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安倍將於近期訪華,爲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你有什麼看法?

陳了P


對於鄰國日本,我們始終是“察其言觀其行”,從2017年安倍積極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可以看出日本對於這個戰略的濃厚興趣,而大家也一定會記得當初亞投行建立的時候,日本是跟美國一起反對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越來越強大,而美國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已經讓日本感到了壓力,更不想失去達成中國“一帶一路”快車的機會!

1.特朗普推出TPP,還有各種退群甩鍋,實施保守主義的“美國優先”,讓安倍感受到了壓力。其實,安倍能夠主動正式訪華,是在是因為美國特朗普從推出TPP就意味著安倍、李顯龍之流破產,本想跟著美國架空中國經濟,但沒想到特朗普廢除TPP,並且要全世界開始實施“美國優先”,這對於日本來說,實在是太危險了。一旦未來美國再出問題,在日本身上“薅羊毛”,日本也只有受宰割的份兒!所以,此刻安倍也只能是求著來北京見面了。

2.“一帶一路”戰略實施5年以來,呈現出足夠強勁的發展勢頭,這對於日本來說,既然跟著美國可能隨時被宰割,肯定要“回頭”跟我們搞好關係了。

3.就在今天,南北又舉行了部長級會晤,這種會晤可能帶來的是南北的和解。一旦半島緩和,朝鮮的經濟發展,日本已經說要拿出百億美金與朝鮮建立關係,到現在朝鮮都沒有任何反饋信息,這對於安倍來說,就如坐針氈,必須要加快靠近我們了!

“美國優先”讓日本安倍知道:必須跟中國優先保持良好關係才是王道!


英武


安倍近三,是日本的老牌政治家,對於中日關係的發展,肯定有自己的盤算。他提出訪華的要求,肯定要考慮中國民眾的情緒。他會在七七事變抗戰紀念日那天訪華,他當然不會。他會在八一五日本投降日訪華,他也不會。他會在九一八事變這天訪華,他更不會。所以他就選擇在十月訪華。當然,根據國際慣例,具體訪華的時間,會有兩國外交部長磋商協定。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幫,中日關係的發展也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每當中日關係出現好轉的跡象時,美國就會使壞,所以,中日兩國應排除一切干擾,管控熱點,從經濟教育文化等領域發展合作共贏的關係,當然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潮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居安思危,歷史的教訓決不能忘記。中日兩國的結構性的矛盾,決不是一次兩次的會談就能一勞永逸的解決的。但是我們可以求同存異,使中日兩國關係走向正常發展的軌道。


心有靈犀一點通426


安倍訪華是中國不斷髮展壯大的必然結果,強者必然不會缺少追隨者。回過頭來看當年日本突然對釣魚島採取購島行動,這一舉動的背後有著非常深厚的國際背景。

在這一系列行動中,菲律賓在中國南海黃巖島搞事是開端,不過由於中國與菲律賓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中國完全掌控了整個事態的發展,對於美國來說只能說是一步臭棋,中國從此開始了在南海島礁的大規模建設。黃巖島事件之後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了與日本有爭議的獨島,這一行動擺明了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李明博登島之後美國又慫恿日本開啟了國有化釣魚島的進程,中國對此進行了強烈的抗議,並且派出海上巡邏力量第一時間出現到了釣魚島海域,同時公佈了釣魚島海域的領海範圍。還有一件事不得不說,一向對釣魚島看管嚴密的日本,竟然讓香港的保釣人士登上了釣魚島,這是不是有點蹊蹺。

這些舉動最大的動機就是點燃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引導這股情緒向中國政府發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搞亂中國正常的權力交接進程。這是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最願意看到的事情,只不過中國政府應對得當成功的化解了這一系列危機,並且在這一系列的博弈過程中還取得了以前難以取得的進展。

在這些事件中幾乎都與日本有著緊密的聯繫,日本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也甘願與美國共同遏制中國的發展進程,但是事情的發展也並沒有如美日所願。也正因為中國瓦解了他們的圖謀,並且不斷的按著自身的節奏向前快步的發展,這就使得日本不得不重新回到與中國共同發展的道路上來。

從這些事情上就可以充分的感覺到,只有國家不斷給的發展強大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之道,實力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異域邊緣呼籲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想要打斷中國發展進程的舉動大家都要警惕,這都是遏制中國發展復興的陰謀,記住論發展我們是這顆星球上最棒的。


異域邊緣


世界人都知道,中國人安排外賓來訪的最佳月份就是北京的金秋十月。它不僅天高氣爽,更氣侯宜人。

本月12號外文部發言人陸康宣佈了重要信息:應中國李克強總理邀請,日本國安倍首相將於本月25~27號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仔細算起來,安倍第一次正式訪華是他20O6年10月5日首任首相12天內對華的閃電訪問,欲改善兩國關係,一般被國際社會稱之為破冰之旅。可惜不到一年他就下臺了。

此次正式訪華,是他首相任內第二次、也是他2O12年再度任職首相七年來的第一次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儘管其間也多次造訪過中國,但那都是參加一些國際會議,與中國領導人戓走廊偶遇或怱怱一唔寒喧幾句而已,稱不上正式訪問。

中日互為以衣帶水的鄰邦,經濟結構互補性強,又同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本應有個良好關係發展前景。但長期執政者的錯誤歷史史觀,使兩國關係受挫,尤其是2O11年又以釣魚島國有化挑起事端,使中日關係跌至冰點。

現在面臨國際新的形勢,單邊、貿易保護、關稅大棒使有著多邊框架體系共識的兩國認為,有必要坐下來談談。

某國的關稅大棒揮向的是全世界,也包括日本自已,日本有理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應改變策略,應與世界最大市場近在咫尺的中國搞好關係。這或許就是安倍急於訪華的重要動因之一。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0月12號宣佈,應中國總理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0月25號至27號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訪也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來的首次正式訪華。

自2012年日本宣佈將釣魚島國有化,引發中日領土糾紛起,兩國關係便陷入低谷。這幾年來,中日之間摩擦不斷,日本甚至還拋出所謂自由與繁榮之弧概念,力推TPP等,力圖打造反華包圍圈,對中國之敵意可見一斑。為什麼到現在,中日關係又出現回暖呢?

其實日本對華態度改變,今年早些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安倍訪華,只是這種變化的一種標誌性體現而已。至於這種回暖之所以會出現,從日本角度來看,主要還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圍繞釣魚島的中日領土爭端,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性平衡。2012年日本打破過去幾十年的默契,強行啟動釣魚島國有化,等於是單方面改變了現狀。而這種做法,自然不可能為中國所接收,所以中國也隨即啟動對釣魚島的巡航,並採用各種方法,強調自身對釣魚島的絕對主權。

傳統默契既然被打破,那雙方就必須要進行新一輪博弈糾紛,通過各種方法迫使對方退讓——至少也要儘可能的在這個問題上佔據更多主動。這種圍繞釣魚島而滋生的動盪和不穩定狀態,自然會傳到到國家層面,引發兩國在政治層面的激烈交鋒。

不過,幾年下來,情況已經有了變化。經過幾年的交鋒,雙方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新格局——雖然圍繞主權的政治聲索方面,雙方依然各執己見;但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已經形成了雙方口頭上各執己見,但實際操作中,中國海警定期巡航,但不直接登島的新格局。

這意味著,中日已經在釣魚島問題上達成了階段性的新平衡,在出現重大外力,或者中日實力對比或國家戰略發生重大改變之前,這個平衡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既然新平衡已經出現,併為雙方事實上所認可。那麼因釣魚島博弈對中日關係的衝擊,至少短期內就已經結束。只要平衡不被打破,這裡就不會再對中日關係構成什麼實質性掣肘。

其次,中日實力對比的變化,也使得日本不得不對中國重新定位。

釣魚島衝突爆發的2012年,美元計價的中國GDP剛剛超越日本。這種超越雖然實屬必然,但真當變為現實時,勢必對日本朝野造成了巨大沖擊。“遏制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日本的迫切心理需求,並能收穫廣泛的支持。這時候日本心急火燎的跟中國開撕,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6年過去,情況又發生了變化。2012年時,中國GDP只是剛剛超越日本,差距還沒拉開;但到了2018年,中國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之多(2017年中國GDP13.17萬億美元;日本4.34萬億美元)。

這種變化,使得日本在極力推動反華的同時,也不得不對兩國間懸殊的實力對比,以及越拉越大的未來趨勢予以正視。

以前中日經濟體量差不多,日本在文明發達程度上還遠勝,這種情況下,日本衝到前頭跟中國開幹,多少還有點底氣。現在日本擺明了已跟中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文明程度方面的差距也在迅速被抹平,這種情況下,繼續充當反華急先鋒,這個風險就很高了。

不管日本對中國崛起有多麼不樂見,但在現實面前,它必須要重新定義與中國相處的方式——而無論從哪方面看,跟已成為巨人的中國繼續針鋒相對,都是不符合日本利益的。所以,儘管日本無法放下對中國的敵意和戒備,也不能完全放棄遏制中國的想法,但適當改善中日關係,至少不要被中國當做刺頭來針對,這個是完全有必要的。

而特朗普上臺後國際經貿關係的變化,也對安倍政府對華政策調整,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日本雖然想全方位遏制中國,但考慮到中國的實力和現實國際態勢,這種遏制,主要還是以柔性的經濟遏制為主。對此,日本前兩年力推TPP,希望通過這種辦法,打造出一個經濟反華聯盟,將中國排斥在全球主流經濟體系之外,讓對全球化高度依賴的中國經濟失去主要市場,自然而然的頹靡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不惜在農產品等領域對美國做出巨大的讓步,目的就是要拉攏美國入夥,讓TPP之於中國經濟的遏制效力發揮到最大。

本來,安倍幾乎就要成功了,奧巴馬執政末期,已經簽字同意加入TPP。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特朗普這個民粹大嘴成了美國總統,然後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TPP給否了。

這下安倍就懵圈了。雖然在日本的堅持下,美國退出後TPP依然存在。但沒有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加入,光靠日本和一幫上不了檯面的小國,這種TPP根本就不成氣候。

而且,特朗普還不止是廢掉TPP這麼簡單。此君以民粹上臺,宣揚美國優先,大搞貿易保護,對全球化持排斥態度。一時間,繁榮了幾十年的全球化頓有退燒之勢。

這對日本來說是很要命的。眾所周知,日本是貿易立國,本土市場狹小,國家經濟高度依賴於海外市場。如果全球化真被特朗普整廢掉,甚至僅僅是美國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關上大門,對日本經濟的打擊都是致命的。

所以,日本堅決反對貿易保護,反對逆全球化。但日本本身實力有限不說,主權被美國高度鉗制,尤其是安倍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就是得美國首肯。這種情況下,日本很難直接對美國硬氣。

不能直接跟美國正面開槓,但又無法接受貿易保護,這種情況下,中國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日本可以合作的夥伴。

雖然中日在經貿方面也問題多多,甚至日本還巴不得全世界孤立中國,但在自身經貿利益也受到特朗普嚴重衝擊的情況下,與中國適當合作,在經貿問題上抵制特朗普的孤立主義行徑,這對日本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當然,特朗普政府也不是真的反對全球化。他只是不滿意的當下的這種全球化秩序和格局而已。特朗普所謂的貿易保護,反全球化只是幌子,其根本目的除了討好選民外,其實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重新定義全球化遊戲規則,讓它變得對美國更有利而已。

只不過,特朗普的新版全球化,同樣是日本很難接受的。所謂特版全球化,就是要全球大抽血,各國都必須持續不斷將大量利益給美國。

當然,如果特朗普版全球化成功,那在遏制中國方面的效力並不遜於TPP——這符合日本的利益。只是特朗普的條件太過苛刻,按這套玩法,日本根本承受不起,到時候就算能把中國玩趴下,日本自己的血也差不多流乾了。

日本畢竟不是加拿大、墨西哥,這兩個北美國家的經濟主要還是依賴美國市場。所以他們就算向特朗普屈服,導致自己跟中國的貿易關係受影響,但損失還不太大——至少自己能勉強承受。

但日本不同,它是東亞國家,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中都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如果中日貿易因此大幅滑坡,對日本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

這和TPP是不一樣的。畢竟TPP規則下,美國對協議國有一定程度的讓利,所以就算中日貿易因此受影響,日本還可以從美國市場得到一些回報。但特朗普這玩法簡直是隻吞不吐,不僅沒什麼讓利,對日本的扒皮程度比TPP還要狠的多。日本用這套玩法去遏制中國,等於是在中美兩頭同時受損。其結果,就算中國最後會被特朗普玩死,但這個過程中,日本的血也流的差不多了,最後光便宜了美國一家。

這種結果當然不是安倍想要的。安倍是想玩死中國,但絕對不想日本跟著陪葬。這種情況下,安倍就有必要改變策略,改善對華關係,重推中國合作。

改善對華關係,直接效果,是抵制特朗普的貿易保護和扒皮抽血——如果特朗普真的一意孤行,日本又無法接受,那至少通過對華合作,更深入的進入中國市場,可以部分抵消特朗普打擊日本所造成的損失。

而從另一方面,這種中日合作,也可以增加安倍與特朗普討價還價的籌碼。畢竟不到萬不得已,日本也是不想跟美國對著幹的。安倍所求,只不過是美國不要把日本帶入這種兩面吃癟的困境當中罷了。鑑於日本的經濟體量,如果它不配合美國,甚至挾華自重,那確實會對特朗普的遏華政策構成較大負面影響。鑑於打擊中國在美國全球經貿戰爭中的核心位置,日本的這種“反抗”,很有可能讓特朗普投鼠忌器,進而為了維護遏制中國這個核心利益,而對日本一定程度上豁免。

最後,從時機上看,現在也是改善對華關係的一個時間窗口。現在中美貿易戰熱火朝天,特朗普全球威逼利誘,試圖以自己的遊戲規則,拉起圍剿中國的經貿聯盟。這種情況下,日本這個全球第三經濟大國如果立場鬆動,對中國來說是十分有利的。為了爭取日本——至少不讓它輕易向美國屈服,中國會向安倍開出比較高的價碼——這是在單純中日博弈條件下,安倍不可能得到的。

既能對沖美國威脅,又能對特朗普形成倒逼,還可以從中國手上拿到更多好處。這種大環境下,安倍訪華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當然,安倍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風險。畢竟遏制中國也是日本外交的重要戰略訴求。如果自己的立場鬆動甚至左右逢源,導致特朗普圍堵中國的戰略失敗,或者無法達到滿意效果,那對日本來說,也未必符合其之願景。

不過,從安倍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日本是想圍堵中國,但在圍堵的方式上,日本想要的是TPP,而不是特朗普這種只吞不吐的扒皮玩法。所以日本只要能得到特朗普豁免就行了。接下來特朗普愛咋玩咋玩,他玩贏了,日本跟著沾光;他玩輸了,那也沒事,反正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決心一時半會兒是不可能改變的,所以到時候肯定還有別的玩法出來——而這個玩法肯定就是TPP,到時候日本再加入就成。

這就是安倍的如意算盤。美中貿易糾紛的愈演愈烈,使得日本出現了全新的戰略騰挪空間,使得安倍得以憑藉自身重量級棋子的戰略地位,利用兩個巨人之間矛盾,為日本爭取更多的利益和轉圜。而安倍訪華,就是在這種大的戰略背景下實現的。


雲石君


安倍7年來首度訪華,這是一個大事件,也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安倍這個時候訪華顯然主要是為了改善中日關係。可以說日本現在國內經濟也遭遇了困難,其迫切與中國合作發展經濟。另外日本也遭遇了美國的財富收割,遭遇了特朗普的打壓。特朗普的施壓,也讓日本有了一種危機感,那就是美國是靠不住的,所以日本必須做出更多的選擇。

日本官員此前也在多個場所聲稱,願意與中俄,願意與中俄一起共同抵抗美國的霸權。當然日本到底是不是真心的,這個我們還是要謹慎的樂觀。日本顯然不會放棄日美同盟,起碼短期內不會。美國在日本有駐軍,並且在各個方面都對日本有很強的控制。就算日本想擺脫美國的控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日本選擇這個時機訪華,顯然也是綜合國際環境,綜合中日關係考慮的。在特朗普舉起大棒的時刻,中日合作的時機到了。當然對於日本而言與中國合作是最佳選擇,因為對抗對於日本只有害沒有利。過去那麼多年日本從中國獲取了太多好處,跟隨美國尋求對抗時沒有好結果的。當然我們不能期待過多的。


深度軍備


大概想在這邊沾點便宜。

這個和外貿有關。不要以為就中國對美國順差比較大,日本也一樣,但是日本比中國要嚴重一些。


嚴重在那呢?中國對美出口,大部分是美國人不做的,比如說衣服,鞋子,櫃子,聖誕樹之類的,這些東西中國不做,美國人也不會做,因為美國人工太貴了,他無非去轉移到什麼越南,印度之類的。

所以這有一個問題,即便是由於關稅,中國順差下來(截止到目前還創了新高,諷刺),美國對外逆差會下降麼?不會,因為美國可能對越南,對印度的逆差又會上升了。

這些東西是必需品,美國人要買的,美國人工太貴又沒法造。


日本對美出口的大類,就是汽車。

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美國幾個大汽車商差點掛了,要不是美國政府出手相救,我們今天就看不到福特了。

美國汽車業的不景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日本豐田,本田,韓國起亞的競爭,日本對美出口的60%以上就是和汽車相關的產品。

所以特朗普不需要大幅度針對日本,只需要針對日本的汽車業,日本就夠嗆。


俗話說得好,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加拿大,墨西哥,那基本上是美國後院,美國說一不二的,最近的那個北美自貿區協定重修,墨西哥吃了大虧,日本看在眼裡。

前段時間,特朗普又嚷嚷著說要韓國給美國軍演付錢,還有薩德的費用也要韓國人出,並且沒有經過美國人允許的情況下,韓國不得和朝鮮單獨協定。

這就坑了,韓國一直老老實實的聽美國使喚,結果什麼費用都要韓國攤。


日本是個島國,本身沒什麼資源,所以日本是一定要貿易的,把寶全部壓在美國身上,實在風險太大,保不準一個貿易制裁下來,日本就要吐口血,而且美國人當年又不是沒幹過。

這幾年日本有些企業其實盈利不錯,比如說發那科,發那科是造機器人的,這幾年日本企業有所謂的“中國特需”,外加上這幾年中國到美國旅遊,讓日本人賺了不少錢,這單日本是清楚的。


和中國交往,能賺錢。

安倍已經連任好幾屆了,目測這可能是最後一屆了,也不太恐懼被美國控制的所謂的“東京地檢署”又給他抖出什麼漏子。

而且和中國談判,還能對特朗普反向制約,一旦美國真的搞出什麼不利於日本的條約,也會再三尋思。


現在幾個國家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思。


李建秋的世界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安倍得自認倒黴,他遇上了比三十年前里根還強硬的特朗普。但他應該慶幸的是,三十年前的國際環境,和三十年後的今天,絕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修改和平憲法。不用70%以上的日本民眾反對他,就是他的自民黨支持者也有近70 %持有不同的聲音。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就曾公開批評他,“做不到的事他要做,能做到的事卻不做”。“做不到的事”,就是指安倍一直希望的“憲法修改案”。小泉說,“修改憲法,只靠自民黨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與在野黨合作。”不用說,這個目標安倍也無法完成。



那麼,就剩下他運用的比較得心應手的“安倍經濟學”了。自2012年他二進宮後實施的一系列的刺激經濟政策,最搶眼的就是寬鬆貨幣、日元匯率貶值等。但遺憾的是,溫和的奧巴馬之後,美國換上來一個比三十年前里根還強硬的商人特朗普當總統,什麼都以“美國優先”。上任一年多來,貿易戰愈演愈烈,日本當然也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的一個重點對象。


有消息顯示,最近幾輪美日貿易談判,美國態度強硬,要求籤訂雙邊貿易協定,制定單獨的關稅標準和貨物進口範圍;希望以此撬開日本市場,削減貿易逆差;要求日本擴大汽車進口,和開放牛肉市場,並以將提高汽車關稅來做要挾。最近美國財長又表示,特朗普政府擬將匯率條款納入美日貿易談判。這下正中“安倍經濟學”。

而擴大汽車進口和開放農牧業市場,無疑會衝擊日本國內的相應產業,會給日本賴以出口型經濟以重擊。但美國屢屢祭出“301條款”(《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即美國貿易法中有關對外國立法,或行政上違反協定、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採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在新的貿易談判中達成的協議,“貨物貿易協定”(TAG),被日媒都稱為,日本已舉白旗。



在這個背景下,安倍訪華或是他新任期的唯一亮點,雙方都希望能有所收穫。中日合作符合我國合作共贏的發展方略……

安倍訪華值得期待!


燕北林叢


現在的國際環境,很有點類似中國古代戰國中期,外交策略為“合縱連橫”策略。

秦國最為強盛,韓趙魏燕齊楚相對比較弱。

單個來說,六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但如果拼死抵抗,秦國想消滅任何一個國家,最終結果都會是一死一傷,被漁翁得利。六國或其中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就可以扣關函谷。

所以秦國的策略是遠交近攻,侵蝕周邊鄰國領土的同時,挑撥六國之間的矛盾,並予以軍事、政治、財物等支持,以此來削弱六國的實力,保障自身一家獨大的局面。

其他六國也明白秦國的策略,知道長久以往,六國必亡。但當眼前的利益來臨時,或者秦國的利劍懸到自己腦袋上的時候,往往會放棄長遠的戰略,而考慮眼前的利弊。所以最後秦國統一了六國。

簡化一下這個模型,老大和老二爭第一的時候,老三的態度很關鍵。

如果老三站在老大一邊,老二必敗,但老三跟老大的實力差距過大,老大贏了,老三也往往得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只是站對了隊,以後永遠都是小弟了。

如果老三站在老二一邊,勝負未可知。如果老大贏了,老二和老三都會過的很慘,甚至都不存在了。如果老二贏了,老二往往也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外強中乾。但老三往往可以在老大和老二的鬥爭中保存實力,從而一舉成為真正的老大,即使暫時還不能成為老大,也只是時間問題。

何況美國現在是對全球出手,不管是假想敵,還是自家兄弟,不考慮“政治影響”,一概“明算賬”。很多小弟敢怒不敢言,但老三和老四也不爽了,他們雖然不敢正面衝突,但絕對可以影響格局的平衡。

美國在一戰和二戰中快速崛起,也是同樣的道理。

懂了這些,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日本選擇在近期訪問中國,歐盟最近的一些動作,表面上還是美國的小弟,但私下對中國暗送秋波。


師說歷史


安倍的訪華,解決不了歷史問題,也改變不了兩國關係的態勢,彼此都非常清楚,只是就當前國際形勢和各自的經濟看能不能找點共同點,純屬權宜之際。如是這樣,那中國確實重新進步了,那就標誌著中國從心裡到外表都強於日本,不再受日本人的愚弄,仔細想想,抗日戰爭時,無論當時多少國人,甚至“精英們”願意不願意,敢不敢打日本,必盡打了,結果無論日本人承認不承認,日本投降!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對美國,西方,日本而採取了強硬敵對政策,此時的日本其實很懼怕中國,2010年開始,中國又開始對日本強硬,就是這八年的時間裡,中國取得了實質性的突飛猛進,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對待日本不要有任何幻想,如果放鬆對日本的警惕,往往吃虧上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