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上世紀90年代,有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那就是《春天的故事》,這首歌的歌詞很有意思: 1979年 / 那是一個春天 /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 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 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 / 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 / 春暉啊暖透了大江兩岸....

1984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視察深圳後明確提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如老人所想,如老人所願,中國移動通信的滾滾浪潮席捲而來,在此後的30多年,移動通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空白

說起移動通信還要從1G開始,先認識一下西半球最強的實驗室“貝爾實驗室”,1925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了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是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長途電視傳送、仿真語言、有聲電影、立體聲錄音,以及通信網等許多重大發明的誕生地。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貝爾實驗室美國總部

1962 年貝爾實驗室申請了蜂窩通信概念的專利,但到上世紀7 0 年代末期才研製出蜂窩移動通信系統。蜂窩移動通信由若干個無線小區組成,每個小區都設置有一個小功率基站,隨著用戶數的增加,可以通過小區分裂、頻率再用、小區扇形化等技術提高系統容量。蜂窩網絡解決了公共移動通信系統的大容量需求與有限的頻率資源之間的衝突。

1978年,貝爾實驗室在芝加哥完成了先進移動電話系統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的實驗,並且在1983年投入運營。AMPS 採用頻率複用技術,可以保證移動終端在整個服務覆蓋區域內自動接入公用電話網,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語音質量,很好地解決了公用移動通信系統所面臨的大容量要求與頻譜資源限制的矛盾。

1979年,NET在日本東京開通了第一個商業蜂窩網絡,使用的技術標準是日本電報電話(NTT),由此拉開了第一代通信技術的爭奪。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馬丁·庫帕博士率先研製出大哥大。大哥大手機後來席捲全球,馬丁·庫帕博士也被後人稱為移動電話之父。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1G標準主要有四個:AMPS(1983 年於美國),TACS(1985 年於英國),NMT(1986 年於北歐),C-Netz(西德)。1G無線系統在設計上只能傳輸語音數據,並遭到網絡容量的限制。1G主要採用的是模擬技術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由於受到傳輸帶寬的限制,不能進行移動通信的長途漫遊,只能是一種區域性的移動通信系統。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是基於模擬傳輸的,其特點是業務量小、質量差、交全性差、沒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於蜂窩結構組網,直接使用模擬語音調製技術,傳輸速率約 2.4kbit/s。沒有國際標準,只有國家標準。不同國家採用不同的工作系統。

1G時期,我國的移動電話公眾網由美國摩托羅拉移動通信系統和瑞典愛立信移動通信系統構成。經過劃分,摩托羅拉設備使用A頻段,稱之為A系統;愛立信設備使用B頻段,稱之為B系統。移動通信的A、B兩個系統即是人們常說的A網和B網。

1987年11月18日,在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前夕,我國第一個TACS模擬蜂窩移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並投入商用,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移動電話局,首批用戶只有700個,實現了我國移動電話用戶“零”的突破。

1988年,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僅3000戶,1990年達到1.8萬戶,1994年激增到了157萬戶。從中國電信1987年開始運營模擬移動電話業務到2001年12月底中國移動關閉模擬移動通信網,1G系統在中國的應用長達14年,用戶數最高曾達到了660萬。總體上第一代通信技術格局是世界亂戰,中國落伍,一片空白。

跟隨

頻譜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是移動通信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在第一代移動通信投入商用後的幾年,以提高頻譜利用率為目標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的研究逐步展開了。2G時代,開啟數字蜂窩通信,擺脫了模擬技術的缺陷,有了跨時代的提升,雖然仍定位於話音業務,但開始引入數據業務,並且手機可以發短信、上網。

雖然我國對2G的關注不算太晚,但因為自身研發實力的問題,面對2G的發展,我國的技術發展還是以引進為主。2G主要採用的是數字的時分多址(TDMA)技術和碼分多址(CDMA)技術。全球主要有GSM和CDMA兩種體制。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GSM

1982 年,在歐洲郵政電信管理委員會的組織下26 個國家的電信官員舉行了會議,該會議成立了移動通信特別研究組(G S M ), 該組織的宗旨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泛歐標準,開發泛歐公共陸地移動通信系統,並提出了高效利用頻譜、低成本系統、手持終端和全球漫遊等要求。隨後幾年歐洲電信標準組織(E T S I )以國際標準為目標完成了GSM 900MHz 和1800MHz(DCS)的規範,1991年GSM系統正式在歐洲問世,網絡開通運行。從此移動通信跨入了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可以說 GSM 的產生是 2G 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91 年美國高通公司開展基於擴譜技術的碼分多址(C D M A)系統的現場試驗,1993年CDMA被作為美國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標準I S - 9 5 A ,它的通信協議仍然是基於 A M P S ,與GSM同樣採用電路交換體制,因而窄帶CDMA仍然屬於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該系統於1995 年在香港、韓國首先入網使用,然後在美推廣。在美國的CDMA、歐洲的G S M之間,我國最終選擇了GSM。

歐盟通過各種手段策略扶持GSM,確保GSM在歐洲的成功,使歐洲的製造商獲得經驗和資本,為GSM進入全球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按照2002年4月統計,全球移動通信用戶為10.05 億,其中GSM 6.842 億,佔68%,由此歐洲設備製造商成了最大的贏家。諾基亞與愛立信藉助GSM攻佔美國和日本市場,僅僅10年功夫諾基亞力壓摩托羅拉,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商。

西方高速發展,中國蹣跚學步。我國對於2G的關注可以追溯到1987年模擬網起步的階段。當時原郵電部提出要關注數字移動技術發展的要求,並多次組團到歐洲考察GSM技術的發展狀況。政府也把對2G的研究列入了“八五”攻關項目,當時的電子部和郵電部共同合作,組織了由上海一所、廣東7所、西安4所以及東南大學、北京大學等組成的產、學、研共同結合的項目攻關小組。

1992年,原郵電部批准建設了嘉興地區全數字移動電話(GSM)網絡,隨後搭建了臨時系統,系統設備由上海貝爾公司和阿爾卡特公司提供。5月17日,該系統完成第一階段試驗任務,包括網絡調試、測驗等。1993年9月,嘉興GSM網絡正式向公眾開放使用,這是我國第一套GSM移動通信系統。我國自從1992年在嘉興建立和開通第一個GSM演示系統,並於1993年9月正式開放業務以來,全國各地的移動通信系統中大多采用GSM系統,使得GSM系統成為90年代我國最成熟和市場佔有量最大的一種數字蜂窩系統。

儘管 2G 技術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隨著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頻率資源己接近枯竭,語音質量不能達到用戶滿意的標準,數據通信速率太低,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滿足移動多媒體業務的需求。

突破

在G S M 剛投入使用的1992年,歐盟委員會就著手佈署3G 的研究, 1996 年歐洲成立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論壇專注於協調歐洲3G 的標準研究,1997年,國際電信聯盟開始徵集3G技術標準。當時的信產部在北京西北角的香山舉行一次專家研討會,內部討論決定要不要向國際電聯提交中國的技術方案,畢竟1G和2G都是別人的。

大部分人都反對,認為這是西方人玩得把戲,而且國內沒有半點技術積累,別說要成為全球標準,就是單那幾百頁的英文文本,連開頭都不知道怎麼寫。

但從長遠來看,增加話語權確實應該做,否則未來局面會變得非常被動。最後,信產部領導一錘定音:“中國發展移動通信事業不能永遠靠國外的技術,總得有個第一次。第一次可能不會成功,但會留下寶貴的經驗。我支持他們把TD-SCDMA提到國際上去。如果真失敗了,我們也看作是一次勝利,一次中國人敢於創新的嘗試,也為國家作出了貢獻。信息產業部認為能搞出來最好,搞不出來至少也積累了一些與國際對手打交道的經驗,甚至還能讓國外降低點專利費。”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TD-SCDMA

這個事得到了當時的郵電部科技司司長周寰和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世鶴的支持,周寰讓李世鶴在3個月時間內主持標準的開發工作,拿出一個基於SCDMA的技術框架。李世鶴曾在美國讀博士,回國後曾在郵電部的研究所,還專門引進了兩位智能天線的華人科學家。牽頭的企業最後落到了郵電部旗下的大唐電信頭上。光靠大唐電信憑空造一個技術標準出來並不現實,大唐電信選擇了與歐洲的西門子合作,甚至還專門用自己研發的智能天線技術解決了很多西門子無法解決的問題。

1998年6月,終於在日期截止前,大唐電信向電信聯盟提交了TD-SCDMA通信標準,李世鶴開始了一場充滿艱辛的征途。中國一直希望發展自己的電信標準,一來電信事關國家信息安全,二來是利益考量,國外主導了標準制定,也幾乎壟斷了專利,國內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老一輩電信人就是在這種心態下開始了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中。

當時在3G標準上,歐美勢均力敵,互不相讓,誰也不服誰。這裡不僅關乎歐羅巴和美利堅的面子,背後是諸多利益的紛爭。但美歐包括日韓在內的若干方案遭淘汰,年輕的TD-SCDMA也遭排斥。

周寰求助信產部給各外企駐中國機構發函。終於,在2000年5月,國際電聯投票,大唐電信提出的TD-SCDMA正式被採納為國際3G標準,和歐洲提出的WCDMA、美國提出的CDMA2000標準共同列為3G的三大標準。被納入國際標準,只不過是拿到了一張“準生證”,而更長更難的路是讓這個技術在現實中得到廣泛應用。

轉折發生在2005年。

時任大唐集團董事長周寰找到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重量級科學家,請他們聯名上書政府相關部門,支持中國“自主創新”的TD-SCDMA。在當時舉國提倡自主創新的氛圍裡,國內三大科研機構的領導聯名上書,引起了決策層的重視。高層批示:此事重大,關係到我國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這被解讀為中國要“舉全國之力”搞好TD-SCDMA。一旦成為了國家意志,一切都不一樣了。

2006年1月,新世紀的首次全國科技大會召開,TD-SCDMA與神州五號載人飛船、水稻超高產育種等一起,被列為“十五”期間自主創新取得的最具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就。之後不到兩個星期,TD-SCDMA被明確定為中國3G通信標準。再接下來開展規模試驗、劃撥研發基金、進行友好用戶體驗等,TD-SCDMA的商用化進程明顯加快。

2006年3月,TD-SCDMA在廈門、保定、青島三市開始規模試驗,真正由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但是,一旦開始了試驗,TD-SCDMA的各種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運營商更加失去了對TD-SCDMA的信心。儘管有高層表態,各大運營商仍然左躲右閃,希望避免被選中建網。

原來是打算讓鐵通來建TD-SCDMA網的,後來考慮到鐵通實在沒有這個實力,就作罷了。然後,就盯上了三大運營商。到底是大家一起用還是單獨給某家運營商使用?如果每家運營商都有兩種方案,腳踏兩隻船的後果肯定是剛出生的TD被冷落。2009年1月7日,工信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G牌照,工信部把TD給了實力最雄厚的中國移動。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歷史選中了中國移動,儘管移動心裡是十萬只羊駝飛馳而過。因為TD技術不成熟,產業鏈更不完善,算不上主流,時任移動董事長王曉初曾三番兩次對外表態,希望採用WCDMA,TD作為補充。

當時北京即將辦奧運,但北京的3G網絡測試卻非常緩慢。李世鶴髮現,在上海時3G信號都很好,一到北京卻差得要命。李世鶴很不爽,“在有成功可能性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對自己的技術有一些感情嗎?”他是個性格直爽的人,敢怒敢言,經常跑到領導辦公室拍桌子。

但每一個偉大的開始都是舉步維艱,血淚鋪路,TD標準也一度面臨流產的尷尬境地。甚至在3G牌照發放前夜,生產TD芯片的合資公司凱明宣佈倒閉。這是一家由17家中外著名公司合資的企業,6年時間投資了兩個億,但TD產業發展緩慢,投資遲遲不見回報,17個股東意見不一,最終在紛爭中落幕。

政府是從國家利益和自主創新的角度去考量。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得上,中國移動就這樣成了全宇宙運營TD網絡的運營商,扛起自主創新產業化的大旗。

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3G通信技術標準,TD-SCDMA無論在研發時間、技術成熟度還是產業鏈支撐上都不如WCDMA和CDMA2000。但是在中國移動的強有利推廣下,還是完成了逆襲。中國移動花在TD-SCDMA上花了接近2000億元,如果當時移動沒有用TD-SCDMA,而是用WCDMA標準的化,差不多隻要花1000億,然後很多人質疑這個2000億值不值得。

其實是值得的,因為TD-SCDMA運營、終端、芯片、系統設備等產業各方直接拉動GDP612億元,間接帶動國民經濟其他行業GDP1768億元,創造就業崗位超過40萬個。

有些事情是不能以經濟價值來衡量的,這是中國在世界通信領域的發聲,無論賺錢不賺錢都要做的。TD標誌著我國在世界通信領域的一次重大發聲,中國實現了通信史上“零的突破”。

並跑

4G 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的簡稱,4G是目前人們正在使用的通信技術。是集3G 與W LA N(無線局域網)於一體並能夠傳輸高質量視頻圖像以及圖像傳輸質量與高清晰度電視不相上下的技術產品。講4G之前要說一下WiMax技術。 WiMAX,就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聯接入。由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 提出的寬帶無線接入技術,是IEEE 802.16標準系列的總稱,可能不懂,WiFI(無線局域網)是802.11 ,WiMAX簡單一點說就是增強版WiFI。WiMax採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頻分複用)+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輸入多輸出)技術,解決了多徑干擾,提升了頻譜效率,大幅地增加系統吞吐量及傳送距離。WiMAX要做的是3G三大標準做的事情,甚至WiMax聯盟認為,“ WiMax”可取代GSM和CDMA等蜂窩電話技術,或者用作容量補充。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WiMAX

為什麼有這樣的底氣呢?因為WiMAX由一眾IT大廠英特爾、北電支持,技術、前景、產品,什麼都有。英特爾更是聲明WiMAX芯片價格是傳統3G芯片的十分之一。美國上下也全力支持WiMAX發展。WiMAX發展的如火如荼,算是IT對CT的入侵。 WiMAX這麼火爆,然後3GPP(3G標準制定者)老大哥就感覺到危險了,就覺得要弄個新標準和WiMAX競爭,於是在2004年12月,3GPP正式設立了LTE項目(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值得一提的是,LTE系統也引入了OFDM和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多輸入多輸出)等關鍵技術,顯著增加了頻譜效率和數據傳輸速率(20M帶寬2X2MIMO在64QAM情況下,理論下行最大傳輸速率為201Mbps。與ITU提出的4G技術要求相當,因此後面歐美、日韓等國企業商業運營的時候,直接將LTE稱為4G技術。整個移動通信行業變成雙雄爭霸,LTE VS WiMAX 。 慶幸的是LTE和WiMAX 兩大陣營裡面,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TDD技術成為兩大陣營角逐的一個交匯點,不幸的是擴張迅速擠壓了我國TDD技術演進的上升空間。

3G時代,全球寬帶移動通信包含FDD和TDD兩種制式,我國TD-SCDMA屬於TDD制式,美國主導的WiMAX也是TDD制式,然後歐洲的3GPP主導的LTE中規劃了LTE FDD 和 LTE TDD 兩種制式。 能否正確認識並把握全球重大技術機遇,將直接影響我國通信行業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格局。當年是選擇GSM還是選擇CDMA的抉擇如此,現在選擇LTE 還是 WiMAX亦是如此。 美國那邊英特爾到處遊說WiMAX的優點好處,然後到中國,當時我國正在艱苦推進TD-SCDMA,如果在WiMAX網絡的802.16標準中加入TD-SCDMA核心技術,實現802.16與TD-SCDMA的兼容,無疑也是一個選擇。英特爾高管來中國和信息產業部談合作,然後所有都好談,就802.16m標準中的一項建議成為雙方合作的一大障礙,“實現802.16m對802.16e的雙向兼容”,這項提議直接切斷了TD-SCDMA向WiMAX技術演進的可能。科技司提出,如果刪除該建議,那麼中國歡迎英特爾在中國使用TD-SCDMA的頻段建設WiMAX,經過深入溝通,雙方達成初步共識。

但是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IEEE會議上,卻給中國專家澆了一盆冷水。會上,我國的提議,除了英特爾工程師支持外,無人響應,這意味著,WiMAX聯盟否定了我國的建議。雖然這個不成功,但中國此後還是頻繁派人到美國談判,溝通看能不能把TD-SCDMA納入WiMAX標準。最終還是沒有如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慶幸沒有走選WiMAX,從2008年12月開始,WiMAX陣營的成員感到WiMAX沒有希望,紛紛倒戈投向LTE陣營,加拿大的北電也因選擇錯誤斷送了最後一滴血。 雖然一邊和WiMAX談判,另一方面也沒有閒著,我國從未放棄與LTE陣營的合作,2007年,主導LTE標準的愛立信公司向中國伸出橄欖枝,同意支持TD 4G方案成為 LTE TDD的唯一方案。後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2013年12月4日,中國政府正式向國內三大運營商頒發了4G牌照,均為TD-LTE制式。2014年年末,我國正式進入4G時代。2017年9月,工信部統計我國4G使用人數接近9.5億人,在移動電話用戶中所佔比例超過了67%,超過了國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4G 通信技術並沒有脫離以前的通信技術,而是以傳統通信技術為基礎,並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術,來不斷提高無線通信的網絡效率和功能。與傳統的通信技術相比,4G 通信技術最明顯的優勢在於通話質量及數據通信速度。數據通信速度的高速化的確是一個很大優點。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定義,4G 技術可以允許用戶在靜止或步行狀態下的傳輸速率達到每秒1000M bit(兆比特),在乘坐汽車或火車等高速移動狀態下可以達到每秒100M bit。而3G 技術的速率通常只有每秒幾M bit。2G時代GSM 的上網速率只有9.6kbps的訪問速度,改良後的GPRS(2.5G )擁有171.2kbps的訪問速度,只能實現瀏覽網頁,讀書等低流量應用。而1G時代則只能滿足通話的需求。

4G網絡與3G網絡相比傳輸速度提高了約50倍,視頻圖像的傳輸效果可比擬高清電視。現階段雖然4G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應用,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舉例來說,缺乏統一的國際標準,各個移動通信系統彼此干擾,互不相融;信號容易被較大的建築物所遮擋等等。科學家們也在致力於研發更為先進的通信技術——5G。 4G 有兩個制式:FDD-LTE和TD-LTE。二者在技術上並沒有太多差別,FD D-LTE適合廣度覆蓋,TD -LTE適合室內覆蓋、室外擴容。其中TD-LTE由中國主導。

4G時代,中國與世界巨頭並肩而行。

領先

5G自帶流量,每天新聞都是5G,因為5G,世界頭號強國調動國家機器打壓一家企業。為什麼是5G?為什麼要5G? 移動通信下一個時代屬於5G,在此之前,各國通信組織都為推進 5G 技術的研發積極準備著。2013 年中旬,韓國三星公司成功開發出 5G 的核心技術,該技術可實現 2km 的遠程傳輸,以及 1Gbps 及以上的傳輸速率。2015 年中旬,國際電信聯盟 ITU 將 5G 技術正式命名為 IMT-2020,並公佈了 5G 標準化的時間安排。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 5G的建設,早在2013年2月,工信部就在IMT-Advanced 基礎上率先成立了IMT-2020 推進組,推進組的宗旨是:推進我國 5G技術的研發,讓我國 5G技術成為國際標準,明確5G發展前景、業務、頻譜與技術需求;研究5G主要技術的發展方向及使能技術,形成5G移動通信技術框架;協同“產學研用”各方力量,積極融入國際5G發展進程。國家863計劃於2014年1月、2015年1月先後啟動5G移動通信系統先期研究重大項目一期和二期研究。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5G之花

2015年10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ITU2015年無線電通信全會,我國提出的“5G之花”中,9個技術指標有8個在此次大會上被ITU採納。此後,我國通信企業提出的靈活系統設計、極化碼、大規模天線等關鍵技術成為國際標準的重點內容,我國技術專家在ITU、3GPP等國際標準組織擔任多個重要職務,並主持關鍵項目相關工作。 2015 年 11 月,中國移動主持完成了《ITU5G 網絡標準技術指導建議書》的編寫工作,該建議書為5G的組網方案和核心技術提供了可靠依據。2016 年年初,我國工信部召開了“5G 技術研發試驗”啟動會,標誌著我國 5G 技術進入到了發展的關鍵時刻。2017 年年初,3GPP 組織公佈了 5G 的官方標識,並制定了標識的使用規範和權限。

另一方面,美國已經嚐到了4G的甜頭(蘋果公司IOS系統、谷歌公司安卓系統、高通驍龍芯片);想在5G複製4G的優勢,積極在國內部署5G、投入5G研究的同時,美國也一直無法忽略中國通信企業在5G專利領域越來越多的話語權。2018年1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流出文件《Secure 5G—The Eisenhower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For Information Age》,內容提到,5G要連接各行各業,直接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安全。美國要保持全球領導地位,必須在三年內建成一張安全可靠的5G網絡。該文件引起多國的關注,顯示美國已經把5G上升為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中興華為

隨後美國開始調動國家機器打壓中國企業。2018年,美國製裁中興通訊,2019年,美國製裁華為。特朗普政府禁止美國建設5G時使用華為和中興等中國科技公司的設備,原因是擔心危機國家安全,這些都從某種方面反映了美國對5G競爭的焦慮。

儘管阻撓重重,但是中國還是走在前沿。在5G領域,華為為其標準和商用做出了重大貢獻,甚至一度被看作中國引領5G技術發展的標兵和國人的驕傲,華為推進的NB-IOT因為超強覆蓋、超低功耗、超低成本和超大連接的特性,特別適合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需求,該標準也被看作是5G商用的前奏和基礎技術。

華為主推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被國際無線標準化機構3GPP,確定為5G 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在5G eMBB場景上,雖然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歸屬高通的LDPC碼,但華為Polar成為了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的編碼方案。 Massive MINO 技術是5G定義的空中接口技術,可極大擴展設備連接和數據吞吐量,使單基站能夠容納更多的用戶連接,解決運營商面臨的站址緊張、深度覆蓋難等問題。

華為和中興是Massive MINO技術的領導者,可以實現128天線陣列64T64R(64發,64收),在該領域領先其他企業兩年左右。 華為自2009年開始著手5G研究,已累計投入超過150億元用於5G技術與產品研發,目前已具備從芯片、產品到系統組網全面領先的5G能力,是目前全球屈指可數的、能夠提供端到端5G商用解決方案的通信企業。截止2018年底,華為共向3GPP提交5G標準提案18000多篇,標準提案及通過數高居全球首位,向ETSI聲明5G基本專利2570族,持續排名業界第一。

中興聚焦以5G為核心的技術領域,5G專利申請超過3500件,截至2019年6月15日向ETSI披露3GPP 5G SEP超過1420族,在5G技術標準制定的重要國際標準組織3GPP中,多個技術標準報告人都來自中興。 2019年4月,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發佈最新5G專利報告。這份名為 《誰在5G專利競賽中領先?》的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4月,中國企業申請的5G通訊系統SEPs件數排在全球第一,佔比34%,而華為,位列企業第一,擁有15%的SEPs。SEP,Standards-EssentialPatents,即標準關鍵專利,也叫標準必要專利。擁有SEP的企業優勢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擁有SEPs的企業可收取專利費,創造龐大財源。

2)擁有SEPs的企業能更低成本的打造5G基站、手機等設備,更低成本的建設5G網絡,促進產業發展。

3)如果企業擁有SEPs數量多,重要性高,還能通過交叉授權,免費使用對手的技術。

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1) 過去4年來,全球5G SEPs件數逐年急劇增加,截至2019年4月全球5G SEPs達6萬多件。

2)在擁有SEP專利族數量方面,全球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依次是:華為(中國)、諾基亞(芬蘭)、三星(韓國)、LG(韓國)、中興通訊(中國)、高通(美國)、愛立信(瑞典)、英特爾(美國)、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夏普(日本)。

3)報告指出,衡量5G標準貢獻的另一項指標是每家公司派遣的標準工程師出席標準會議的人數和頻率,因為每參加一次會議前期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研究和準備。

為5G標準做出技術貢獻排名依次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高通、三星、中興通訊、英特爾、LG、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關鍵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位次不會發生太大變化。10強裡面中國佔了4強。中國在全球移動通信舞臺上首次進入領先者行列。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5G時代,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全球領先。

移動通信,這項技術性革命在短短几十年間經歷了五代,第一代的出現與消亡,第二代的研發與普及,第三代的探索,第四代的普及,第五代的變革。中國移動通信行業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從弱到強,攻堅克難,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推動著國人視野、發展觀念、產業實力、大眾生活乃至整個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

如果你對移動通信特別感興趣,那麼可以打開今日頭條app,用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搜索關鍵字 5G,可以瞭解到更多關於5G移動通信的資訊乾貨。

從一片空白到世界領先,中國通信翻身逆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