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

小瘋子的小瘋子


赤壁之戰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被孫劉聯軍打敗。這一戰曹操犯了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那就是他把戰船給綁在了一起。東吳干將黃蓋的一把火,把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燒了個全軍覆沒,要麼是掉到水裡的淹死了,要是沒有掉到水裡的被火燒死了。



總之,這一戰對曹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赤壁之戰的失敗,也標緻著曹操統一全國的大勢已經無法挽回了。

因為赤壁之戰,曹操輸了不該輸的,孫劉贏了不該贏的,當然,這是對整個歷史而言。曹操若贏下這場戰爭,長江以南皆會拜服,荊州可得,氣勢人望都會達到頂峰,天下餘者蜀地漢中地西涼地被統一也只是時間問題。大魏可能會更早成立,那將是一個新的大一統的王朝,能夠迅速集合力量,走向繁榮,也就會沒有之後的五胡亂華。


總有人說五胡亂華是晉朝的鍋,南北朝之禍源於司馬家,這個說法半對半不對吧,的確晉朝八王之亂給了北方民族可乘之機,但是我們要知道,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軍閥混戰導致漢人口已經不足千萬,而正是因為赤壁大戰孫劉的勝利,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個局面是諸葛亮想要的卻不是那個時代大漢需要的。那個時代需要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面對即將到來的西方北方的外族人口流入,而三國鼎立後互相攻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幾乎耗盡了蜀地和漢中的民力,人口久久不見增長,魏國一方也要派兵防守無力全力發展自身,長江一線遼東一線也總有戰事,等到鄧艾滅蜀,晉軍滅吳這幾十年的內耗才終於完畢。

此時中原人口銳減,上層再一鬧騰,萬事休矣。實力上去了,統一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後來的晉滅蜀吞吳,雖也是大軍鏖戰,基本上就是碾壓。只不過,統一的晉王朝並沒有給中華大地帶來一個盛世,中樞的混亂和失當的民族政策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所以說因為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造就了中國長達幾十年的戰亂局面,這個局面一直維持到東晉的建立。東晉建立之後,這種亂世局面,才徹底的結束。在這期間,三個國家打來打去,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客觀上倒是促進經濟中心南移,國家才真正的走向了和平與統一。為後來的盛世大唐佈下了開局。

曹操若贏下這場戰爭,長江以南皆會拜服,荊州可得,氣勢人望都會達到頂峰,天下餘者蜀地漢中地西涼地被統一也只是時間問題。



大魏可能會更早成立,那將是一個新的大一統的王朝,能夠迅速集合力量,走向繁榮,也就會沒有之後的五胡亂華。

總之,最有能力一統天下的曹操被阻擋在赤壁的大火中,而孫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又低,赤壁之戰讓中國漢末亂世的同一時間延長了好幾十年,一直到到後來的三家歸晉才實現了統一。

獲取更多有趣的歷史事件,請大家關注獨秀文苑吧!


獨秀文苑


因為赤壁之戰,曹操輸了不該輸的,孫劉贏了不該贏的,當然,這是對整個歷史而言。

曹操若贏下這場戰爭,長江以南皆會拜服,荊州可得,氣勢人望都會達到頂峰,天下餘者蜀地漢中地西涼地被統一也只是時間問題。

大魏可能會更早成立,那將是一個新的大一統的王朝,能夠迅速集合力量,走向繁榮,也就會沒有之後的五胡亂華。

總有人說五胡亂華是晉朝的鍋,南北朝之禍源於司馬家,這個說法半對半不對吧,的確晉朝八王之亂給了北方民族可乘之機,但是我們要知道,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軍閥混戰導致漢人口已經不足千萬,而正是因為赤壁大戰孫劉的勝利,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這個局面是諸葛亮想要的卻不是那個時代大漢需要的,那個時代需要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面對即將到來的西方北方的外族人口流入,而三國鼎立後互相攻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幾乎耗盡了蜀地和漢中的民力,人口久久不見增長,魏國一方也要派兵防守無力全力發展自身,長江一線遼東一線也總有戰事,等到鄧艾滅蜀,晉軍滅吳這幾十年的內耗才終於完畢,此時中原人口銳減,上層再一鬧騰,萬事休矣。

總之,最有能力一統天下的曹操被阻擋在赤壁的大火中,而孫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又低,赤壁之戰讓中國漢末亂世的同一時間延長了好幾十年,所以才有題主所說的結論。

但是在那個歷史條件下,在赤壁的烽火中誰會放棄呢?

沒有人,因為人,都是活在當下!


歷史區哈士奇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就算赤壁之戰沒有阻止一個盛世的到來,但它也延緩了中原進入和平的時期,赤壁之戰對於劉備來說意義是積極的,因為阻止了曹操統一中原,奠定了魏國、蜀國、吳國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面,但是對於中原的統一、百姓的安居樂業來說,其實是一種阻礙。我認為主要影響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曹操無法統一中原,使三國陷入長達七十二年的內戰。赤壁之戰後,三國政權鼎立,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光復漢氏的願望,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長達七十二年,中原處於三國之間的大戰之中,老百姓家每年都要面臨被徵兵上戰場,直到司馬家族統一三國後,中原才恢復了和平統一,中原內戰才得以停止。而赤壁之戰後,曹操回到北方,其實北方還有數十萬的軍隊,許多武將建議曹操繼續南征,但曹操卻沒同意,曹操是非常有政治思想的一個君王,他知道長期內戰對老百姓和國家的經濟耗損情況,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選擇派軍隊去屯田,發展農業,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修養生息。

從曹操的政策舉措,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其實不是暴君,他知道百姓的重要性,懂得讓國家發展經濟民生,只不過他不姓劉,他想當統一中原,被當時劉氏集團用封建的忠君思維進行抨擊而已,曹操如果統一中原,老百姓會提早七十二年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因為對於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不關他們的事,百姓要的是安居樂業的生活,孩子不用再死在戰場上,一家人可以團圓,安穩過小日子,曹操如果統一了中原,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是可以提前達到的,但可惜赤壁之戰曹操輸了,沒能統一中原。就算曹操無法讓統一後的中原達到一個盛世,但至少可以讓中原進入一定時期的和平階段。

第二個方面是赤壁之戰後,戰爭持續,百姓生活動盪。蜀國得到了荊州、西蜀,國力壯大,劉備為了光復漢氏,開始讓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又繼續北伐,長達七十二年的三國戰爭,互相攻伐,導致國家經濟受到影響,老百姓每年都要被徵兵,中原地區屍橫遍野,所以為何三國的精英後人大多數都短命,我認為有可能是由於戰場屍體積累太多,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出現瘟疫所致,大家仔細研究,會發現不論是劉備集團的軍方精英後人,還是曹氏集團的軍方精英後人,都是莫名其妙就病逝了,比如關興、張苞,諸葛亮沒死,這些年輕將領就病死了,病逝的年紀都很年輕,這才讓後來司馬家族有機會統一三國。

赤壁之戰後,三個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對經濟、民生都是極大的耗損的,所以就算赤壁之戰不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但至少也延緩了中原進入和平的時期,赤壁之戰對劉備政權集團的影響,意義是積極的,但對想安居樂業的中原百姓來說,對中原的統一來說,赤壁之戰是有負面的影響。


導演林增榮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小說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1957.4.10談話記錄.(潤之)



東漢人口峰值在漢桓帝永壽三年,10677960戶,56486856口

三國,魏元帝景元四年,663423戶,4432881口;滅蜀漢後納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帶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東吳歸降於晉,納(天紀四年)民戶五十二萬三千,二百三十萬人,帶甲士二十三萬,吏三萬二千人。

西晉人口峰值2260萬
長期內戰造成的破壞


是巨大的,即便把軍戶、官戶、無稅佃戶全部加上,三國時期損失人口也在70/100以上



大漢丞相魏王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敗張繡、逐袁術、破袁紹、滅呂布、驅劉備、伐烏桓,統一北方。

屯田治軍、興修水利、恢復經濟、恢復法制、唯才是舉、“重豪強兼併之法”令“百姓喜悅”,“化亂為治”~司馬光

惜乎敗於赤壁,成鼎立之勢



可以想見

少了從赤壁之戰(208年)到西晉滅東吳(280年)這七十二年戰爭;多了七十二年恢復發展時間

少了司馬家一夥奇葩皇帝和荒淫的門閥世家;多了一些“舉賢勿拘”選任的“廉潔自勵、明達法理”的寒門官吏

沒有戰亂中的橫徵暴斂;只有“百姓親附,甲兵強盛”

自然盛世可期








以下是私貨





這只是一個風馬蚤老男人




這才是曹操




為國釣魚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亂世對於百姓而言,可謂是一場煎熬,是一場浩劫。晉朝建立之後,統計人口時發現就漢朝時期減少了百分之八十。

所以可以理解為三國亂世極大的透支了漢民族的力量,這導致了後來的諸多問題的產生。


對於三國那段歷史,確實是精彩,現在每每讀來,都不禁感慨於三國風流人物們各領風騷,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然而假如從那時的百姓角度出發,那絕對是一個非常悲慘的時代,沉重的賦稅,無休的戰火。

這些都透支了百姓,透支了大漢王朝辛苦經營幾百年的基業,使得漢民族在後來難以應對遊牧民族的入侵。

而三國亂世是有提前結束的可能的,畢竟當年曹操統一了北方,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可偏偏當時英雄實在是太多了,實力不如曹魏的東吳,居然可以打贏這場赤壁之戰,足可見周公瑾是何等將帥之才。

赤壁之戰是一場分水嶺,因為在此之後,曹魏固有的巨大優勢被磨平,三國又開始了此消彼長的拉鋸之中。


這確實不利於中原王朝盛世的產生,因為每一分力量,都用在了三股勢力的爭鬥之中。

從三足鼎立開始,其實就註定了曹魏必須選擇徐徐圖之,這個過程是艱辛的,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

就像楚漢爭霸,使得項羽問路而農夫不願相助,原因就在於百姓都渴望一個穩定的環境,亂世人實在是不如太平犬。

縱觀中華歷朝,那一次英雄輩出的背後,不是千萬枯骨何人憐的人間慘劇,亂世人命如螻蟻,太平便算是盛世。


小司馬遷論史


赤壁之戰如果成功,最大的可能是曹魏集團成功地統一了中國,但中國能否避免以後晉朝“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局面,創造新的王朝盛世呢?絕無可能。甚至不會有比兩晉南北朝更好的結果。

喜歡歷史的人如果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典籍,肯定會氣的牙癢癢的。我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荒唐、最反動、最無恥的朝代,雖然這是歷史發展不可繞過的階段,雖然也曾經出過王曦之、陶淵明這樣的大書法家和文學家,也出過祖沖之這樣的大數學家。但總之而言,這是一個沐猴而冠,令人窒息的時代,所以才會產生玄學這樣的流派,也會出現對時代深感絕望的“竹林七賢”等人,“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東漢末年到隋唐統一前,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延綿近四百年的門閥政治。從三國的歷史來看,曹操無疑是同時代最優秀的梟雄,他的集團也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勢力,但他依然無法超越時代而成功解決門閥政治問題。

門閥問題從西漢中期開始醞釀,到東漢基本成形,在晉朝發展到巔峰,最終發展成為大禍,並導致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中原文明遭到極度破壞。

中國的官吏選撥制度從先秦時期的貴族世襲到漢朝的察舉制,到三國後期的九品中正制,表面上它解決了春秋戰國以來官員世襲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人才的選拔。但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那種靠所謂的上級考察並推薦官員的做法,最終的結果都是政治大家族壟斷了全國主要的政治資源,進入仕途的門檻基本被幾大家族控制。

門閥政治在東晉時發展到驚人的階段,東晉建國初期,“王與馬共天下”就是最生動的寫照,王家、謝家和當時的皇室司馬家族幾乎平分了國家權力。這種精英主導的變異產物,形成了階層嚴重固化,所以令天下有才之人幾乎絕望。

曹操本身也是世家出身,他的起家和壯大也是依靠幾大家族支持。這在三國時代並不意外,東吳的孫權也是依靠江東大家族的支持維護統治。甚至連千年名相諸葛亮,也與荊州的地方實力派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劉備之所以重用諸葛亮,很難說他沒有利用諸葛亮的政治資源的想法。這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勢力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必然性,任何政治上有所建樹的勢力,必須與大家族連結在一起。

科舉制的發明,成為了終結門閥政治的利器,也最終迎來了真正的盛世。

隋朝歷史很短,但它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創卻有很多貢獻,特別是科舉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埋葬了腐朽的門閥政治,大批寒門士子才得以進入上層,階層流動機制得以建立起來。政治的清明,才為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


華哥雜談


提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對中國的政治不瞭解。大一統王朝是怎麼開創的?盛世何來?一個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正義與合法性。秦始皇統一六國,嚴刑峻法、罪徒遍地、苦役遍地,反秦人心所向,具有正義性和合法性。而劉邦僅僅是一個村長,不是秦朝的命官,劉邦反秦的合法性不言而喻。劉邦入關滅秦之後,婦女無所幸、財帛皆不取、約法三章,集正義與合法於一身。項羽派人殺義帝楚懷王熊心之後,劉邦為追思義帝而縞素,慷慨陳詞為義帝報仇,再一次站上道義的制高點,從而贏得天下之心,“仁而愛人”的劉邦統一天下是必然的。

而曹操,十幾代人食漢祿,而不思報答。曹操本人就是漢朝的命官,迎來漢獻帝之後,玩漢獻帝於股掌中,美其名曰:“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不忠不義的做法,早期為曹操贏得一些戰略機遇,後期曹操為天下人詬病和唾棄,赤壁之敗就是明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合法的更談不上正義,曹操焉能統一天下。

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曹操雖未篡漢,但是交代兒子曹丕篡漢,破壞了天地人倫綱常。非正義的不合法的曹魏政權,司馬氏復有篡曹,司馬氏政權亦不正義與合法,天地倫理綱常被廢,天下人人思謀篡奪,天下人人可以篡奪,只要你有足夠的實力,遂有“八王之亂”,司馬晉朝得之者不正,故而不可以長守,遂有“五胡亂華”。曹操、司馬懿是間接造成魏晉南北朝400年亂局的始作俑者,曹操是中國歷史的罪人。

正義性就來自民心,人民的支持。民心所向,天下大勢,不可阻擋。曹魏政權有這個東西嗎?既然沒用,這個政權就算統一全國怎麼可能長守,怎麼能創建盛世。千百年前人民對曹操的定位是漢賊,現在以後依然是。


虛擬呈現出vn


的確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赤壁之戰的確是扼殺了曹魏一統天下的希望,導致最後三分天下,中原大地的實力在不斷的戰損下消耗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以至於最後兩晉,南北朝持續不斷地動亂,為外族欺辱了百年之久,差點就亡族滅種了,但這種看法不過是站在了上帝視角來看待問題,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卻也不全面。


首先,說他具有一定的道理是因為,如果沒有赤壁之戰的曹魏大敗,或許天下能夠提前歸於統一,憑藉曹操的手段,還是能夠把天下之理的井井有條的,也免除了往後多年的內耗,無形中為中原積攢更多的實力,使得中國得到更大的發展進步,甚至於後續的兩晉,南北朝,五胡之亂所造成的巨大損失都可以避免,全力而高速發展的曹魏或許真的就可以開創出一輪新的盛世。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在赤壁之戰前,雖說明面上的曹魏佔據巨大的優勢,但是他卻並沒有能夠鎖定最後勝利果實的絕對實力,而蜀漢和東吳實力雖然弱小,但卻也有爭奪天下的機會,三國君主皆為梟雄之姿,誰又會輕易的屈服於誰呢?畢竟即便曹魏強大,但是一統天下,鹿死誰手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下,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意味著誰都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畢竟從強者之中誕生出的最強者才有資格帶領中國走向更為輝煌的前方。

雖然說最後的結果並不如人意,但誰又會想到最後的司馬篡權,輝煌而又人才輩出的三國之後,卻再無能夠力挽狂瀾的人雄霸主的出現,只得跌跌撞撞忍著傷痛的走完一段黑暗之路,也算是歷史的必然吧,畢竟若是真的要統一,一個赤壁又如何能夠阻擋天下大勢呢。


Y一花一世界YB


歷史的假設

赤壁之戰後,曹操勝了,他面無表情的坐在中軍大賬中,品著杯中的濁酒,好似品著這混亂的天下……

正在這時,夏侯惇和眾將士押解著孫權,劉備,諸葛亮,周瑜,張飛向孟德走來。曹操忘了一眼下方,久久不言。之後曹操淡淡說了一句:“雲長何在?”

夏侯道:“已被妙才斬於馬下。”

又是一頓沉默。

下方的程昱鼓起勇氣,對曹操說:“主公,這幾個人如何辦理?”

孟德復問:“卿以為何如?”

程昱說:“殺!”

孟德大手一揮:“殺了吧!”

夏侯惇領命而去。

……

不久,五顆人頭被夏侯惇扔在曹操面前。

一切都結束了……

十年後,曹操掃清六合,席捲天下,消滅東吳殘餘勢力,滅張魯,劉章……一統天下。

是時候了,讓荀彧,程昱奏請天子,禪位吧!

聽到消息的荀彧,生無可戀的仰望天空,他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可挽回,無人可救大漢了!絕望的他選擇自殺,這是他的宿命,無論那場赤壁有沒有燒起來……

一個荀彧還無法阻止曹操的野心 。

曹操稱帝了,國號大魏,都許昌(無所謂),建元,追封先祖,冊立曹丕為皇太子……


……

幾十年間,大魏在武帝,文帝,明帝的治理下,已經初具盛世的規模,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到來……

但來自那隻冢虎的野心和北部匈奴對中原王朝先進生活的嚮往,赤壁那場大火沒有在戰場燃起,但在他們心中依舊燃起。

大魏是曇花一現的大秦還是國運亨達的大漢殊未可知。我們應該看到赤壁的勝利對曹操會迎來盛世的來臨,但之後也有可能重蹈覆轍,滾入歷史的年輪,無法逃脫無盡的輪迴……


感言

姑且如上一位答者所說,當一回事後諸葛亮吧!

赤壁的勝利的確會讓曹操最終一統天下,即使不會,也就那西蜀,嶺南那些沒有威脅的人掙扎一些時日。

盛世會來的,屬於大魏的盛世,屬於曹孟德的盛世,或長或短。未來幾十年可期,他會進入繁榮的時代,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但曹睿死後如何,恐怕誰都不能預料。


小白歷史工作室


為什麼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

老爹認為:只要停下來,稍微想想,就可以發現,這個觀點“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一個盛世的到來。”根本站不住腳。

這麼說的理由,主要有三個:

  1. 退一步講,赤壁之戰是曹操贏了,最大的影響,無非就是東吳和蜀國,從此無力抵抗曹操的軍隊。加速了曹操統一中國的進程,僅此而已。

  2. 曹操統一中國跟曹操開創出一個盛世,這是兩碼事。兩者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你不能說曹操統一中國,他就一定能開創出一個盛世吧。沒有說服力啊。

  3. 我們只能說,赤壁之戰的結果,徹底改變了三方勢力的關係,使得短時間內,形成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往大的方向講,就是延緩了中國統一局面的出現。

1.退一步講,赤壁之戰是曹操贏了,最大的影響,無非就是東吳和蜀國,從此無力抵抗曹操的軍隊。加速了曹操統一中國的進程,僅此而已。

曹操輸掉赤壁之戰,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們先來簡單看看,赤壁之戰的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情況:

  1. 曹操軍團:百萬雄兵,猛將如雲,謀士眾多,又新收編了荊州的水師。這個紙面上的軍事力量,就足以碾壓孫劉聯軍。

  2. 孫劉聯軍:主要還是以東吳的水師力量為核心,劉備的軍隊,當時在三方勢力中,是最弱小的。

按理說,曹操的軍事力量,絕對優於孫劉聯軍。但你別忘了,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是在長江赤壁一帶。

既然是在長江赤壁一帶發生戰鬥,那麼兩方勢力中,水師的戰鬥力對比,才是關鍵。

東吳的水師力量,在當時絕對可以說是最強的了,至少是曹操軍團所不能比的。

曹操軍團多是北方人士,水上作戰的能力,不如東吳這邊。

這也是為什麼曹操要收編荊州水師的原因,就是為了加強自己軍隊,水上作戰的實力。

也就有了後來周瑜設計,除掉曹操帶來的,荊州水師統領蔡瑁、張允的故事。

這樣此消彼長,曹操輸掉赤壁之戰,也就意料之中。

周瑜對曹操軍隊的分析,更是一針見血:

周瑜又去見孫權,說:“眾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說有水、陸軍八十萬而各自驚恐,不再去分析其中的虛實,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見,太不像話。現在咱們據實計算一下,曹操所率領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疲憊;新接收的劉表的部隊,至多有七八萬人,仍然心懷猜疑。以疲憊的士卒,駕馭心懷猜疑的部眾,人數雖多,卻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只要有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敵軍,望將軍不要顧慮!”

所以,赤壁之戰曹操很難贏,就算贏了,也是元氣大傷。緩個兩三年,統一中國,倒是有可能。曹操贏了赤壁之戰的結果,也只是加速了曹操統一中國的進程。

至於說開創出一個盛世,更是未知之數。

2.曹操統一中國跟曹操開創出一個盛世,這是兩碼事。兩者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你不能說曹操統一中國,他就一定能開創出一個盛世吧。沒有說服力啊。

一個盛世的出現,是需要具備很多因素的:

  1. 國家的統一。

  2. 經濟繁榮。

  3. 政通人和,朝廷上沒有黨爭,不會出現專權的現象。

  4. 軍事實力強盛。

  5. 外交方面:跟相鄰的各個國家,都能和平相處,並且有貿易往來。

你看,一個盛世的出現,它是多個因素的共同結果。單單具備國家的統一,這一個條件,是不足以出現盛世的。

所以,這個觀點“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是沒有說服力的。

3.我們只能說,赤壁之戰的結果,徹底改變了三方勢力的關係,使得短時間內,形成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往大的方向講,就是延緩了中國統一局面的出現。

赤壁之戰的結果,徹底改變了三方勢力的關係,使得短時間內,形成一種三足鼎立的局面。

為什麼說是短時間內呢?

因為曹操雖然輸了赤壁之戰,但是並未傷害到曹操的根基,他的勢力還是比孫權和劉備大。只要等個三、五年,他的勢力,又是最強的一方。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在勸服東吳時,說:聯吳抗曹,是孫、劉雙方的唯一出路。孫劉兩方,無論哪方先被滅掉,另外一方,都不可能獨存。

所以,曹魏勢力統一中國,是歷史的必然。赤壁之戰的影響,只是延緩了中國統一局面的出現。

老爹有話說:你對“為什麼有人說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是阻止了一個盛世的到來?”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