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蔣昌建,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曾經紅極一時的科學競技類節目《最強大腦》的主持人。

很多人可能因為《最強大腦》才知道蔣昌建老師,以為他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主持人,因為《最強大腦》才得以走紅,其實不然。

翻開蔣昌建老師的履歷,才發現他是一個絕對的精英人士。

  • 1993年,28歲的復旦高材生蔣昌建參加首屆“國際辯論賽”,一舉奪冠,人稱“蔣四辯”。
  • 1998年,蔣昌建在耶魯大學政治學系攻讀博士後,此後在復旦大學任教。
  • 期間還在外貿和地產行業打拼過,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 2014年,隨著《最強大腦》的開播,更是將蔣昌建老師的事業推向了巔峰。

可就是這樣一個眾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卻是一個重度焦慮症患者。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今年8月份,蔣昌建老師接受人物專訪時說到:“我曾經焦慮症最嚴重的時候,甚至不能和家人在一個餐桌上吃飯,而是躲在一個房間裡,拉上窗簾,獨自用餐。”

主持人問:“你的人生已經這麼精彩了,你焦慮什麼呢?”

蔣昌建說:“我的心理醫生問我,你小時候的成績是不是還可以?我說對,還可以。然後心理醫生又問,你爸媽是不是不太管你?我說對,不太管我。然後心理醫生說,這就是焦慮症很重要的一個源頭,對自己要求太高,有強烈的自尊心、好勝心和上進心。”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說到上進心,所有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好品質,似乎有了上進心,工作就順利了、事業就有成了、拖延症也好了、人生就走向巔峰了……

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為什麼過度的上進心,反而會抑制我們的成長?

“上進”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現在還不夠好,希望通過努力變得更好,比如更多的認可、更多的財富、更高的職位等。

越是上進的人,越會追求一個比現在更高的結果,如此往復。

但問題是,努力是自己可控的,然而努力過後是否能夠“上進”一步,是否有結果,則還要取決於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影響。

所以多數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努力了一段時間,卻還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

然後你又看了一些成功勵志的雞湯故事,你覺得還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所以你就更加苛刻的鞭策自己。

終於有一天,你發現自己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你被徹底激怒了。

因為你覺得自己“應該”去做、“應該”做好的事情,卻沒有像自己預期那樣完成。

於是,你就開始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爭氣,隨之而來的就是沮喪、焦慮、抑鬱、自責等負面情緒。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上進?

1、原因一:從小教育的薰陶

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跟我們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考不上大學,就只能撿垃圾去。”如果你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回家種地。“

這種以誇大後果的教育方式讓我們感到恐懼,從而時刻提醒我們要上進,否則喉管很嚴重。

很多人都有考試前一天睡不著覺的經歷,這其實就是對失敗的恐懼,對努力之後不能上進一步的擔心。

2、原因二:勵志故事的催化

如今互聯網上,勵志、逆襲故事鋪天蓋地,我們通過社交網絡,知道了很多原本不在自己社交圈的牛人和成功人士。

而成功人士往往也樂於分享自己的成功經歷。可問題是,人的天性是,總會在成功的時候誇大自己的因素,而在失敗的時候誇大環境的因素。

所以,我們聽到的都是,他們如何頭懸梁錐刺股,就這麼努力著,最後就成功了。

於是,我們也天真的以為,只要這麼不斷地努力上進著,就一定會得到預期的結果。

3、原因三:單一的價值觀

”唯金錢論“和”唯成功論“,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流,讓我們認為人生本該如此。

只有不斷上進,取得成功,獲得財富,才是唯一的價值觀。

正因為這樣單一的價值觀,造就了我們除了不斷上進的生活方式,不知道人生還應該有其他的色彩。

其實,人生應該是豐富的、自足的、飽滿的和多樣化的,而不應該是單一的。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如果“過度上進”是一種病,應該如何治呢?

一、學會與自己和解,承認自己的不足

對失眠的人來說,不停地告訴自己不要失眠是沒用的,反而會加劇失眠的症狀。而乾脆放棄治療,承認自己就是睡不著,卻可能是最有用的方法。

上進的人通常對自己要求很高,自尊心和好勝心極強,不容許自己的失敗和不足,因此更容易產生壓力。

承認自己並不完美,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把端著的自己放下來,反而可以享受努力的過程,而不再被上進心所綁架。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二、關注內在動機和努力的過程,而非外在動機和努力的結果

有趣的是,我們去買彩票,最後沒中獎,並不會產生什麼負面的情緒,因為我們知道,中獎和運氣相關。

同樣,成功也是需要運氣的,那憑什麼認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會有上進的結果呢?

既然努力上進也不一定有結果,那為什麼還是死死盯著結果呢?

同樣兩盤瓜子,一盤剝了殼,一盤得慢慢嗑,你會選哪個?

也許你覺得只有捷徑才是最好的,但最終會發現邊磕邊吃才是最有樂趣的。

人生就是一把時間之尺。結果是點,而過程才是填滿我們人生的那些線。

所以,學會從過程中尋求快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結果的刺激,我們的人生才會富足。

而享受過程的核心,就是關注自己的內在動機,關注每一件事情本身所能獲得成就感。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三、不要只追求快,追求效率,學會慢下來

如果看到20天瘦10斤的廣告,你會好奇去了解,甚至嘗試,因為你想著,反正也就20天而已,萬一成功了呢?

但是如果是200天瘦10斤,並已經證明了更加科學合理,沒有副作用,但多數人仍不會去嘗試。

為什麼明知道有副作用,還要一味的追求“快”呢?

人生奮鬥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

不如把人生看成一段長跑,拼的是耐力,而不是短期的衝刺。

短期的快,除了讓自己更早的疲憊不堪,從人生長度去看,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學會讓自己慢下來,見效慢,不代表產出低,我們尋求的應該是有質量的人生。

四、放棄那些你十分抗拒,或者努力很久而不得的事情

有的時候,當你對某件事情想要更努力,卻又十分抗拒的時候,有可能你真的不是很喜歡那件事情。

過於違背自己內心意願的事情,很難長久堅持下去。

這兩年都在說“斷舍離”,適當的時候捨棄一些沒有價值的事物。

那麼,既然十分努力還不得結果,而且又十分抗拒不曾喜歡,那這件事的意義何在呢?

除了給你一個只能憧憬卻不可得的結果之外,只能讓你更加焦慮。

所以,當你十分抗拒一件事情的時候,問問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做?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總結

其實,追求上進本沒有錯,不斷挑戰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過猶不及,人生關鍵就是一個度的把握。

現在職場中患抑鬱症的人群原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正值壯年的年輕人。

他們如果能夠在感受到焦慮時,就能夠重新認知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與生活和解,也不會進一步惡化到患上抑鬱症的程度,想想著實令人扼腕。

蔣昌建:我曾焦慮到沒法和家人一起吃飯,上進心也能毀掉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