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李楊是一個喜歡揭露社會現實的導演,2003年由其導演的《盲井》,以反應制造礦難騙取賠償為主題,獲得了廣大觀眾一致好評,該片入圍第4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獲得了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2007年, 由其執導的《盲山》是李楊“盲”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同樣以揭露現實黑暗為主題,也同樣引發了眾多的社會關注。但正是因為內容過於真實,也讓其與眾多大獎失之交臂。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首先,來說說這部電影的劇情吧。《盲山》講述的是女大學生白春梅大學畢業後,被一個騙子拐賣到偏遠大山,給一個沒有文化水平,長相醜陋的農村大齡剩男當老婆,影片主要講述的就是她掙扎逃亡的過程。為了逃出去,白春梅用盡了千方百計,包括“獻身”給小賣部老闆,只為了40塊錢車費。與學校老師,其老公黃德貴的表弟德誠在一起,也是因為她可以幫自己逃離這裡。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沒想到,他不過也是個只是想睡她,又懦弱無能的酸書生。白春梅跟他到底是不是愛情?我想是有的。作為一個大學生,被賣到大山裡後,白春梅被困住的不僅僅是軀體,還有她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靈魂。而在大山裡,老師是唯一一個能夠懂她一點的人,所以這種情況下,對他產生愛情是很正常的事。她以為可以寄希望於愛情,但是,現實又讓白春梅失望透頂。青年老師也愛白春梅,但他的愛遠不及他的怯懦強烈,他不會為了她做出格的事情,而且他深知逃出去的不可能性。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關於本片的結尾,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白春梅在警察的幫助下,終於逃出了那個小山村,但沒能帶走她的孩子。另一個版本是,白春梅最後也無人能解救,忍無可忍的她一刀砍死了自己的丈夫。兩個結局都得到了觀眾的肯定,而我更傾向於後者。雖然前者更具電影藝術價值,在立意上有個昇華也是一種向好的祈願,但是,90年代初的中國,到處是被刻意視而不見的盲區,儘管是大學畢業的白春梅也不會是個例外,既然寫實類電影就應當尊重現實。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其次,來說說這部電影的價值吧。在談這部電影的價值之前,我們先來解答幾個疑問?第一,真有這麼貧窮落後的地方嗎?真的有!而且90年代的西南中國的農村山區,這種條件的村落比比皆是,就是生產力發展到當今社會水平的當今社會,也還有落後地區存在。第二,這種拐賣婦女的荒唐行為真實存在嗎?真實存在!還很多,不僅僅是城裡無知少女被賣到盲山,也有農村無知少女被賣到大城市。這種買賣中,拐賣的目的是女性身體價值帶來的特殊功能,繁衍後代、特殊服務、器官摘取等殘忍不堪的目的。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本片中,白春梅的悲劇著實令人難過,讓觀眾對村裡總是暴虐不講理的村民咬牙切齒,甚至有很多人評論想要屠村。其實,村民也十分可憐,他們是被逼無奈,這個村子的人要延續下去,他們的能力水平只能做出這種舉措。作為公權力代表的村委會,又給了白春梅多大的希望呢?在購買外來媳婦兒已成風氣的落後村莊,村委會不過是個聽民意擺佈的傀儡。白春梅的人設,又給這樣殘酷的社會現實以怎樣的解救呢?她從未放棄逃離的念頭。和她有相同遭遇的婦女不勝枚舉,該村也有好多,但她們都在此結婚生子,安於現狀,疲於掙扎抗爭了。白春梅不一樣,因為她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她被知識文化賦予了一定要掙脫這種束縛的使命!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造成白春梅悲劇的原因。一是白春梅剛剛大學畢業社會經驗不足;二是農村文明的缺失,農村人受教育水平的低下,男女性別比例不合理;三是國家公權力行使的不到位;四是社會人缺乏對正義感。“盲山”的“盲”字,是山裡人目光短淺文明落後的盲,也是山外世界看不到山裡落後怪狀的盲區。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盲山反映了幾個殘酷卻普遍被關注的社會問題,這是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是值得被各大專家深入研究一些時日的複雜課題。比如大學生就業和職業規劃教育,比如男女比例,文化教育,全民素質的提升,國家機關如何執法等問題。所以本片的價值觀,是在揭露90年代的文明落後的同時,又在強調知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改善化解這種社會疑難雜症,正是本片的價值所在。要化解這種悲劇,解救社會現實中千千萬萬個白春梅,靠的是文明的進步,知識的先行,女性本身的自強不息和公權力的正確有效行使。

《盲山》:一部反映農村現狀的悲慘電影,你真的看懂了嗎?

盲山

最後,來說說這部電影的藝術手法。整部電影給人帶來的觀感是晦澀壓抑的,這也是本片正要營造的基調,因為故事主題就讓人窒息難受。但是,導演在盡力不帶任何個人主觀色彩的去陳述這個客觀事實。所以沒有太多音樂、攝影等技術的渲染,但卻最大程度的在給觀眾講故事。很多人把李楊和張藝謀相提並論,批評他們總是在揭露中國的短和醜陋,讓許多國際觀眾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造成了很深的誤解。但其實,既然是誤解就可以消除,可以解釋。我們更應當看到電影的社會價值,它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是良知的喚醒,也讓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這在法治社會創建的當今社會,是對人權特別是婦女權利保護的一次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