支能力,要开始考虑怎么赚钱了。

除了好好工作升职加薪,我在很早就知道了“被动收入”,或者叫“睡后收入”的意义。

虽然手里没几个铜厘,但是我知道,收益不仅来自于资本,还来自于时间复利。

于是在2006年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笔基金定投,每月200元。

不要笑话这个微不足道的起点,06-07年的那波大牛市,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股市带来的财富能量,也成为我关心证券投资的第一课。

这个起点,一经开始,就坚持至今。

中间证券市场几经大涨大跌,有人质疑市场,结果在亏损的时候,因为失望而斩仓离开。

有人质疑定投的长期亏损造成的时间成本,迫于压力不能坚持投入。

而我总能够承受净值的剧烈波动,并且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决策投资之前,就对财务目标做了清晰的界定。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有的资金,是用于短期消费的,就用低风险的产品来组合,比如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

有的是长期目标,比如养老或者子女教育,可以预估20年甚至更久的投入期,就可以持有波动率更高,但是预期收益也更高的,比如指数基金、混合基金。

那对过程的波动,就可以等闲视之,直到年化收益目标达到后,再考虑重新调整持有形式。

过程中,随着工作收入的提高,收支能力的变化、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还有我家庭关系的变化,带来的理财目标调整。

我会每一年,给自己做一个家庭财产分析表,来重申理财目标,精算目标差距,也杜绝多目标之间发生冲突。

所以我在长期、中期和短期财务目标中,从不会迷失自我。

和家庭一起成长的房子

过往10多年,房价的暴涨,高度提升了我的家庭资产能力,这得益于我对家庭财务中,负债能力的规划。

合租的种种不便,房东随时的反悔甚至涨价,让我不堪其扰,人生的磨难往往也暗藏契机。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2006年秋,我开始萌发买房的想法。我和老公(那时候男朋友)分别租房的成本,不断提升,我们在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并资助了部分首付款的前提下,购买了一套市区老破小,从房客转化为房奴,我们也组建了小家庭。

自此后,我量化收入的30%,为贷款承受边界,在我的积蓄能力有提升、收入提高后,我就会提出新的购房或者置换升级方案。

之后的2011年、2013年和2016年,我在购置二套、置换首套、置换二套,不断升级了房产。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和很多人把房产视同为“家”的感受不同,我一边努力提高自己的居住环境,一边尊重房产的金融属性。

通过贷款合理放大财产杠杆,并且不贪心不冒进,始终保持负债现金流的可承担。

在并没有多少父母资助的情况下,通过对贷款能力和负债能力的精细化管理,又赶上了中国地产10年的大爆发,我完成了一个初创家庭,到一个成熟家庭的财务转型。

自曝投保历程 为了安全感

最后说说保险配置,一个营销保险为生的人,怎么能不自买保险呢?

我的保险配置,伴随我家庭的变化,大致是分为3个阶段。

最早我还是单身贵族的时候,不承担家庭责任,只给自己买了一点重疾险。

那时候的收入和产品限制,也买不多,只有区区10万保额。

作为从业者,我还”贪功冒进”的,买了一份高风险高波动的投连险,虽然也有一定身故保证,但主要还是为了养老补充做的长线配置。

在坚持了将近12年的投入后,这个投连账户也获得了9%以上的年化收益。

从2700元月薪到置业上海,13年理财之路,城市中产典型样本

第二阶段是我当妈妈之后,伴随着房贷余额的高负债,和爆棚的母爱,及满满的责任感,我给全家增配了重疾险、医疗险,给自己和孩儿爸增加了定期寿险。

几经加保,我们全家达到了:百万重疾+百万医疗+百万定寿+千万意外。

这个阶段,虽然我密集加保了很多份合同,但是一直控制保费,在收入的10%以内。

有的产品,买不起终身的就买定期的,买不起返还的就买消费的。

用一套高保额的保障体系,打造了一个隐形的金甲,为全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现在了。

因为对孩子的教育规划,可能会出国,所以我早早关注了以美元结算,并以全球化投资为标的的,香港分红年金保险。

准备用5-10年的集中投入期,给孩子铺设一个海外教育金的基础。

多货币和全球化的投资,也帮我规避了单一币种的投资风险。

现在国内的投资环境,也越来越转向专业性,即使我在行业内从业,也会深感资管市场,来自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快速变化。

因此,长效的保险年金成为我资产配置的安全仓。

我其他投资的盈利,总是取出来一部分,用年金险长期锁定。

既避免其他来自高风险的收益得而复失,也为我自己中老年后的现金流能力做了逐步补充。

当我年迈而失去了高工作收入,或者没有能力再做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时候,我现在逐步打造的现金流,将会保障我有个精彩的老年生活。

记账,明白收支!

投资,忍受波动!

负债,承担杠杆!

保险,守住底线!

周期回顾,勿忘初心。坚信财富管理理念,不断学习,根据市场优化投资和保险产品组合。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保险从业,给自己画的13年财富成长之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