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原文:[炸鰻]:擇鰻魚大者,去首尾,寸斷之。先用麻油炸熟,取起;另將鮮蒿菜嫩尖入鍋中,仍用原油炒透,即以鰻魚平鋪菜上,加作料煨一炷香。蒿菜分量,較魚減半。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無鱗單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鰻魚又名白鱔、白鰍等,是淡水養殖的名貴魚類。鰻鱺有連為一體的背鰭、尾鰭、臀鰭,並有胸鰭一對。它體表有粘液,看似無鱗,實則有細鱗埋於皮下。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有去瘀生新、滋補調養等藥用功效。李時珍說:“鰻鱺,其狀如蛇,背有肉鬣連尾,無鱗有舌,腹白背有黃脈者,名金絲鰻鱺通。鰻魚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虛養血、祛溼、抗癆等功效,是久病、虛弱、貧血、肺結核等病人的良好營養品;鰻鱺體內含有一種很稀有的西河洛克蛋白,具有良好的強精壯腎的功效,是年輕夫婦、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鰻的肝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是夜盲人的優良食品。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精選頻道#鰻,屬硬骨魚綱,海鰻科,鰻鱺目,鰻鱺屬。鰻字從魚從曼,曼亦聲,“曼”意為“延展”,和“魚”合起來表示“一種經過長期延展衍變成型的水生動物”。鰻是名貴食用魚類,鰻鱺有數百種,我國鰻鱺資源豐富,北起鴨綠江,南到北倫河,長達1800公里的沿海和入海的江河,都有它的蹤跡,其中長江、錢塘江、閩江等的河口地段尤多,江浙兩省的鰻苗資源約佔全國的一半以上。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鰻鱺是一種江河性洄游魚類,原產於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鰻(也稱白仔、鰻線)成群自大海進入江河口。它是傳統名貴魚類,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魚類之一。它的生長過程極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產卵成苗,後又進入淡水成長。鰻鱺在“絕食”一年半後仍能生存,鰻鱺壽命可長達50年。神奇的是,它的性別受環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當密度高,食物不足時會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袁枚在隨園食單收錄了湯鰻、紅煨鰻和炸鰻,三種製法六款菜品,下面咱們聊聊炸鰻。隨園炸鰻,許多人看此菜有點不理解,因為炸是指鍋中放寬油加熱,把原料放進去,使其熟透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烹飪手法,有清炸、生炸、酥炸、軟炸、鍋炸、脆炸、松炸、香炸、紙包炸、麵包渣炸等名堂,炸菜炸完就直吃了。細觀炸鰻這道菜的製法與明代醬沃鰻鱺極為相似。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醬沃鰻鱺此菜出自《竹嶼山房雜部》,這本書是(明)宋詡所著

宋詡,字久夫,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是個不得意的文人,宋詡和兒子宋公望編寫了一部《竹嶼山房雜部》此書也叫《宋氏養生部》是一傑內容豐富的明代飲食著作,書中記載了60多種酒的近百種釀酒方法,110多種飲料。它們不僅是止渴佳品,還有豐富的營養,並可以治病。還記載了30多種醋和20多種醬的製作方法。書中還記敘了許多家畜和野獸的烹調方法。記載了22種鹹水魚,30多種淡水魚及鱉、青蛙、蝦、螃蟹、淡菜和蚌、螺等貝類的烹調法。書中記載蔬菜菜譜多達430餘種,粉面製品近百種。後此書還福被收錄在《四庫全書》。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醬沃鰻鱺製法是將活的白鱔先以灰泡去腥漿,就是白鱔的粘液,治去腸,去掉內臟,界寸臠猶屬之,界改刀,臠肉塊,寸臠就是把白鱔切成一寸見方的塊,估計是去了骨,只有去骨才能切成方塊,取胡椒、縮砂仁、醬、白砂糖沃,沃乃醃漬,醃多長時間呢?一時,一個時辰,醃兩個小時後炸,碼入鍋中,用冬瓜、或茄子,藕、芋頭也行,切大片放在白鱔上,用紙封上,燒熟,此菜宜多加蒜頭與醋。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隨園炸鰻也是先炸後煨,做此菜一定要選擇大鰻魚,肉多,宰殺後去首尾,切寸長塊斷之。先用麻油炸熟,取起;另將鮮蒿菜嫩尖入鍋中,仍用原油炒透,然後以鰻魚平鋪菜上,加上作料,料酒、醬油、蒜瓣,煨一炷香,約40分鐘。蒿菜與鰻魚同烹,葷素搭配,可去油膩爽口,蒿菜分量,較魚的量減半,也就是一斤鰻魚放半斤蒿菜。

隨園炸鰻要先炸後煨

隨園炸鰻先炸後煨,按現在技法分類準確的講,應叫炸煨才對。但古時烹飪方法與現代烹飪方法是有出入的,有許多今天的技法古時沒有,而古時許多技法今天也沒有了,所以我們研究古藉,就是繼承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挖掘整理古代優秀的菜品,使之重見天日,讓大家享受品嚐到,昔日的美饌珍饈。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