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在朋友的推薦下,最近看了一部1999年在美國上映的老電影,名叫《小鞋子》,講述了在一個窮人家庭裡,兩兄妹“同穿一雙鞋子”的故事。

妹妹本來是有鞋的,但很破了。

有一天,哥哥拿著妹妹的鞋子去修理,回來的路上卻不慎丟失了。這意味著,有且僅有那一雙“破鞋”的妹妹,沒鞋可穿了。

兩個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根本沒錢再買一雙鞋,不想讓父母操心,就開始瞞著父母同穿一雙鞋。

怎麼穿呢?

早晨,妹妹先穿哥哥的鞋子去上學。

放學後,妹妹以最快的速度往回跑,把鞋子還給哥哥,哥哥再去上學。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因為時間緊,哥哥連續遲到了好幾次,險些被校長勒令退學了。

有一雙新鞋子,成了這對兄妹最深的渴望。

聽說市裡有個長跑比賽,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哥哥趕緊報了名。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但由於跑得太賣力,卻得了第一名。

那一刻,所有人都在歡呼、鼓掌,這個冠軍男孩卻一臉的難過。

一部《小鞋子》帶給我們的,除了感動,更多是關於“貧窮”的深度思考。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1.貧窮,是人性的“照妖鏡”

窮,是人生的逆境,窮,會折射出很多人性的醜惡。比如有的夫妻,因為貧窮相互埋怨和爭吵。

嚴重的情況,還有人因為貧窮去犯罪。

也是因了這樣的事情,有人得出結論:

“人性本惡”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其實,人性是因人而異的,所有人的人性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本”。電影《小鞋子》,讓我們看到貧窮的威逼之下“人性的另一種可能”。

哥哥阿里,在把妹妹的鞋子弄丟之後,沒有不管不顧,也沒有抱怨父母買不起鞋子的貧窮。

同樣,妹妹在得知自己的鞋子被弄丟之後,沒有埋怨哥哥,儘管她很難過,眼睛裡閃著淚花,但還是答應跟哥哥一起想辦法,一起瞞過父母。

他們的貧窮是真的,但在這濃重的貧窮底色之上,兩個人之間感情的美好,以及這感情之下深藏的人性的美好,也是真的。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再說他們這個家,真的很窮,窮到已經拖欠了房租,房東不滿,所以看見女主人在洗衣服,都要近乎憤怒地說:

“你真是浪費水啊!”

他們的媽媽本來身體就不好,因為房東的話生氣,更不好了。

晚上,他們的爸爸回到家裡,知道這些後,沒有抱怨,沒有發脾氣,他對自己的妻子滿是關心:

“你身體不好,好好休息,那些事情留給我做。”

還叮囑兩個孩子多照顧媽媽。

客觀地說,他是一個沒本事的男人,賺不到足夠多的錢讓這一家人過上好日子。但是,儘管心裡無奈,他還是倔強地告訴全家人:

“放心,我一定能想到辦法的!”

貧窮,很容易讓一些人變得醜陋甚至邪惡,但他們沒有。

儘管窮,這一家人始終保持了對彼此的友好和關心。在貧窮的威逼之下,他們的人性都閃著美好的光芒。

沒有什麼統一的人性,或善或惡,有的只是當事人不同的選擇。

恰恰是在面對貧窮時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走出那樣的貧窮。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2.“我們不窮了,但對錢的需求更大了!”

窮,換個說法,就是“缺錢”。但在這個物質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的時代,“缺錢”的含義也已經改變了。

過去的窮,是絕對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用一個詞來說,叫“匱乏”。

現在的人有錢了,但大部分人依然覺得自己窮,其本質是“錢不夠”,說白了,就是沒有自己想要的那麼多。

過去的“窮”,給人的“感覺”是簡單、純粹的,就是“窮”。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現代人關於“窮”的感覺就很複雜了,混雜著“壓力”、“疲憊”和“永無休止的奔波”,好像慢下來、停下來,都是罪過

究其原因,是房子、教育、養老,這些現代社會生活成本的高漲,催生了新式貧窮,永遠努力賺錢,永遠也不夠。

所以現代人也面臨著一個史無前例的選擇:

“究竟是該知足常樂,還是不斷去追求更多的錢,過所謂更好的生活?”

比如在這個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有人選擇拼命賺錢買房,有人卻甘願租房過日子。

有人花很多錢送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有人選擇順其自然,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

究竟誰的選擇是對的?究竟哪一條路更接近幸福?

這些問題,好像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在《小鞋子》那樣的真正貧窮里,幸福很簡單,只要有一些錢,讓衣食無憂,就是幸福。

但今天,我們的衣食早已經沒有問題,卻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了。

或許我們追求的並不是幸福,而只是在時代車輪的裹挾下,不停的奔波,就覺得心安。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3.無論在財富的路上走多遠,都要保持對貧窮的“理解能力”

貧窮,對有的人來說,是親身經歷,還是刻骨銘心的那種。

對有的人來說,只是“聽說”,就像我們這一代人,只是聽父輩們說起過“吃糠咽菜”的苦日子。

對於更年輕的一代人來說,連“聽說”也沒有了。比如現在的00後、10後,在蜜罐里長大,哪裡聽說過什麼叫貧窮。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而且,他們對貧窮也壓根兒沒什麼興趣,所以當我叫一個12歲的孩子看電影《小鞋子》的時候,他根本看不進去,覺得無聊,覺得是虛假的。還說:

“就算是真的,跟我有什麼關係?”

一代又一代人,正在失去經歷貧窮的機會,這當然是一件大好事,畢竟貧窮帶給人的更多是傷害。

但與此同時,失去對貧窮的“理解能力”,又意味著什麼?

有網友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他從小衣食無憂,在他的概念裡,貧窮就是住的房子破一點,穿的衣服舊一點,等等。

直到他畢業工作後,一次因公出差去了非洲。

在那裡,他看到很多人只能租房住,而且租的是破爛的鐵皮房子,因為下雨會漏雨,連電也沒有,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電燈。

更讓他感到震撼的是,很多人窮到買不起衣服,只能“裸”著半個身子。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那些人活得很快樂,比如在馬路上,聽到音樂,他們就會扭動著身體起舞。

這樣的貧窮,刷新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回國後,生活還是老樣子,但他的感覺截然不同了。

貧窮,是這個世界最原始的底色。

從這個底色出發去看世界,我們看到的才是最真實的世界。

我們的眼睛和心靈,也才是真正明亮的。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4.“周潤發”式的財富觀:捨得放棄,才是真正的富有

在文章開始,我說“窮,是人性的照妖鏡”。

同樣是面對貧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選擇,一個人關於貧窮的認知以及由此引發的行為,決定了他是被貧窮所害,比如自卑、犯罪等,還是打敗貧窮,活出另一種人生。

改變命運,靠的是人性的光輝和力量。一個人堅強、樂觀、勇敢,就有可能走出貧窮的陰霾。

錢,同樣是人性的“照妖鏡”。人在獲得財富後,對待生活及財富的態度也能折射出人性的各種面目。

有的人,已經很有錢了,還想盡辦法斂財、逃稅。

有的人,拜金主義嚴重到六親不認。

而有的人,卻在散盡家財。

比如著名影星周潤發,把56億的財產都捐掉了,自己和老婆過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吃路邊小攤,自己買菜做飯,乘坐公交和地鐵。

走出貧窮是一種能力,在抵達富有的巔峰之後,依然能夠甘願過著簡樸的生活,卻是一種境界。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出發,人匱乏什麼,才會去追求什麼。

終其一生不斷在追求金錢的人,說明內心一直缺乏安全感。如周潤發這樣的人,能夠在金錢面前止步,能夠停下來過自己的慢生活,說明內心獲得了真正的富足。

“我和妹妹穿同一雙鞋”|見識過真正的貧窮,才能理解我們的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