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一詩,僅二十個字就把鸛雀樓寫進了天下人的心中。從此樓以詩名,詩以樓傳,它不僅高臺重簷,黑瓦朱楹,巍峨雄壯,更有氣吞山河之勢。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聞名遐邇,吸引了武術歷代名流登臨作賦,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形成了獨特的鸛雀樓文化。在歷史中,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至州官府縣,都喜歡修建閣樓,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求神拜佛。那麼這座聞名遐邇的鸛雀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又是由誰來主持修建的呢?

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鸛雀樓的來歷

鸛雀樓坐落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老城西門外的黃河邊上。這是一個仿唐建築,一共是9層,其中臺基3層,主樓6層,高達73.9米,真可以說是巍峨狀況,氣勢恢弘,因此被稱為“黃河第一樓”。最早的鸛雀樓是什麼時候興建的呢?最早的鸛雀樓是北周時候建的,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文人叫李翰,他寫過一篇文章叫《河中鸛雀樓集序》,他在這篇文章裡面這樣介紹:

周大冢宰宇文護,軍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遐標碧空,影倒洪流,二百餘載,獨立乎中州。

這個“河中”就是河中府,就是鸛雀樓所在的永濟市蒲州鎮,“”就是指北周,“大冢宰”是一個官名,相當於禮部尚書,“河外之地”就是黃河東邊的蒲州這塊地方。宇文護這個人本人並沒有駐守古蒲州,但是他先後派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叫宇文會,一個叫宇文訓任蒲州刺史。鸛雀樓就是在他的兒子宇文訓為蒲州刺史的時候興建的,時間是在天和元年,也就是公元566年。宇文護這個人在北周的地位就相當於曹操在東漢末年的地位,是一個說一不二的權臣,因此李翰在《河中鸛雀樓集序》裡面講的這幾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說這個鸛雀樓是他的兒子宇文訓任蒲州刺史的時候興建的,這個事情毫無疑問是宇文護主持拍板的。

歷史上的鸛雀樓是不是重建過多次?鸛雀樓在歷史上沒有重建過,宇文護主持興建的鸛雀樓在歷史上存在了700年左右。唐代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還有唐代的宋代的其他詩人寫的與鸛雀樓有關的作品,他們所講的鸛雀樓就是宇文護主持興建的這個鸛雀樓,這個鸛雀樓是在金末元初毀於戰火。據當地的學者們介紹,當時鸛雀樓是由金朝的軍隊所控制,而元兵在黃河對岸。金兵的一個小頭目料定自己打不過元軍,料定鸛雀樓會被元軍佔領,所以自己放一把火把鸛雀樓燒了。鸛雀樓在金末元初被一把火燒掉之後700年沒有重建,所以元明清三代的詩人他們所寫的鸛雀樓他們的作品當中所出現的那個鸛雀樓就不是宇文護當年主持興建的,實際上就是蒲州老城的西門城樓。

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因此元明清三代的鸛雀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由於歷史上的鸛雀樓名氣太大了,魅力太大了,人們需要這個樓,需要站在這個樓上登高望遠,抒情言志,於是就把這個蒲州老城的西門樓當作了鸛雀樓,這是一種借代或者說是一種借景,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鸛雀樓在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我們講鸛雀樓的歷史,就可以用兩個700年來概括,第一個700年是真實存在的700年,第二個700年就是用蒲州老城的西門樓做替身的700年。在抗日戰爭時期,蒲州老城的西門樓被日本侵略者的炮彈炸燬,於是鸛雀樓連一個替身都沒有了。鸛雀樓只是人們心中的一個遙遠的記憶,人們只能通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樣的作品來想象當年的鸛雀樓的風采了。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2月,山西省永濟市人民政府開始重建鸛雀樓,他們多方籌措資金,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在2002年的時候終於建成了鸛雀樓了。

今天的鸛雀樓是不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呢?據當地的學者介紹,今天的鸛雀樓不是在當年的鸛雀樓的原址上面重建的。為什麼沒有在原址上重建呢?一個原因就是黃河改道了。人們登上鸛雀樓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樓上看黃河,如果鸛雀樓在原址上重建的話,就看不到黃河了,因為現在的黃河離鸛雀樓的原址有7華里。於是永濟人就把鸛雀樓的樓址往西邊移,移了5華里,也就是說今天的鸛雀樓離黃河有兩華里。這個距離是比較合適的,站在今天的鸛雀樓上面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黃河由北而南,然後又由西而東,黃河在這裡拐了一個彎,鸛雀樓就建在這個拐彎處。所以它的地理位置,它的觀景效果都是很好的。

這個樓為什麼叫鸛雀樓呢?這個樓之所以叫鸛雀樓是因為它樓下的黃河河灘上有許多鸛雀,有白鸛,灰鸛還有黑鸛。鸛雀這種鳥類有這樣一個特點,覓食是在河灘上面,但是它棲息是在高處,所以在當時的鸛雀樓上面就可以看到很多的鸛雀,因此人們就稱這個樓為“鸛雀樓”。

宇文護為何興建鸛雀樓

於1997年重建的鸛雀樓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仿唐建築之一,它不僅是一處名樓,一處勝景,更是一種標誌,一種寓意。因為王之渙《登鸛雀樓》這首千古絕句的代代傳誦,令古往今來的人們無限神往,造訪者絡繹不絕,登上頂樓,憑欄遠眺,我們依稀望到了那白日依山的餘暉絢爛,黃河入海的蔚然壯觀,感受到了古人那登高致遠的恢弘氣勢。那麼千百年前宇文護為何要興建這樣一座鸛雀樓,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應該說這個與北周時期的蒲州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想真正地瞭解鸛雀樓的話,我們還得了解一下蒲州。據《蒲州府志》的記載,蒲州有什麼特點呢?其中說:

蒲為郡,被山河之固,介雍豫之交……蓋形勢居要,所謂得之者雄。

這個“山”就是中條山,這個“河”就是指黃河,“被山河之固”就是依傍著中條山之固,依傍著黃河之險,“介雍豫之交”就是說蒲州介於今天的陝西與河南之間,地理形勢非常重要,所謂“得之者雄”,誰得到了蒲州誰就可以雄霸天下了。

蒲州有兩個很突出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說當中的堯帝最早就是在這個地方建都的,後來才搬遷到平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臨汾。舜帝也是在這裡建都的,因此這個地方就被稱為“華夏第一城”。蒲州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名人,我們以唐代為例,這裡出了著名的古文家柳宗元,稍後一點還有一個叫柳冕的,還有著名的詩人王維,還有“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還有楊貴妃。總之蒲州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鸛雀樓就是蒲州的兩個著名的文化景觀之一。

蒲州這個地方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每當天下大亂的時候,每當戰爭年代,蒲州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我們以春秋戰國為例。春秋的時候不是有秦,晉,吳,楚五霸爭雄嗎?秦國在河西,晉國在河東,所以這兩個諸侯國是長期地爭鋒,爭奪的重點就是這個蒲州。戰國的時候又秦,齊,楚,韓,趙,魏,燕,七國逐鹿。秦國尤其是野心勃勃,因為它要統一六國,所以它就來一個各個擊破,遠交近攻。魏國的蒲邑,仍然是它們爭奪的一個焦點。秦國要滅魏國就要過黃河,於是它就在黃河上建了第一座浮橋,這浮橋就建在蒲州境內,就叫“蒲津關”又叫“蒲津橋”。

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公元534年,北方的北魏政權分裂為兩個政權,一個是東魏,一個是西魏,東魏擁有河東的廣大的土地,尤其是擁有中原的核心中心城市洛陽。那麼西魏擁有黃河以西的這一塊地方主要是指關中這塊地方,這個是不能和東魏比的。所以想要想東方發展的話,必須要拿下蒲州,為此,東魏和西魏長期兵戎相見。三年以後,西魏拿下了蒲州,打通了向中原的重要的通道。

公元550年,北齊取代了東魏。公元557年,北周又取代了西魏,於是北齊和北周又繼續兵戎相見,而他們爭奪的重點之一仍然是蒲州。這個時候的蒲州雖然在20年以前就已經被西魏佔領了,也就是被後來的北周佔領了,但是畢竟在河東,所以仍然是懸置在河東這個地方,仍然隨時有可能被北齊蠶食掉。所以北周的大冢宰宇文護就開始著力經營蒲州這個地方,他採取了兩個措施,第一是在蒲州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以此來贏得當地民眾的支持。第二個措施就是在這個地方設置蒲州,就加強了對這方面的行政領導,而且宇文護先後派自己的兩個兒子任蒲州刺史,這個鸛雀樓就是在宇文護的兒子宇文訓為蒲州刺史的時候興建的。

宇文護這個人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此人先後殺害了北周的兩個皇帝,所以他的名聲是不好的。但是也不能說這個人沒有做一點對歷史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在北方統一的這個過程當中,他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的。他興建的這個鸛雀樓絕對不是為了觀景,不是為流連山水。他興建鸛雀樓至少有三個目的。第一就是為了軍事防禦,第二就是為了鎮守蒲津橋,第三就是向北齊宣示,起到一種政治上的宣示作用。

“蒲津橋”的前世今生

古代的蒲州有兩個標誌性的建築,一個是蒲津橋,另一個就是鸛雀樓。如果說鸛雀樓是“黃河第一樓”的話,那麼蒲津橋就可以稱為“黃河第一橋”。當然這個“黃河第一橋”與甘肅蘭州的那個“黃河第一橋”內涵不一樣。甘肅蘭州白塔山下的那個“”黃河第一橋地一座鐵橋,蒲津橋就不一樣了,它是當年秦國為了打魏國,為了佔領蒲坂這個地方而興建的。蒲津橋它是一座浮橋,蘭州的那座橋是一座鐵橋,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蒲津橋見證了黃河兩岸的歷史變遷,中國有一句老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就是產生在蒲津橋所在的黃河兩岸。在秦國興建的蒲津橋,在北魏的時候經過一次大修,到唐代的時候就破敗不堪了。蒲津橋本事連接長安和河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而在河東地區又有很大的鹽池,一個就叫“鹽池”,還有一個叫“女鹽池”,這兩個安馳每年向國家交的鹽稅就有160萬貫,而鹽稅收入又是當時唐朝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因此這個蒲津橋的作用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所以在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就任命宰相張悅為工程總指揮,主持改建蒲津橋,主要就是把這個竹索浮橋改成鐵索浮橋,又在河的兩岸鑄造了8只大鐵牛,這8只大鐵牛緊緊地拽著這個鐵索。《新唐書·地理志》裡面記載:

有蒲津關,一名蒲坂,開元十二年鑄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樑。

蒲津橋的改造大大地改變了長安和河東地區的物資和人員往來,當時整個黃河以東地區的人到長安去應考都要走蒲津橋,京城長安的官員他們要到黃河以東地區來公幹,都要都蒲津橋。經過了蒲津橋,一般情況下都是要到鸛雀樓上去看一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蒲津橋和鸛雀樓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是相輔相成的。在戰爭年代,鸛雀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鎮守蒲津關。在和平年代,蒲津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迎送登鸛雀樓的人過黃河。

唐代以後,由於中國的政治中心的東移,中國的國度長期就在東部的開封,杭州,南京,北京這一帶移動,所以長安就慢慢地衰落了。隨著長安的衰落,蒲津橋也風光不再,再加上氣候的變化以及人來的亂砍亂伐,使得洪水氾濫,黃河經常地改道,黃河河道忽東忽西,蒲津橋多次被水淹,以至於最後消失。

黃鶴樓最初是用來做什麼的?帶你瞭解鸛雀樓的歷史

今天我們要是去鸛雀樓的話,就會經過蒲津古渡,可以順便看一看唐代鑄的這四隻大鐵牛。總之從北周到金末元初的這700年,蒲津橋和鸛雀樓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