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赤字股市疲軟,千億養老金入市能否“雙贏

近期中國股市持續低迷,上證指數反覆在3000點以下徘徊,成交量始終難以放大,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內,A股反覆震盪中裹足不前。

有中國網友查看歷史指數走勢後發現,從2009年10月16日至2019年10月16日這十年中,滬指僅上漲一點。

這樣的觀點雖然片面,但也客觀反映了廣大投資者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失望。

上一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股市大都開啟修復行情,日本股市較低點上漲超一倍,法國、德國、巴西等主要國家股指也有50%以上的漲幅。

對比同期中國股市,只有創業板累計上漲幅度超過40%,上證綜指幾乎沒有上漲,深成指甚至下跌23.4%。

期間A股回調幅度在50%以上,其中創業板最大回撤甚至近70%。

儘管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飛速增長,但在中國股市並沒有直接體現,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社會結構性問題接踵而來。

根據2019年4月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至2050》,2019年中國養老金當期結餘1,062.9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

30年中國製度贍養率翻倍,到2028年當期結餘可能出現負值, 2035年所有結餘將可能耗盡。

在此背景下,養老金入市似乎是雙贏的。

社保赤字股市疲软,千亿养老金入市能否“双赢

通過資本市場博取更高收益,延緩養老虧空,按照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受託運營年度報告,2018年基本養老金投資收益僅為2.56%,養老金在投資方面更加註重安全性。

事實上,養老金入市早在幾年前就有試點,比如中國社保基金作為國家養老儲備基金,短期沒有基金支出壓力,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以較高比例資產投資權益市場。

2001年運行以來,平均年化收益達到7.82%,取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

而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養老金入市將直接給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目前,國際上普遍採用三支柱養老金制度模式,即法律強制的公共養老金、企業個人共同繳納的職業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養老儲蓄計劃。

據中國券商中信證券研報估算,預計未來中國養老金體系給資本市場帶來的長線資金主要源於公共養老體系。

第一支柱中委託社保管理運營的基本養老金入市貢獻約1,500億元,已投規模約500億元,增量部分預計約1,000億;全國社保基金可投境內股票的增量部分每年約200億元。

第二支柱企業和職業年金預計分別帶來約125至170億元、135至270億元增量。

第三支柱試點轉正式實施後,未來5年累計帶來240億元增量。

儘管這樣的增量資金並不足以撬動萬億級的市場,但“國家隊”入場可以穩定A股散戶心態,鼓勵投資者形成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

當特別需要清醒認識的是,中國資本市場仍然是一個不成熟、不發達的市場。

“上市圈錢”現象仍然十分普遍,一些批評者認為,中國股市並不適合風險承受能力小的養老金投資,如果缺乏嚴格的監督機制和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股市難改圈錢職能,養老金入市就是先圈完現在的錢,再圈走以後養老的錢。

因此,易會滿在座談會上強調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前提是“加快資本市場改革”。

歸根結底,“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才是雙贏局面的關鍵。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