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咱北京這天兒啊,是一天天的冷起來了!

也難怪,眼瞅著霜降一過就立冬了,等西北風一來,咱北京就徹底進入冬近天兒了。

每年一到這時候,總是不自覺的想起那段衚衕裡,家家戶戶生爐子,安煙囪的日子。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這兩年,隨著“煤改電”項目的推進,當年四九城裡家家窗前伸出一節煙囪的景色再也看不見。

跟許多00後,90後的朋友聊天兒,他們甚至根本不知道北京還曾經有那麼一段生爐子的歲月,而我們應該是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了!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當年北京人住平房的居多,無論東西南北城,只要到了十一月份,家家戶戶就開始搗騰爐子了。

千萬別小看這生爐子,安煙囪,這可絕對是個個技術活兒,同樣也絕對是個關乎一家人性命的精細活兒,因為萬一弄不好,跑了煤氣可不是鬧著玩的!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當年,每到這日子口兒,您一準兒能在衚衕裡看見用耐火土膛爐子的老爺們兒。

當然,既然是技術活,就有人手藝好,有人手藝潮,所以街坊四鄰互相幫忙那是常有的事兒。

我們衚衕裡有個“楊叔”,每年到這時候,少著也得幫街坊膛十來個爐子。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爐子膛好了,接下來就是安煙囪了。

煙囪可沒有私人定製這麼一說,都是標準尺寸,半米的,一米的等等,可每家每戶的爐子擺放位置,以及到窗外的距離和方式卻是各式各樣。

於是,接煙囪就成了一項具有“排列組合”又兼具“統籌規劃”的工作。

“拐脖”的運用,使得煙囪可以在屋子裡拼接出不同造型。同樣,“順茬兒”拼接,也是這個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風斗,必不可少的一項設備,能夠保證屋內空氣流通,還能避免冷風倒灌。

一般來說是窗戶上面留一個口,在這個位置安一個風斗,大概的樣子和鐵簸萁很像,扣在窗戶上。

當年,為了保證社區居民的安全,每到這時候,片警,居委會都會挨家挨戶的檢查一遍。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接下來,蜂窩煤就要登場了,其實它早早就來了,在家裡等著爐子和煙囪這二位呢。

那時候,家家戶戶要買“冬儲煤”,也是憑本供應的。價格要比平時的便宜,從9月份就陸陸續續的開始訂購了。

有的家裡會自己去煤鋪拉上幾車,當然,也有的家裡會讓煤鋪代送,送貨費和蜂窩煤錢一起結算。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蜂窩煤來到各家各戶,首先要放在那裡風乾,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乾燥,燃燒的時候水汽很大,傷煙囪不說,還會從煙囪出口往外滴答“煙囪油子”。

所以,您看很多家煙囪外邊都掛半了可樂瓶子就是接這個用的,省得滴答路人一身。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為了這生爐子取暖,還衍生出很多工具。

“爐鉤子,火筷子,通條,煤鏟兒,火蓋,大圈兒,二圈兒”,它們就像綠葉一樣襯托這爐子這個紅花兒,少一樣,您還真鼓搗不了這爐子,甚至類似“火蓋,大圈兒,二圈兒”這種東西,還不是通用的,只能和自己所在的爐子搭配。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要說這爐子的構造和生爐子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和智慧。

打開最下面的爐門,用火柴點著廢紙,用燃燒的紙引燃劈柴,再引著放在爐膛最下面的碳,噼噼啪啪的火就生了起來。

這時候窗外的煙囪裡就會冒出煙霧,隨著風向院子上方飄去,大概齊,有個十來分鐘,等不冒煙了,這時打開鍁開火蓋一看,正是一片火紅!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隨著爐子裡的火生起來,北京的冬天也就這麼來了。

北京正經八百的供暖日期是11-15,可自己生爐子總要早幾天。

別以為有了生好的爐子就萬事大吉了!這每天晚上的封火,是無論如何馬虎不得的。

乏煤一定要扔出去,新煤填的時候要錯開眼兒,火蓋和大圈兒,二圈兒一定得蓋嚴實,關上爐子底下的爐門。

看似零碎的工作,卻必須認真細緻,因為煤氣這種東西,不給你重來一次的機會。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衚衕裡的人情味兒,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串門兒的街坊鄰居,總會再幫你看看煙囪安的是否合適,總要分享幾條防止煤氣的竅門兒。

“二嬸,您家火上來了嗎?昨兒晚上火沒封好,跟您這夾塊煤。”

“來來來,火剛上來,正合適。”

這樣的對話,總在當年的寒冬裡溫暖著我們的心。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那時候,有一種爐邊美味,現在幾乎吃不到了。

烤饅頭,酥脆!外酥裡內,熱熱乎乎的,香!

烤白薯,先在爐膛裡烤,然後再爐邊上熥,焦香流油。

烤魚骨頭,絕對是小時候最時髦兒的“零食”。

烤花生,崩栗子,烤柿子,全是垂涎欲滴的回憶。

還有,橘子皮,雖然不能吃,但是屋子裡瀰漫的那種味道至今難忘。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有美味,同樣也有尷尬事。

估計北京人生過爐子的應該都遇到過,比如,爐子裡莫名就出來一股子尿騷味兒,這要是趕上,家裡正來客人,可絕對是夠尷尬。甭問,一準兒是那個壞小子,又沒正型兒來著。

還有就是填煤的時候出現崩濺事件,差點崩到眼睛的有沒有?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還有就是爐子和蜂窩煤的奇妙用途,那時沒有什麼加溼器,爐子上做一盆水,洗手時暖和,還起到了加溼的作用。

燒完晾涼的乏煤放冰箱裡,您試過嗎?

這時候的蜂窩煤,有著類似竹炭包的意思,當年的冰箱沒那麼多高科技,經常有些異味兒。於是,弄半塊乏煤放到保鮮室裡,就成了生爐子時代的逆天操作。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集中供暖,煤改電,自採暖代替了以前的煤爐子。

家裡更衛生了,也不用擔心中煤氣了,再回首那段歲月,恐怕沒有人再願意去弄個爐子了。

可那時,靠自己雙手“製造”的溫暖卻別有一番樂趣,鄰里間的那份感情,也是那麼值得留戀。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我們並不想回到過去,我們只是想留住那些苦中有樂的記憶,留住那些窮開心時的笑容!

那時候,北京很靜,生活很慢,爐火很暖,如今,每到這個季節,我總會回憶起那些日子,別問我為什麼,畢竟我當了多年的“總捅!”


最後一代生爐子的北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