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最近二刷热播剧《小欢喜》时,我越发被剧中性格淡如菊的刘静妈妈圈了粉。

每当叛逆儿子和官腔老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她总是心细如发,温柔耐心的将父子二人间的冲突在润物细无声中处理的恰当好处,也令他们的家庭关系从剑拔弩张到亲密温馨。

因誓师大会上,儿子季杨杨没参加放飞心愿气球的活动,细心的刘静就以老公季胜利的名义,私下又特意准备了三只写心愿的气球。

当一切准备妥当要放飞气球时,季胜利却认为此举违规,眼见美好的气氛要被破坏,刘静则机智的以不小心手没抓住为由,将三只写满心愿的气球放飞,既维护了丈夫的面子,又保全了儿子的小心思,不愧是别人家的妈妈。

《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一、不正确的共情方式,让你难成为刘静式妈妈

追《小欢喜》时,我就一直在疑惑,为什么我们总是羡慕却很难成为刘静式妈妈,而且不自觉中就成了童文洁式妈妈,甚至一不小心用力过度时,反而成了宋倩式妈妈。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父母一直使用不正确的共情方式来面对不断成长中的孩子。

什么是共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指出,共情意味着进入他人私密的感知世界,在其中游移而不做任何评价,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恐惧、愤怒、脆弱、困惑等感受时刻保持敏感。

对共情的积极作用做过专门研究的他也提出,共情能够消除疏离感。

可见,共情是关系的柔化剂,但大多数父母的共情却只是为了让孩子妥协满足自己要求的绑架式共情。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高考孩子想报考有关生物的专业,但他的爸爸以不好找工作为由,就武断要求他改志愿去读免费师范生,纵然孩子想再拼搏复读一年,重选自己喜欢的生物专业,反被他的爸爸骂一点都不懂事。

《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过一句话:“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父母总以爱之名来忽视否定孩子的真实需求,这种带有明显操纵性的绑架式共情,不仅让孩子因无处宣泄心中的情绪而渐渐失去沟通的意愿,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如今的父母都在积极学习育儿知识,想用更好的方式来陪伴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但总有一种用错力的感觉,父母的苦口婆心一不留神就越界成了操纵掌控。如此出力不讨好的付出,那都是因为父母没有运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才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

二、放下想法和情绪,“接纳式共情沟通”才是王道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之前埋下的伏笔。

因此,遇到问题,父母不要习惯性的先指责孩子的不是,而是全盘接纳孩子的一切行为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理解尊重他们的言行举止,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领导或同事)去相处和交流,这就是能有效缓和亲子间的敌对关系的刘静所用的接纳式共情沟通法。

阿德勒有—句名言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共情作为临床方法的认识。阿德勒总是要求自己以及他的学生,“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感受与观察病人的体验。”

当季胜利发现天气冷,一再要求季杨杨穿上秋裤时,季杨杨则果断表示为了帅气的风度,他从来不穿秋裤。对此,刘静既不去评判他不妥,也不去建议他改进,任由季杨杨坚持自己的喜好,让长大的季杨杨有机会独自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

《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在与儿子相处时,刘静总是用这种接纳性沟通方式来共情儿子的叛逆问题,而儿子也在刘静关注且不干预的态度下打开了心扉,增加了对父母的认可和信任,家庭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我们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接纳式共情沟通呢?

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曾说过:“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1.平和接纳孩子的一切,赏识有度

若想和孩子有效沟通,父母首先要平和的接纳孩子的一切。因为父母的不接纳,会对孩子产生不合理的期望。

而这种期望会导致孩子因做不到父母心中满意的标准,而父母又变相施加压力到孩子身上,循环往复致使亲子关系变差,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伤害。

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

《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可见,父母真心接纳孩子平凡普通的现实,才能拥有空杯心态,去关注到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不断看见鼓励孩子的优势,将其内化成孩子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即使做不到,也请父母至少做到不武断否决,不急于改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平和力量。试问,谁又能保证自己为孩子选的人生路就一定准确无误?

2.放下自己的评判和建议,有效尊重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特别强调父母要“积极倾听”,即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主动去倾听、理解孩子的情况和情绪,坚持不评判、不给建议,给与孩子表达想法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曾经与邓丽君齐名的歌手陈美龄,她的大儿子在中考之后,同时考上了几所美国名校。她的丈夫却把选择权交到了孩子手里,“选哪个学校由你自行考虑,自己选择。”

结果,大儿子放弃了排名前三的学校,选择了排行第八的“撒切尔学校”。理由是“这所学校有骑马和野营课程,能让我有更多人生上的学习。”

而他们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就强行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很好的保护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正是在他们这种发自内心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下,陈美龄的三个儿子都考进了斯坦福大学。

《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在冲突中,父母要放下自己的评判和建议,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3.细腻体察孩子的心理,共情沟通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一个孩子的感情被成年人忽视或否定时,他会产生困惑或愤怒的情绪。在这些负面情绪的驱动下,他会选择避免与成年人交流,或使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与父母争吵,以抵制家长对他的不尊重。

所以,父母要细腻体察孩子的心理,把沟通做到孩子的心坎上,不要试图通过虚情假意的共情方式来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若只是一味地满足于孩子表面上暂时的服从,只会令孩子愈发远离父母。

曾看过一个新闻报道,有一位很火的泰国妈妈,面对儿子不想上学这件事,没有长篇大论的跟儿子讲道理,而是告诉儿子:“你可以不去上学,但必须出去工作挣钱养活自己。”

然后,这位妈妈就亲自带着儿子走到街上去收集废旧垃圾,期间因卖废旧垃圾没有赚到足够的钱,孩子既不能吃冰淇淋等零食,还要步行回家。

最后,当妈妈再次问男孩是想去上学还是工作时,经历过收废品事件后,男孩也发自内心地说他想去上学。

这位妈妈的接纳式共情沟通,让孩子能够通过自身经历,明白了上学的意义所在,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上,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不断学习的小白,也和孩子一样在努力寻找向彼此释放爱意的正确有效的方式。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想要成为刘静式妈妈,也需要在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上,在一朝一夕中坚持不懈,愿我们的努力能早日接近心中理想的目标——成为孩子喜欢的别人家父母。

《小欢喜》: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刘静式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