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頗有淵源,安第斯文明山西博物院首展,木乃伊細節清晰可見


不出國門就能夠欣賞來自南美的安第斯文明特展,實為一大幸事。來自秘魯11家博物館的157件藏品讓我們見識到了不同的文明發展。印加帝國的繁榮是安第斯文明長期發展的結果。他們沒有文字、車輪,但卻留下了古城、地畫,陶器、金銀製品等。16世紀初西班牙的強盜踏上了這片土地,印加帝國被征服。圖中:公元前1000年女性雕像

秘魯早在15000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考古界的共識是,他們15000前由亞洲穿過白令海峽由北向南遷移到南美,DNA顯示秘魯人群與我國西南和藏族人十分相似,難怪之前看到南美新聞或者電影中的秘魯人,總覺得與中國人很相似。圖中:大型納斯卡彩陶瓶,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0年,披著披風的人物,披風上有各種擬人化的形象。

這個陶瓶中您會發現什麼?人臉型陶瓶,庫比斯尼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500年。他的眼睛很特別,表明此人可能失明。人臉佈滿劃痕,以硃砂進行彩繪。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月5日,在山西結束首展後,還將在天津、重慶、武漢、廣州等城市展出。


當我看到這個神獸型的陶瓶的時候,不由自主地想起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晉候鳥尊,這件陶瓶屬於帕拉卡思文化,大約年代公元前900年至公元100年,居然與晉候鳥尊的年代重合。該容器獨特地採用礦物顏料與樹脂混合。

彩色羽毛扇, 納斯卡文化時期,公元前100年到700年,長37釐米寬29釐米,扇子上的羽毛可能來自金剛鸚鵡。

這件陶瓶上的動物真想不到!是蜥蜴。在莫切藝術中,蜥蜴有時候代表著太陽神和死神,它們白天活動,且大部分時間在地下。該陶器展現了跳躍的蜥蜴,背面鑲嵌了海菊蛤貝殼。

作戰紋擴口瓶,莫切文化,大約在公元250到800年之間,修復後的陶瓶口沿部分展示了蛇帶神與神話人物,鳳螺怪獸,惡魔魚怪進行的一系列戰鬥場景。

持杯男子形陶罐,莫切文化時期。莫切工匠善於捕捉人類形態和表情的細微差異。容器中描繪了一個殘疾人,顎裂且鼻子變形。莫切文化中認為殘疾人與祭司一樣具有某種超能力。

動物在莫切文化中佔有非常的地位,很多動物形象頻繁在陶器上出現,其中有豚鼠,鹿,美洲駝、海獅和各種魚類。

棍神紋大形彩陶甕,來自於納斯卡山谷的帕切科遺址,高62釐米,寬79釐米,屬於瓦里文化,公元650年到1000年,畫面正中是一位男神,而僅以玉米頭飾裝飾的象徵性頭部可能是一位女神。

美洲駝形彩陶器皿,瓦里文化。是供奉給神靈的祭品之一,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館藏。

黃金面具。這套黃金頭飾總重達2公斤,連同附著的真實鳥類羽毛一起,1米多高,60釐米寬。

圓柱形黃金皇冠,西坎文化,750年到1375年。發現於羅洛神廟中。細看可以發現,皇冠裝飾有幾排小孔組成的幾何圖案。

幾何紋金襯衫片飾。同樣屬於西坎文化,最高等級的貴族通常用大量金片製成裝飾品,來裝飾全身。這組黃金片飾本來縫製在針織襯衫中,現在襯衫已消失。

木質男性雕塑,契穆文化,1100年到1470年。昌昌古城的宮殿圍牆上裝飾有土坯浮雕,格子以及木質雕塑。雕塑上有彩繪的臉,還鑲嵌了貝殼裝飾。

昌凱文化於12至15世紀在秘魯中部海岸蓬勃發展,最具特色的是陶器和紡織品。最常見的是雙直提樑大度甕。

阿黎巴洛瓶,印加文化,13世紀早期到1572年

在安第斯,7000年前就開始製作木乃伊,並將其作為尊崇祖先的對象,定期祭奠膜拜。與古埃及相比,印加的木乃伊更像一個大大的包裹,這個木乃伊頂部還描繪了人臉輪廓,考古學家猜測可能表示包裹內人臉的位置及死者的身份。

這張圖片,我猶豫了很久,因為看得有點驚恐,也是我第一次親眼見木乃伊。畫面上手指指甲清晰可見,他似乎在思考。另外這名男子人為擴大了耳垂,印加人視耳大為美,每個印加貴族男子都會用金針穿出碩大的孔洞,最大的可以容納桔子大小的耳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