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封神榜》不能被列為四大名著之列?

周玉清-相濡以沫


與《封神演義》類似的四大名著之一是《西遊記》但我們先對比一下兩者。

第一、成書時間與故事發生時間。《西遊記》成書早於《封神演義》,但是《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早於《西遊記》,前者講的是商周交替之際發生的極富神話色彩的伐商助周的故事,後者講的是唐僧取經途中發生的各種奇遇。雖然《封神演義》可能在民間流傳的更早,但是《西遊記》更早成書,先入為主,所以《西遊記》在這方面更有優勢。

第二、就文學性而言,《西遊記》明顯要高於《封神演義》。以我的觀點看,《西遊記》在創作上頗為超前,有些魔幻現實主義的影子,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在應對挑戰壓力人總是在想,怎麼樣可以變成鳥飛走或者變成更強大的人物,可是那個本體永遠是自己,所以猴子尾巴總也去不掉。在主角人物設計上,脈絡清晰,唐僧師徒就是整個事件的主要脈絡,四人角色分配合理,內容描寫生活化,雖有仙道一類但是與現實緊緊相連。再看《封神演義》,故事主線有幾條,三教共商封神榜,神仙渡劫伐商助周,故事主要人物分化,姜尚,哪吒,申公豹,妲己,其實每一回都有那麼一倆個主角,整體就顯得有些混亂。曾經有人說這是中國的伊利亞特,我想高估了《封神演義》的影響力和藝術性。同時其描寫更加玄幻,商與周的戰爭幾乎就是仙人的對決,對歷史真正事實著墨不多,這是它失敗的一個方面。

第三、《封神演義》可以說對個體的關注不多,團隊協作也都是成型的,實力最強的領導,沒有成長性。這方面《西遊記》就有現實意義,首先孫悟空貫穿始終,可以發現孫悟空整個的個體發展變化,這是多麼完整的過程。同時取經團隊成員之間的成長與團隊的成長也在取經途中得到了鍛鍊並彼此相互包容,逐漸走向成熟,這在《封神演義》中是沒有的,封神榜中彷彿解決問題就是大家擺出武器法術即可,沒有彼此合作成長的過程,一出來就是得道成仙的,沒有讓讀者產生一種深入的互動。

當然與其他三部內容題材就更不相同了,不具有可比性。通過上述對比我認為已經很清晰《封神演義》為什麼不能進入四大名著之列了。


陽光普照的日子


《封神演義》是我國明代的一本神話小說,民間又把它稱作《封神榜》,也有叫做《商周列國全傳》的。《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明朝的許仲琳,還有一種說法說是陸西星。《封神演義》一共有一百回,前30回講述商紂王的昏庸無道,姜子牙歸隱之後,周文王前去拜訪,獲得了姜子牙的幫助。

《封神演義》後70回講述商周兩國的戰爭,以及宗教鬥法。最終周武王奪取天下,商紂王兵敗自焚。姜子牙攜封神榜回國,將戰爭中死去的人,各封為神仙。《封神演義》這部小說,講歷史故事和宗教政治鬥爭,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表達了小說作者擁護明君,反對暴政的想法。

《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是為什麼它沒有進入四大名著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小編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下。

《封神演義》中雖然有很多的人物形象,法術法寶各不相同,但是,這些人物經常是出現一回就死掉了,或者歸隱,人物形象並不豐滿。封神演義中,刻畫比較細緻的人物,也就是哪吒和姜子牙,其他的人物經常是一筆帶過,再厲害的人物也就是一下被幹掉。另外,人物要麼是好,要麼是壞,很少有自身性格上的衝突。

《封神演義》的情節也比較簡單。就是朝廷暴政,引發忠臣不滿,然後叛變,最終方程被推翻的故事,用《三國演義》來比較,三國演義的故事,從根本上來看是有三極的,也就是魏蜀吳三國。而《封神演義》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條打架敘事線。

《封神演義》為什麼不是四大名著?原因主要有2點。你覺得《封神演義》是不是可以列入四大名著呢?理由是什麼?


怽娛樂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四大名著”是怎麼形成的,四大名著其實是四本中國古典通俗小說,分別是《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如果硬要說在文學上,《封神榜》比之上述幾部存在某些不足,其實是牽強附會,大部分觀眾和讀者的欣賞水平達不到那個傳說中的境界。

所謂的“四大名著”其實是當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纂的四部小說,如果它出版的是五部或者是其他的四部,那麼這個稱謂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某個特殊時期是服從與政治需要的,顯然偉人對“四大名著”的批註比《封神榜》要多得多!所以《封神榜》在“四大名著”裡的落選不見得就是其文學地位的差人一等。

在那個年代,《封神榜》所宣揚的既不屬於農民起義也不屬於反抗體制壁壘,而且他的廣泛傳播顯然不利於馬恩列斯的宣傳!

論世界觀,封神比西遊更要宏大,看完封神再讀西遊會更通暢。封神裡的人物關係在西遊中得到了體現,比如在仙人和妖精的關係梳理上。

論人物塑造,封神的人物數量不比其他幾部小說的少,也都被描寫活靈活現,人氣味十足。

那麼,“四大名著”撇開吹捧的因素,實際意義在哪裡呢?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看過這樣的必讀書目,體現出什麼差距了嗎?顯然沒有!

但是我們知道文學藝術也是政治的延伸,拋開政治環境講文學是自我陶醉。

《封神榜》對現有的政治體制來說,他的積極意義和普世價值在哪裡?大家見仁見智,這裡也說不了太多。


小小芷菲


之所以《封神榜》不能被列為四大名著,我覺得原因大概有這麼兩點:

一:

從背景上來看,首先,據傳是明代許仲琳(存在爭議)創作的小說,應該叫《封神演義》,成書約為隆慶或者萬曆年間。


這個年代背景就很有意思了,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萬曆這個年號,比如《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名氣就很大,但是隆慶的話,會比較不熟,當然,和這個年號只持續了六年有關,但是隆慶新政,卻是很有代表性的,後面接續的是萬曆皇帝。


這麼一段時間,寫出來的書,居然是神魔小說,還寫的是推翻朝政的長篇小說,可想而知,作者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這種帶著強烈正邪對立的小說,本身,就充滿了矛盾和爭議。


二:

從內容上看,我們通常看的都是,各個年代的改編版的電視劇,其實你真正看書就會發現,這本其實有很多缺陷存在。


比如結構單薄,其實就是明顯的充滿腐朽的王朝被推翻的故事,偏偏還要帶點天命所歸的神魔感,但兩方其實從一開始,作者就挑明瞭結果,所以過程及其簡單,就是打打殺殺個不停。


而人物的塑造,也是比較草率的,給人的感覺就是不豐滿、不立體,正派與反派的樣子,其實大家一眼就能看穿,沒有絲毫懸念,也沒有了絲毫的“人性化”。


加上,帶著神魔們的加持,各種現實的,不現實的,都齊上陣,沒有層次感,比如雙方打仗這塊,既然各方的仙術如此了得,那為什麼打起來還是拼“普通人”的傷亡,還有設計衝突的部分,通常都是反派們前期十分厲害,然後到中後期,莫名其妙地就不厲害了,也不知怎麼了就被打敗了?


順便吐槽一句,哪吒真是開了傑克蘇的先河了,最後怎麼都死不了,打仗要什麼有什麼,反正最後就是他贏了,不需要任何理由。


最後總結:

我想,應該是這本書給我們帶來的深度個廣度不夠,你看四大名著中,有大開大合,描寫權謀之極的《三國演義》,有萬花筒般,描寫一個時代衝突和興衰的《紅樓夢》,有描寫反抗精神的,幾乎個個人物都充滿立體的人性的《水滸傳》,還有描寫“奮鬥”和為了理想永遠堅持的《西遊記》。


那麼,如此扁平,簡單,全書80%都是打打殺殺的神魔小說《封神榜》,它何德何能可以列為其中?


長了鹿角的兔子


說起《封神榜》,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各種版本的電視劇和電影更是數不勝數,可見觀眾對《封神榜》的喜愛,那麼作為和《西遊記》有幾分相似的神魔類小說,這部小說到底差在哪呢?

一,從名氣上講,《封神榜》幾乎可以和《西遊記》等並列四大名著,然而從藝術角度上講,它不但無法和四大名著媲美,就連普通的作品也在其之上,《封神榜》內容太過於側重神仙鬥法,對事件和人物的塑造都不夠深刻,層次不夠高,沒有對故事以外的東西。

二,《封神榜》只是單一反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的故事,顯然不符合現代統治階層的立場。

三,小說主要場面除了打打殺殺,就是爾虞我詐,親情,背叛,殘忍和血腥,比較遵循原著的89版《封神榜》播出幾集就被停播,可見一斑。

所以說雖然《封神榜》的名氣並不小,但要入選四大名著還是不夠格的。





聚好看


《封神榜》是古代神魔名著,是中國神話傳記,但不能列入四大名著,我認為它所表達的主題出了問題,到最後,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皆都封神,與我們的價值觀不符。還有人物刻畫單調,故事情節單薄。


識雲辯雨


《封神榜》只能和《西遊記》比,但少了許多生活細節,政治,經濟,涉及的文化又是神蹟和強權。四大名著全都多少涵蓋這樣。也在歷史記錄中多少有影響,符合東方審美情趣,《封神榜》在西方,在希臘地位會上升到世界名著。


康新繪


〈〈封神演義〉〉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屬於孔子所講的“怪力亂神”,也就是為了寫神魔而寫神魔,沒有現實意義,人物形象模式化,而且還很平面、單薄。《封神榜》流傳了幾百年,當然算名著。試問中國人有幾個不知道《封神榜》的。其中的人物與情節許多都是家喻戶曉。如果沒有《封神榜》,哪吒楊戩也不會這樣為我們熟悉。只不過其成就比不上四大名著罷了。但我們也不能強求每本小說都能比上《紅樓夢》呀。至於《封神榜》是不是神魔小說與它是不是名著沒有關係。一部小說只要寫得精彩,寫得深入人心都能成為名著。況且中國古典小說本來就是於民間流傳,屬於通俗文學的行列。神魔小說更能貼近大眾,更已成為流傳於世的經典。

《紅樓夢》等為四大名著,是因為這四部長篇小說最為優秀,並不是說其它不是名著。

《封神榜》是僅次於《西遊記》的神魔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