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私塾”重現中國城市家庭

【歐洲時報牛漢編譯報道】“在家上學”是指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家長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包括家長自行教授、小規模私塾學堂、微型學校規模等多種形式。本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關注了中國“在家上學”這一現象。

英媒:“私塾”重现中国城市家庭

《經濟學人》的文章注意到,在西方曾經被認為是古怪的“在家上學”,近幾十年來變得越來越流行。在中國,“在家上學”仍然存在爭議。 2017年,中國教育部首次公開發表對這一教育方法的看法,稱其“不利於兒童發展”,並“叫停”未經允許的“在家上學”。

然而,有些家長不為所動。 2017年,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智庫估計約有5.6萬名兒童正在接受“在家上學”。這一數字自2013年以來,幾乎增加了兩倍。許多為子女實行“在家上學”的家長說,實際數字要更高。因為這些家長會在“在家上學”微信群中分享他們的經驗,這樣的聊天群在微信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大多數人並沒有取得“在家上學”的許可,有的甚至無意申請。江蘇大學的王佳佳說,儘管政府明確表態,但在過去兩年裡,“在家上學”仍在繼續緩慢增長。

家長選擇“在家上學”有多個原因。在王佳佳的調查中,目前最普遍的原因是“不喜歡公立學校的教學方法”。另一個原因是不認同“學校文化”。

大多數為子女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城市人,並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通常成長於90年代中後期。也有一些是受美國“在家上學”的啟發。直到80年,“在家上學”在美國的30個州都是非法的。現在,約有3%的美國學齡兒童接受這種教育方式。中國的“在家上學”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由家長中的一位——通常是父親——辭職或兼職,進行教學。第二種是“私塾”,這種形式相對少見,老師一般按學生收取學費。

《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教育部門對“在家上學”持否定態度,但並沒有明確任何法律手段。原因可能是政府並不視這種教學方法已經普遍到需要介入的程度。有些政府人士也同情“在家上學”的學生,在教育部文件於2017年發佈之前,官方媒體報道了“在家上學”的興起,文中暗含讚許之意,認為“在家上學”可能有助於減輕兒童的壓力。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政府部門更重視遏制假“在家上學”,以“在家上學”為名義令子女退學打工。上海的一位家長,其未成年女兒是“在家上學”。她向《經濟學人》講述,幾個月前,她接到當地教育部門的電話,問及她的孩子在哪裡註冊的學籍。她如實回答之後,當地教育部門就沒有再次打電話。她還說,上海其他幾個“在家上學”的家庭也有同樣的經歷。這說明政府對“在家上學”的態度還是寬鬆的。昆明市從事教育訴訟的律師王冬也表示,目前沒有聽說有家長因“在家上學”被起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