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改造遼寧艦,為何拆掉蘇、俄引以為傲的遠程反艦導彈?

瑣顏


道不同不相為謀,何況這型遠程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就是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

眾所周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由前蘇聯未完工的“瓦良格”號續建、改建而來。通過自己對航母的理解,依託我國軍工研製能力,對“瓦良格”號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進。其中,比較顯眼的是拆除了原型艦佈置在滑躍甲板上的12單元“花崗岩”遠程重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瓦良格”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艦艏滑躍甲板佈置的12單元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總共可以發射12枚“花崗岩”超音速遠程重型反艦導彈。

遼寧艦將這些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拆除,將甲板下發射裝置佔用的艙室改為了小賣部,“武德”驟減啊。

我國在續建遼寧艦時拆除這些威力巨大的超音速遠程重型反艦導彈,表面上看似降低了整艦的綜合戰鬥力,尤其是反艦能力,但卻是我國按照自身航母發展路線做出的非常正確的決定。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這源於前蘇聯和我國在航母發展思路上巨大的差異。

前蘇聯海軍在發展航母的問題上一直非常糾結,而且以今天“事後諸葛亮”的反思來看,前蘇聯在航母發展路線上是走歪了。當然,這不僅有蘇聯高層主觀判斷上的失誤,也有客觀形勢下的無奈。

由於在與美國海軍的對抗中全面處於劣勢,紅海軍一直將反艦作戰作為重中之重,這對其航母發展思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紅海軍發展的3型航母,全部以“載機巡洋艦”的面貌出現,艦艇本身就具備完整而強大的反艦、防空、反潛作戰能力。“庫茲涅佐夫”級如此,之前的“基輔”級也是如此(見上圖,艦艏有8具重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而人民海軍在航母發展路線上卻非常清晰,那就是以美國為師,發展大甲板、彈射型航母,突出航母艦載機的戰鬥效能。無論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891工程還是新世紀的048工程,莫不如此。但是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經歷了無數坎坷之後,中國的航母之路只能從續建前蘇聯的“瓦良格”號開始。

瓦良格並不是中國海軍的夢中情人,但是卻沒有更好的選擇。在續建瓦良格號時,中國海軍盡一切可能提升其航空運作能力,於是將佔用大量艙室、破壞飛行甲板強度、影響艦載機運作的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拆除,就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

其次,”花崗岩“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並不像傳說中那樣牛,拆了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花崗岩“反艦導彈在中國軍迷中人氣很高,享有”航母殺手“的美譽。它滿足了部分軍迷對反艦導彈的全部幻想:

射程遠:最大射程超過550公里;

速度快:高空巡航速度2.5馬赫,末端突防速度3馬赫;

威力大:戰鬥部重量750公斤,甚至可以搭載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

”花崗岩“作為蘇聯暴力美學的典範,”命中1枚就能使美國重型航母失去戰鬥力”一直是這些軍迷津津樂道的談資。

可惜,軍事對抗從來不以直面數據為基礎,看似威力巨大、武德充沛的“花崗岩”實際上是外強中乾、中看不中用。這款以反航母為己任的導彈,必須在遠程偵察機或者其他平臺的指引下以高空高速突防,特別容易被早期預警和攔截。

高舉高打的“花崗岩”在美國預警機+戰鬥機+宙斯盾系統面前的突防成功率非常低。於是蘇聯在之後重點發展了亞超結合的“俱樂部”系列作為主力訓航式反艦導彈。而中國則發展了相似的鷹擊18系列作為艦載反艦導彈的主力,更不用提獨步天下的彈道反艦導彈系列。

而且,為了區區這1艘航母上的12具過時的“花崗岩”反艦導彈,中國需要引進一整套的數據傳輸、控制、指揮系統,以及維護保養能力,效費比特別低。

所以,無論是“花崗岩”導彈本身的性能缺陷,還是中國發展航母的思路來看,放棄它是非常正確的事情。

文末,容筆者多說兩句。很多軍迷對遼寧艦較低的載機量頗為遺憾,認為主要原因就是這12具巨大的發射裝置侵佔了機庫的空間,遼寧艦在續建時只是將其拆除,但是並沒有擴大機庫。於是很多軍迷暢想在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上把反艦導彈發射裝置佔據的艙室用來擴大機庫,這也是某些軍迷篤信山東艦能夠搭載36架殲15的指望。

實際上這只是某些軍迷的一廂情願,通過”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結構圖可見,機庫和導彈發射裝置並不相連,其中還至少隔著3個大型艙室。只有通過傷筋動骨的大範圍修改,山東艦的機庫才能與原來的導彈發射艙室相連,這樣大範圍的改動已經背離了續建002的初衷,可能性為0.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設計理念落後於時代,俄羅斯自己也已經拆掉航母上的反艦導彈

拆掉的是艦艏甲板上的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前蘇聯/俄羅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最初在前甲板設計了12具P-700 花崗岩大型反艦導彈垂直髮射系統。這是前蘇聯載機巡洋艦的一貫思路,在前蘇聯海軍戰略規劃中,航母主要作用是提供艦隊空中掩護,掩護巡洋艦群突擊到北約艦隊500公里左右密集發射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垂髮系統,這種大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非常巨大,只能大型巡洋艦才能攜帶,所以前蘇聯沒有放過航母這個大型平臺,也要求攜帶些。

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重量高達7噸,射程超過625公里,使用一種特殊的衝壓噴氣式發動機,最高速度2.5馬赫,獨有導航模式,4~8枚導彈集群攻時,其中一枚上升到更高高度,並通過數據鏈幫助引導其餘導彈攻擊,當這枚引導彈被攔截摧毀後,下一枚導彈上升接替其位置。庫茲涅佐夫號發射花崗岩反艦導彈。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1980年開始服役,是蘇聯海軍的殺手鐧,由於體積龐大隻有基洛夫級巡洋艦、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和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才有配備。該導彈在蘇聯解體後依然高度保密,一直到2000年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的庫爾斯克號爆炸沉沒後,俄羅斯僱傭荷蘭公司進行打撈,從潛艇殘骸中取出反艦導彈才首次暴露在世界媒體面前。所以當初我們從烏克蘭買回瓦良格號時,指望俄羅斯出口該反艦導彈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當年接回瓦良格號時,根本沒有安裝有P-700 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最多預留了空位。瓦良格號停工時遠沒有完工,只有個艦體空殼,本來就沒有裝,何來的拆掉之說?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導彈打航母思路跟當年蘇聯不一樣,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我們專研的是彈道式反航母路線。列裝的殺手鐧有東風-21D和東風-26,空艦導彈CM-400AKG都已經出口巴基斯坦,岸艦彈道導彈CM-401珠海航展展示過。現在在專研可以塞進055型驅逐艦的邊長85cm世界上最大垂髮系統的反艦導彈,使用高速滑翔彈頭,最大射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傳聞編號為鷹擊-21,所以我們也完全不需要這個已經落後時代的P-700花崗岩。

所以在修復瓦良格號航母,改造成遼寧號的時候,我們就壓根沒有考慮把這個垂髮坑位重新當做反艦導彈發射器來使用。前蘇聯時代是對航母要求不高,航母主要作用其實是防空,所以選擇犧牲航母空間去裝反艦導彈,而現在我們走的更像是美式路線,這樣就要充分利用航母空間。而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2010-2012年維護改造中,也已經更換前甲板,拆除了原先P-700 導彈發射裝置,也放棄之前的思路,原先反艦導彈發射裝置的空間也被改造成機庫或維修車間(兩種說法,不確定哪個)。


五嶽掩赤城


蘇聯在建造1143.6瓦良格號航母(也就是遼寧艦)的時候在其艦首佈置了一共12單元的3M45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但是這些導彈發射裝置最後在我國改造遼寧艦的時候被拆除,並且在原來的位置上設置了一個艦上超市,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國實在是用不到那些導彈。

上圖紅圈內為1143.5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所有的導彈發射裝置位置,下圖為基輔級航母佈置在艦首的花崗岩導彈發射裝置。

蘇聯為何設置那些導彈

都說蘇聯海軍的航母是載機巡洋艦,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那些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為什麼蘇聯海軍的思想和其他海軍不同,非要裝備這種導彈呢?任何武器研發上的問題都不能脫離一個武器所處的國際和國內大環境。蘇聯海軍在發展航母的過程中,沒有辦法走西方的老路,畢竟西方在冷戰時期已經建造了太多的傳統的航母,如果蘇聯海軍走西方的老路,那麼就無法彎道超車,追上西方海軍發展的步伐。

圖中紅圈內就是1143.5型航母的12單元花崗岩導彈發射裝置位置,可見其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內部空間,如果沒有他們,航母載機量會大大增加。

蘇聯為了擊敗西方海軍,在上世紀70年代導彈武器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給自己的航母配備了射程超遠、飛行速度達到2倍音速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對比西方當時使用的艦載機凌空投彈方式,蘇聯的反艦作戰距離更遠、速度更快、精確度更高,而且更加安全,最重要的是,花崗岩反艦導彈裝備有當量為5萬噸級TNT的核彈頭,一枚就能摧毀敵人一個艦隊,這是蘇聯非要給自己的航母配備這款導彈的主要原因。

圖為打開狀態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另外,蘇聯海軍發展載機巡洋艦,也有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原因,雖然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多次提出要發展真正的航空母艦,但是蘇聯國防部高層每次討論的結果都說駁回,還是因為上文所說的,蘇聯無法通過走西方的老路去趕超已經發展成熟的西方,只能另闢蹊徑。但是蘇聯海軍也不能沒有艦載航空兵,否則離開了岸基航空兵的保護,蘇聯海軍無法堅持遠洋獨立作戰。因此,烏斯季諾夫提出發展載機巡洋艦,一方面滿足導彈化、核武器化海軍的建設要求,一方面給蘇聯海軍配備基本的艦載航空兵,這是蘇聯發展這種軍艦的主因之一。

上圖為蘇聯海軍巴庫號載機巡洋艦,下圖為印度海軍以巴庫號艦體為基礎改造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可見印度也拆除了蘇聯設置的那些重型導彈發射裝置,將其換為飛行甲板,也用不上那些導彈了。


並不符合當下需求

蘇聯這種航母建設思維,和現在世界上包括我國在內的國家都不相同,對於我國海軍而言,雖然也需要航母執行最重要的攻擊作戰任務,但是是依靠艦載機完成,畢竟現在的殲15艦載機可以一次掛載4枚YJ83K反艦導彈起飛,2架殲15的反艦火力就和一艘054A型護衛艦接近,4架殲15艦載機的反艦火力就超過了一艘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這樣強大的航空反艦火力,又何須犧牲航母的航空能力去搭載艦載導彈呢?

圖為我國海軍的航母編隊,我國要的是遠洋制海型艦隊,對於發展載機巡洋艦並無需求。

再者,我國對於載機巡洋艦也沒有發展的興趣,我國要建設的是在遠洋地區長期獨立機動作戰的制海型海軍,對於航母的要求是利用航空兵器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為第一位,其餘的打擊任務完全可以交給055大型驅逐艦和052D型驅逐艦去完成,航母的航空操作能力才是第一位的,需要搭載更多的艦載機,畢竟我們的艦載機還是不夠多。

圖為我國海軍國產航母002(當時被軍迷稱為001A)和遼寧艦的結構對比圖,可見其機庫擴大了一部分。

其實,就連俄羅斯自己如今都放棄了載機巡洋艦的發展思路,雖然俄羅斯沒有新建造的航母,但是在俄羅斯新設計的暴風雪號和海牛號航母上,都已經看不見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影子,說明這種獨特的艦種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我國就更沒有必要去重走蘇聯海軍的老路了,畢竟作戰體系都不一樣了。


海事先鋒


因為作戰理念的不同,航母在蘇聯時期的定位就是“載機巡洋艦”,不僅要搭載各種艦載機,還要搭載足夠數量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使自身具備強大的攻擊和防禦能力,所以“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航母亦是如此,原本在艦艏飛行甲板下面佈置有12具導彈垂直髮射筒!

這12具發射筒可以裝填12枚P-700“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該反艦導彈的重量達到了7.5噸,所以12具導彈佔據了很大的空間,另外“花崗岩”屬於核常兼備反艦導彈,在攜帶750公斤的半穿甲彈頭時最大射程為550公里,號稱2-3枚可以擊沉一艘8萬噸級航母;當攜帶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時最大射程為625公里,號稱一枚擊沉一艘10萬噸級航母!

不過,縱然“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的威力有多大,在“瓦良格號”航母來到中國,進行現代化改裝為遼寧艦之後,我們還是把那12具發射筒給拆了!對此,有很多人不解,威力如此巨大的反艦導彈發射筒,為什麼給拆了呢?

俄羅斯不願意出售“花崗岩”反艦導彈

對於中國購買和改裝“瓦良格號”航母俄羅斯本來就心生不滿,當然也不會同意出售“花崗岩”反艦導彈給我們,更何況該導彈在當時可是俄羅斯“壓箱底”的大殺器,怎能輕易外漏(這屬於表面因素)!

“花崗岩”反艦導彈已經過時

其實,說“花崗岩”反艦導彈是“航母殺手”是抬舉它,該導彈屬於上世紀70年的產物,在80年代尚且可以成為“航母殺手”,但在目前卻早已過時!“花崗岩”反艦導彈的最大速度只有2.5-3馬赫,在如今主流的反艦導彈只能算是一般!

而且“花崗岩”導彈550公和625公里的最大射程都是通過“高彈道”的方式實現的,14公里的飛行高度和強勁的發動機在現代雷達面前簡直就如同一座閃亮的燈塔,想要發現和攔截非常容易,所以說該導彈已經過時!這也是為何俄羅斯將“基洛夫”巡洋艦上的“花崗岩”換成8馬赫的“鋯石”高產音速反艦導彈原因!

航母在海軍中的定位不同

如果說只是因為“花崗岩”導彈過時且買不到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換上其他的反艦導彈,比如鷹擊-18等反艦導彈的性能比“花崗岩”更為先進(掠海飛行、射程600、末端機動突防)!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海軍的航母就是航母,是航母戰鬥群的核心,而非“載機巡洋艦”,所以不需要自身有強大的反艦能力,這種活是驅逐艦和艦載機乾的(實際因素)!

此外,12具導彈發射筒的位置正好在艦載機起飛跑道上,發射導彈會十分影響艦載機的起飛!所以,綜合各方面的影響來說,遼寧艦拆除12具“花崗岩”反艦導彈發射筒是一個十分正確的選擇!

而且這些發射筒還佔據了航母內部巨大的空間,導致航母的機庫空間並不大,後來在建造國產航母時吸取這一教訓,未設置發射筒,所以其機庫面積大幅度增加,可以搭載的艦載機數量也就隨之增加!


天下布武


載機不夠,反艦導彈來湊。前蘇聯總共發展了四級航母,從“莫斯科”級,“基輔”級,經過“庫茲涅佐夫”級,到“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無一不是載機巡洋艦。“烏里揚諾夫斯克”滿排水噸位已到了10萬噸,是核動力,還是蒸汽彈射,正經地說,還是沒有擺脫載機巡洋艦的觀念。各以自家理念來打造,無可厚非,但也值得說一說。前三級不能彈射起飛,載機量小,而且不能滿油滿彈,自然比不上彈射型航母戰鬥力強,蘇聯的辦法,以重型反艦導彈來保持戰力平衡,700多公里的“花崗岩”12枚,同時打出去,可以形成飽和攻擊,每枚重達7噸,末端攻擊速度2.5倍音速,如果使用核彈頭的話,相當於50萬噸TNT,夠恐怖吧,什麼樣的航母經得住它這麼沖天一炸呢?對此,在改造遼寧艦時,並非不知道,我們堅持按航母來改造,我們就是我們。

天空飄來五個字

即便是改造,也要按航母來建航母。致於反艦導彈,交給驅逐艦就好。騰出空間可用來增加載機空間,改善艦員生活條件。如果覺得殲-15戰力不夠,可以加緊下一代艦載機,總之,天空飄來五個字,這都不是事。可能有網友存疑,遼寧艦隻是一艘訓練艦,沒必要弄那麼多的反艦導彈,錯!遼寧艦雖說緣自改造而來,但它不失為一艘戰力很好的航母。現在訓練任務重,時間緊,還沒有正式擔負戰備值班任務,待國產航母成軍以後,沒有問題。不可小瞧了它的本事,時值壯年,正有使不完的力氣,艦載機“飛鯊”,本來作為三代重型艦載戰鬥機的王者,世上艦載機,除了F-35,它就是塊頭最大的。

絕不會止步不前

邁出了第一步,就會義無無顧繼續向前發展,不進不止,止到打造出理想的航母型號。遼寧艦改造,只是一個起點。在起點上,即以航母樣式心若旁鶩來打造。舊艦改造,不能脫胎換骨,不能全然按自己想法來取捨,但不設反艦導彈,還是可以做到的。航母的武裝,只留一點近防武器,其它全部交給護航艦隻來完成。航母本身,主要以艦載機,來制空制海對打陸打擊。當時間來到2019,055交付入役以後,網友軍迷們都看到了,用它來作一級帶刀護衛,再沒有什麼不放心,航母可以專事幹好航母的活,055各種火力已足夠,多年困擾一洗了之,無不在說,航母還設那麼多反艦導彈做什麼。


魂舞大漠


遼寧艦,原本是烏克蘭未完工的重型載機巡洋艦,蘇軍在搭載艦載機的同時,卻非常重視艦艇的防空、反艦和反潛作戰能力;因此,艦上裝備了多型防空導彈和反潛魚雷發射裝置,在飛行甲板下裝備有12具龐大的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垂直髮射裝置。

究其原因,是蘇聯海軍的航母排水量遜於美航母,攜帶的艦載機數量太少,且都無法彈射起飛,只得採取滑躍起飛方式,攻擊能力和作戰半徑,都受到了嚴重製約,難以完成打擊敵方水面艦艇的重任,所以就將龐大的反艦導彈搬上了航母。

但反艦導彈上航母,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端,那就是當處於反艦作戰狀態下,要將垂直髮射系統厚厚的蓋子打開,此時,艦載機就無法在航母上實施起飛和下降作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航母的作戰性能。

蘇聯海軍對於航母的運用,確實有別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海軍,在裝備了艦載機的背景下,反倒非常重視航母的反艦防空和反潛作用,因此蘇聯海軍的航母即重型載機巡洋艦,更適合獨立作戰,即便沒有護航艦艇伴隨,也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和戰時生命力。

西方海軍強調航母艦載機的作用,至少航母防空反艦反潛等作用,基本上都交給了伴隨航母前行的護航艦艇;因此,西方海軍的航母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儘管有強大的艦載機,但是沒有護航艦艇,從不單獨執行戰備任務。

我海軍在改造未完工的瓦良格號重型載機巡洋艦時,是希望擁有一型西方海軍的航母,因此,不可能再繼續保留嚴重影響航母艦載機起飛和降落的飛行甲板下12具龐大的P-700花崗岩垂直髮射反艦導彈裝置,必須將其徹底拆除了,將留出的空間,可佈置調整為其他艙室。

綜上,我海軍改造遼寧號航母,拆除了那12具龐大的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垂直髮射裝置,意味著為海軍對航母的運用更加接近西方海軍,而不是象蘇聯海軍那樣,更強調脫離其他艦艇的護航,在大洋上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

對航母發展和運用的理念不一樣,更強調艦載航空兵的作用,就必須拆除嚴重影響航空兵作戰的反艦導彈等艦載武器;因此,蘇俄海軍引以為豪的12具龐大的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所謂的“航母殺手”,在遼寧號航母上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只有被拆除的命。


國平軍史


遼寧艦是解放軍海軍第一艘航母,在中國海軍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拉開了我國百年航母夢的帷幕,標誌著正式開啟了我國藍水海軍發展開端。


遼寧艦改建於蘇聯半成品“瓦良格”號航母,滿載排水量65000噸,屬於蘇聯建造的第三代航母,本級艦總共建造了兩艘,一艘服役於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2號艦因蘇聯解體影響,我國於上世紀末期從蘇聯購進。

蘇聯總共發展了四代航母,其設計有別於美國航母,被稱為載機巡洋艦;相較美國航母以艦載機為整個打擊核心的作戰體系,蘇聯航母除了艦載機之外,還裝備了重型反艦導彈,蘇式航母最大的特點是其獨立作戰能力較強。



“瓦良格”號航母採用滑躍式起飛甲板,最多可搭載36架各型艦載機,由於沒有裝備蒸汽彈射器,瓦良格號航母並不能起飛艦載預警機,因此瓦良格號另一大特點就是以艦載遠程預警雷達代替預警機擔負遠程預警,所以蘇式航母艦島普遍偏大。


蘇聯海軍發展側重於以核潛艇為核心的海上核力量,其水面艦艇的主要作戰任務是掩護核潛艇部隊;蘇式艦艇設計屬於典型的暴力美學,比如建造了海上巨獸“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排水量達到4萬噸,這完全和美國以航母打擊群為核心的作戰體系形成鮮明對比,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作戰體系譜系。

我國海軍發展有別於蘇聯,我們海軍最初提出“空潛快”戰略,主要擔負近岸防禦作戰,我國海軍以保護海上生命線以及抗擊來自海上入侵為主要任務,海基核打擊力量也僅保持在最低限度;我國海軍本世紀以來更注重發展遠海作戰區域防空能力,打造了僅次於美國的防空驅逐艦規模,強調遠海機動作戰和綜合打擊能力,因此我國海軍對航母的定位更類似於美國航母模式。



瓦良格號在設計之初,由於安裝了重型反艦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大量的犧牲了航母寶貴的內部空間,其航母機庫和艦載機維修保養設施設計存在較大缺陷,並不適合我國海軍發展需求,因此,我國在引進後改裝時拆除了原有的反艦導彈發射井,對航母內部空間結構佈局進行了優化改裝,最大限度的適應海軍作戰需求。


遼寧艦改裝後搭載我國自主研發的殲-15艦載機,從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遼寧艦固定編制24架殲-15艦載機,但相較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綜合作戰能力有所提升,但改裝還是不夠,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經過遼寧艦科研試驗實踐,進行了針對性的改裝,設計更加完善。

故而,海軍戰略需求不同,決定了航母作戰運用定位不同,我們的航母需要攜帶更多的艦載機,完善艦載機作戰體系,昔日蘇俄引以為豪的“航母殺手”並不適合我國海軍發展定位,我們需要打造一支以艦載機為核心的多維攻防作戰體系。


鷹鴿分析


“遼寧”艦在歸國改造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廢棄了原先蘇聯的反艦導彈設計,其實從武器的變化可以看出兩國對待航空母艦的不同態度。蘇聯航空母艦的發展你可以說他“跑偏”,也可以說他“畸形”,但是對蘇聯來說這是符合他的發展思路的。而中國則是選擇了另一條路,以航空母艦為海上作戰力量的核心,有點類似於美國。所以“遼寧”艦在改造過程中拆除了原有全部的作戰武器,只保留近防系統作為末端防禦補充。


直接原因:

P-700重型反艦導彈是蘇聯特種機械設計局(現俄羅斯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研發製造,本身中國接手“瓦良格”號對於俄羅斯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他始終認為“瓦良格”最後還是要歸到俄羅斯手裡。這樣對於“瓦良格”號的武器俄羅斯自然也不太願意直接出售給中國,所以即便保留P-700導彈發射筒那麼我們也無彈可用,空有一堆發射筒。

其實如果深究起來我們就發現其實俄羅斯也在逐步放棄這類重型反艦導彈。蘇聯11436“瓦良格”號裝備的是P-700“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佈置在艦艏滑躍甲板位置,共12枚。而P-700除了裝備在“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之外還裝備在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上,在70-80年代是非常強大的反艦武器,或許他真的“引以為傲”。

但是P-700不是萬能的,隨著現代反導技術的提升,反艦導彈被攔截的概率越拉越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子技術放到現在也是極易遭到干擾的。重達7噸的反艦導彈在1萬米以上高空飛行甚至在百公里外就能發現。而重型反艦導彈射程再遠也就是400公里極限了,而且還需要中繼制導,與航空母艦近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相比這點射程真的不算什麼。也就是說這類只靠這類反艦導彈打擊的勝算其實是越來越小的,甚至可能還沒抵達導彈發射範圍內就首先被摧毀。所以俄羅斯實際也是在逐步放棄這種靠這種反艦導彈單打獨鬥的作戰思路。下圖為正在改造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P-700反艦導彈發射器被拆除,改為安裝10座八聯裝通用垂直髮射裝置,可發射“俱樂部”導彈、“口徑”巡航導彈等等,由單一化升級為多用途化。

既然這種寄希望於航空母艦本身具備強大反艦能力的走路越來越走不通,我們又拿不到P-700,那麼幹脆就不要了。在之後的002型航空母艦中乾脆也沒有設計這方面的反艦導彈。


除了直接原因,我們必須看到蘇聯為什麼要發展這種“載機巡洋艦”:

其實從航空母艦本身火力配備能看出中俄兩國對於航空母艦的實際需求和選擇方向問題。很多人對於蘇聯的航空母艦發展持有“唾棄”的態度,認為蘇聯海軍是點錯科技樹把自己困死了。但我們仔細看一下蘇聯的整體戰略就發現其實這種不倫不類的“載機巡洋艦”恰恰是符合蘇聯實際發展需求的。

其實整個蘇聯在50年代後的軍事戰略就2個:如何將核武器送到美國頭頂、如果不讓美國將核武器送到自己頭頂。為了保證蘇聯對美的核優勢,除了空基和海基戰略核力量之外,生存能力最強的就是海基彈道導彈核潛艇,所以蘇聯海軍其實一直是在為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生存和突防而服務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突破美國的反潛和水下戰網絡,在對美的交鋒中取得優勢,蘇聯大力發展反潛力量,包括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依靠14架Ka-25反潛直升機對蘇聯核潛艇進行保駕護航。而之後發展的1143型“基輔”級航空母艦(載機巡洋艦)則將作戰能力上升到“全天候”、“全方面”,依靠20架Ka-25/27反潛直升機對潛戰鬥,艦上搭載的P-500“玄武岩”打擊美國水面艦艇。可以說,“基輔”級本身就不能被稱為航空母艦,而是專門為蘇聯核潛艇“開路”的且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巡洋艦”。

事實上對於蘇聯來說,臨近北極即是好事也是壞事。壞在長時間封凍的北冰洋一年至少4個月處於封凍期,水面艦艇的戰鬥出動率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蘇聯想要發展像美國那樣的能夠隨時在大洋深處巡航的大型航空母艦是不現實的,直到80年代蘇聯發展11437“烏里揚諾夫斯克”級的時候也是因為北極極寒的問題而保留了滑躍式起飛甲板,這樣可以保證在彈射系統因為低溫無法工作時可以正常放飛艦載機。另外,蘇聯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導致黑海、波羅的海相互獨立且出海口受到遏制,面對長時間封凍的北方、出海受到遏制的西方方向,“斯大林艦隊”計劃流產後發展航空母艦反而不如全面發展“導彈艦”和核潛艇,這也是戰略上的選擇。

但好處就是利用北極冰層可以為核潛艇形成天然的屏障,保證他們在水下的活動,這樣也就等於大大提高了對美國核打擊的概率。所以在以航空母艦為海軍核心還是以核潛艇為核心的問題上,蘇聯還是選擇了核潛艇,最終就是蘇聯海軍的其他艦艇都是為核潛艇服務。除了1123型“莫斯科”級和1143型“基輔”級,蘇聯還發展了專門用於反潛的1155型“無畏”級大型反潛艦保障潛艇部隊的安全。

站在美蘇兩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美國和蘇聯所奉行的國家整體戰略是不同的。對美國來說,它本身處在北美洲地區,同時臨近大西洋和太平洋,全球部署自然是需要一隻強大的海軍去執行海外利益的保護任務,而作為反應迅速且能力全面的航空母艦自然是非常非常適合美國海軍。對美國來說“海權”一定程度上是大於“陸權”的。但蘇聯剛好相反,面對直接接壤的歐洲地區,蘇聯一直是奉行的“陸權”大於“海權”的策略,依靠強大的“鋼鐵洪流”制衡西歐隨時帶來的威脅甚至直接“反殺”推平歐洲。所以對蘇聯來說“陸權”是“大於”海權”的。在同時奉行“核戰略”和“陸權”主義的蘇聯來說自然也不需要那麼強大的航空母艦,至少不會優先考慮。即便日後蘇聯發展的11435型“庫茲涅佐夫”級也依舊保留的強大的自身火力,包括引以為傲的P-700反艦導彈。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蘇聯這是“點錯科技樹”,更不能簡單認為蘇聯只是把航空母艦當做“活棺材”,其實這是符合蘇聯的實際需求。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蘇聯這種因為特殊環境和特殊國家策略所發展的航空母艦思路並不是一個最優解,反而是想要走向“深藍”必須有可靠海上打擊平臺。所以其實中國在航空母艦的想法更偏向於“美式”而不是“蘇式”,所以在引進航空母艦方面放棄了“基輔”和“明斯克”而選擇了改造潛力更大的11436“瓦良格”號,再根據未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思路解除了原先艦上的P-700反艦導彈和大量的防空導彈,後期改造中只安裝了HQ-10近程防空導彈和1130近防炮,將防禦任務交給“帶刀護衛”。


所以拆掉反艦導彈從面上看是“買不到”,究其本質還是在發展思路上就根本不同。而蘇聯也是在航空母艦發展史上出現的一個“偏門”。

雛菊西瓜Peterpan


蘇聯航母的目標是掩護核潛艇突破北約海軍的封鎖線前出北大西洋,而在蘇聯海軍航空兵不太可能對抗得了北約封鎖的情況下,蘇聯海軍的反艦火力將成為突破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因此,蘇聯航母裝備了P-700重型遠程反艦導彈,為的就是承擔起反艦突擊的任務,這是由蘇聯航母的輔助地位決定的。本質上,蘇聯的安全取決於陸地而非海洋,因此使用制海權一直不是蘇聯海軍的主要目標。另外,北冰洋和北大西洋惡劣的海況也不適合艦載機作業,艦載戰鬥機的作用同樣是輔助性的。

而中國海軍不同,使用制海權是主要目標,艦載航空兵才是最為核心的、多樣化的打擊力量,這也是與美國海軍的思路基本相同。因此,不同於蘇聯海軍旺盛的水面反艦火力要求,中國海軍航母的反艦火力主要來源於艦載航空兵,蘇聯航母重型反艦導彈發射系統對於中國海軍而言是個累贅,根本沒有使用的機會。與其保留這套系統構成的死重,不如拆了騰出空間來安置油料或其他物資設備,這樣使用效率才能符合中國海軍的需求。


怪蜀黍老囧曾


題目中說到的“航母殺手”其實就是指P700型遠程重型反艦導彈系統,這種武器是蘇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研發出的一款殺手鐧型武器,超音速飛行,末端攻擊速度達到4-5倍音速,射程達到550km,全程採用自我導航方式,也就是說採用集群發射方式,一次性發射多枚導彈攻擊同一個目標,其中一枚採取高空彈道飛行,為其他導彈提供導航數據,整個飛行過程不需要母艦提供導航指引,可以讓蘇聯艦艇在美國航母編隊防禦圈之外進行發射,並且發射之後全身而退,安全性比較高。

因此,P700大量裝備蘇聯的主力艦艇,從航空母艦到巡洋艦,以及核潛艇,形成強大的遠程反艦能力。

不過對於我們的遼寧艦而言,由於其母體源自蘇聯的瓦良格號航母,原本也要攜帶P700導彈,但是實際改造的時候全部拆卸掉,其背後的原因不外乎下面三點:

1、瓦良格號從烏克蘭黑海船廠買回來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武器系統;

瓦良格是一艘只完工70%工作量的艦體,內部別說是武器系統,就是動力系統都沒有安裝,在其飛行前甲板上雖然預留了P700導彈的發射井安裝口,但是裡面都是空的。

2、P700型導彈是一種蘇聯體系化的遠程反艦系統,並不適用於我們;

蘇聯時代對於航母的認識和應用完全不同於美國,對於蘇聯紅海軍而言,航母的首要任務是不是作為攻擊主力對敵方艦艇編隊發動打擊,而是掩護其他水面艦艇尤其是水下核潛艇,讓他們來對敵方實施打擊任務。因此航母是一種“輔助型”大型艦艇,而不是核心艦艇。

對於航母的認識和應用我們更傾向於美國海軍,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發揮的是艦載機攻擊作用,而不是航母自身攜帶的導彈。

3、P700型導彈已經落後,對於美國而言並不存在技術優勢;

P700導彈是四十多年前研發的武器裝備,對於美國而言已經落伍了,不存在技術性優勢,況且美國航母如今的防禦能力也不是區區550km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依靠強大的衛星優勢,550km之外的敵方艦隊也早就能發現和捕捉到軌跡,這種防區外發射反艦導彈的戰術價值已經不存在了。

正因為如此,俄羅斯自己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瓦良格號的姊妹艦)在2012年中期維修過程中就已經把P700導彈發射裝置擦除了。

所以,對於我們的遼寧艦而言,最好的航母殺手就是艦載機。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對航空、軍事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圖片,如侵則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