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德雲社表演的傳統相聲框架結構都差不多,是否也是一種"公式相聲"?

七號足球


我們現在理解的“公式相聲”一般指的是上海交大博士李宏燁夫婦的那一套理論,即運用他那個所謂的公式,計算出觀眾在什麼時間會笑,會笑多久,然後根據觀眾的反應反過來創作更能激發觀眾笑點的作品。

關於“公式相聲”乍一看是很奇葩的理論,但是我最近得到了李宏燁寫的那本書,大概瀏覽了一下,覺得他說的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李宏燁利用自己2003-2012這將近十年時間的演出經驗,統計了觀眾反應的數據,比如倫理哏的包袱觀眾會笑多久,諧音哏的包袱觀眾會笑多久等等,他統計了各種各樣的包袱類型,在什麼樣的時間段,觀眾持續笑的時間。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講,就是大數據。李宏燁通過概率學和統計學,對相聲表演過程做出可量化的數據模型,然後分析這些數據是如何產生的,由此得出所謂有限元的公式,並將其運用到相聲創作中去,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觀眾喜歡什麼樣的包袱,演員就創作表演什麼樣的內容,投其所好而已,在相聲中叫作“把點開活”,道理是相通的。李宏燁的問題在於,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搞的雲山霧罩的,認為他說話著三不著兩,所以對他的一套理論完全不屑一顧。直到現在,抨擊李宏燁的人估計也沒有幾個人真正看過他的書,瞭解他的想法。

李宏燁是個聰明人,能夠將相聲前輩一百多年總結的經驗用數字化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個創舉;但是在我們這個社會,光有智商還不夠,情商的作用更重要。李宏燁與郭德綱在《相聲有新人》中的交鋒顯示,他的情商可能是負數,才造成了悲劇性的結果。


傳統相聲和李宏燁的公式相聲並不是一回事,但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公式相聲”。傳統相聲經相聲前輩創作和表演以後,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相聲人的認可,並通過結合時代特點的再加工,保持其生命力。


那麼,傳統相聲的框架結構是否也是一種“公式”呢?我認為是的。自然科學中存在大量的公式,即用數學符號來表示各個量之間的一定關係,是能夠普遍應用於同類事物的方式方法。

比如基本的勾股定理,無論一個直角三角形怎麼變化,通過兩條邊的長度就能夠得出第三條邊的長度,只需要將數字代入公式即可。


傳統相聲何嘗不是如此?只要有了傳統相聲的框架結構,再將當下流行的元素代入進去,就可以創作出更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傳統相聲。


創作相聲作品是如此,創作相聲包袱更是如此。相聲前輩們已經將組成相聲包袱的各種固定方法總結得非常到位,比如前文提到的倫理哏、諧音哏還有打哏等各色各樣的方法;相聲演員只要掌握了這些技法,就能夠舉一反三,源源不斷的創作出新包袱。


我們這個社會,處處都是有章可循的,無論是有形的法律法規,還是無形的仁義道德,都是一種“公式”;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圍繞著公式轉,這就是一個“公式社會”。

公式框定了一個合理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我們可以自由發揮,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機器。李宏燁的“公式相聲”更像機器,而我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孫破天


傳統相聲都有自己的框架

傳統相聲有自己的框架,跟現在建築一樣先有架構然後才有房屋。

比如黃鶴樓這個經常演出的段子,他什麼時候甩包袱都是固定的,最多是早甩晚甩的區別,大的框架就是這樣,現在的相聲演員沒有改動框架的能力,這比創作新活還難。一般都是換相聲裡面的包袱,使相聲更符合現代人的思維。

某博士其實他也可以說傳統相聲,《傳統相聲大全》記錄的很清楚了,自己拿著去添加包袱就行了,反正現在大部分相聲社都說過這些段子。

最後,相聲都有自己的框架,最多是局部不同,只要喜歡相聲的人都可以自己添加包袱演出,大學相聲社就很多同學試著說過段子,都還不錯。


剪輯開心師


德雲社表演的傳統相聲就應該有框架,畢竟都是郭德綱教出來的,而他們並不是公式相聲,與公式相聲的差別很大。現在的公式相聲特指交大博士李宏燁的相聲,不好笑,還公式化。

德雲社的傳統相聲框架差不多很正常

德雲社旗下幾百個藝人,基本全是郭德綱的徒弟,其他不是郭德綱徒弟的,相聲風格也受了郭德綱的影響,風格差不多。


德雲社的傳統相聲框架肯定是差不多的,他們本來就是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再進行創新,與時俱進,把更好的作品帶給觀眾。

郭德綱對於傳統文化有頗深的研究,他很多的作品完全都是老段子,比如《汾河灣》等。他也教給過他的徒弟,而徒弟們在他的作品上有適當的創新,但整體的框架是沒有任何變化的。

可就這樣,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表演,還是有不同的效果。同樣的包袱,表演多次仍然能夠很響,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了。

拿《汾河灣》這一個相聲段子來說,岳雲鵬曾經表演過,張雲雷也曾經表演過,他們表演的風格都同郭德綱的不一樣,但大體上的框架是沒有什麼變化,效果卻一樣,都很受歡迎。

《汾河灣》現在已經成為了德雲社的經典老段子,在很多場合都被德雲社的不同相聲演員表演過,但每次換不同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覺。

公式相聲是指李宏燁的相聲

現在的公式相聲是特指交大博士李宏燁創立的相聲,不好笑,沒有笑點,公式化,但李宏燁卻自認為是相聲的創新。

公式相聲在之前是沒聽過的,後面被網友關注,是由於在《相聲有新人》的舞臺上,李宏燁當眾懟了郭德綱,而登上新聞熱搜,從而讓粉絲記住了李宏燁以及他所創立的公式相聲。

從而進一步瞭解了大概什麼是公式相聲,所謂的公式相聲,就是用公式計算出觀眾的笑點,笑多久,然後再來創作作品。

看了李宏燁表演的作品以後,一點都不好笑,太格式化了,生搬硬套,根本沒有溫情,沒有人情味,不接地氣,一點都不感興趣。

德雲社的相聲最受歡迎

德雲社現在大紅大紫,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相聲演員湧現出來,很多人已經開始開商演了,以後商演的隊伍還會壯大。

可以說現在德雲社遍地開花,從而也讓中國的相聲復興了。那麼多年輕人都開始喜歡相聲,願意買票去看相聲,這是好事。

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德雲社相聲很接地氣,生活化,深受觀眾的歡迎,才能夠有市場。現在的人聽相聲就是為了開心一笑,而他們聽德雲社的相聲,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確實能夠獲得快樂,願意為之付出。

現在德雲社的門票都是一票難,以後還會越來越受歡迎,因為現在的人壓力很大,太需要歡樂了。

公式相聲一點都不好笑,還令人反感。只有德雲社的相聲才是真正的主流相聲,大眾喜歡的相聲,適合大眾口味的相聲。

李宏燁現在的重心不在公式相聲,而是借公式相聲炒作自己,製造話題,到處蹭熱度,只為獲取名利,他和他的公式相聲是走不遠的。


R娛記


藝術創作是有模板和模式套路的。很多都是在前人基礎上在總結創作。比如我說個故事,你猜是哪部小說。

弟弟英雄了得,武藝高強,有打虎經歷,而且好酒。哥哥平庸,但嫂子是絕色美女。嫂子暗裡喜歡弟弟,曾嘗試勾引無果。嫂子風流,暗地裡勾搭上一個姘頭。而且二人聯合害死哥哥。後事發,這對姦夫淫婦雙雙身死。

這不是水滸嗎?錯,這是天龍八部。兩部作品都用了相同的情節模式而已。

相聲也一樣。


小蔡890


傳統相聲和公式相聲所謂的公式差別還是很大的。

其實區分這種框架和公式的區別,我們可以把相聲和寫作來做一下比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相聲和寫作還是很像的。

雖然相聲是一種表演藝術,很多曲藝的演唱,傳統戲劇的架子,這些佔比很大,就是腿子活和柳活。

但是當你要把相聲框架跟公式相聲來比較的時候,很明顯的是把相聲侷限化了,距現在只靠說的段子裡了。

我們把這個且成為狹義的相聲。

我們把這種狹義的相聲和寫作對比一下就知道,寫作也是有框架的,有時候還很嚴格。比如我們學過的,議論文一般的三個形式,總分、分總、總分總。幾乎所有的議論文都在這三種形式裡面了。這是前人給總結出來的寫作經驗。

你說,我不。我就想寫分分分。總總總。這樣的形式可不可以呢?你可以試,隨便,但是一般觀念裡成熟的議論文應該在總分、分總、總分總這三個框架裡的。

相聲段子的框架有時候就跟這個一樣。墊話、瓢把,正活、底。

然後另外的傳統相聲一遍拆洗一遍新的問題,他不能算是公式或者什麼。雖然新說的比如《西征夢》用的是《打白朗》的框架。我們不能說這是套的公式,這是類似於小說上面的改編。因為他不但用的是框架,基本上用的還是你的故事。但這不是套公式,這就是新編或者改編。

你能把改編叫做套公式嗎?張紀中拍西遊記套的是楊潔的公式嗎?

然後。我們說 ,喜劇這種東西有公式嗎?

是有的。

比如說,一句很俗的俗話就說了,“理不歪,笑不來。”這就是笑的公式。而且現在能找的笑的公式,基本上都是這句話的不說人話的方式的表達。

怎麼說話搞笑,這種東西,公式,技巧,很多都是在大路邊擺著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共識。但是,有些人天生好笑。這個東西是不可能讓你知道一兩個公式就能馬上學會的。

藝術這個東西沒什麼神秘的,尤其是傳統藝術。最主要的其實就是多練。

相聲演員都會背的繞口令,這多簡單了啊。告訴你背這個嘴皮子就順溜了,而且一般的繞口令幾乎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拼音的時候就接觸了。你會去每天練習嗎?

其實演員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演員也並不是就真的會寫段子,也不是特別幽默。但他就是演員,他幹這個的。他拿著別人的本子也能說。

其實有時候你去學相聲,並不需要問自己會不會寫段子,而只要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當演員。就這麼個事。


閒白社


小提琴、大提琴、二胡都是拉的,是不是一種樂器?

按照你這理論,世界上吹拉彈唱只有4種樂器就可以了,

凡是四條腿的都是🐶,兩條腿的都是人,沒有腿的都是魚。

不知你可滿意?


飛飛的揚揚


我認為只是一種傳承。能帶給觀眾快樂就可以了,沒必要非得套上公式相聲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