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名鼎鼎的函谷關會被潼關所取代?

李蕭卿


先上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中條山和秦嶺山脈中間的這塊地方,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關中地區,關中是個地理名詞,意指四關之內,指的就是東潼關、大震關、南武關、北蕭關這四關之內的地方,關內以函谷關最為知名。

圖的左下方與右上方的潼關,函谷關皆是關中地區不同時期的門戶,可以說,關中地區因為誕生過許多的政權而名揚天下,潼關、函谷關也因此變為中國文化中一個特殊的符號,而今又忝為了國家AAAA級景區,供後人參觀。

秦時,大軍要想進入關中地區,非函谷關不走,看地圖是看不出原因的,關中地區位於黃土高原,秦時的函谷關就是在一塊黃土塬上,古稱稠桑原,塬中有一條大的裂縫,塬上有大量的樹木,植物,東面是黃河,西面是函穀道,函穀道有小道可走,但只能供一兩個人通過,大軍只能走塬上大裂縫的一條很窄的道路,函谷即下陷,很深的地方,所以函谷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

漢函谷關

到了漢代,政府又修了一座函谷關,這座函谷關

位於新安縣,距洛陽只有20餘里,承擔了秦函谷關的部分責任。


魏關

魏關距秦關約5裡處,後因小浪底的修建被衝沒了。

函谷關相關

與函谷關有關的歷史事件有,函谷關之戰、桃林之等數十次戰爭,其中關於老子在此著《道德經》的故事更使函谷關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歷史上百十篇描寫函谷關的名作,使其文化意味雄冠古今。

賈誼在政論篇《過秦論》中提到,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百萬之眾雖是虛指,但也道出了函谷關易守難攻的特點及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到了漢時,魏時,儘管國家統一,但統治階級並沒有放棄在關中修建關隘。

函谷關

到了東漢末年,因為氣候、地理變遷、人為的原因,稠桑原頂上的植被破壞殆盡,失去了屏障的作用,於是,潼關便部分代替了函谷關,多年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在過函谷關時,走的便己經不是函穀道,而是穿林而過。

潼關

如圖,潼關也分漢潼關,唐潼關。

漢代的潼關,北臨黃河,南臨山腰,函谷關一樣位於一座黃土塬上,但比函谷關所在的地方地勢要高。

到了唐代,政治中心還是在關中。



如圖,隋潼關又被稱為小關,

而唐選擇在圖上位置築關,就是因為受了黃河泥沙積沉,進而沖積出一大片沙灘的影響,往前築了幾十裡,才得以再次據險而守。

安史之亂時,叛軍正是奪了潼關,才使得李隆基狼狽出逃。

總結,不論是函谷關還是潼關,在明之前,一直在進行著種種變遷,兩關,也一直是戰略要地,關的易手,即意味著政權的更迭,更深層次下,古代在關中立都的時間即意味著門閥存在的時間。


漢不相讀書


記得曾經回答過一次類似的問題,最早知道“函谷關”這個地方,是在出自於 《史記·孟嘗君列傳》裡“雞鳴狗盜”的成語故事中,在古代歷史上“函谷關”應該是一個有故事的著名關隘。古時洛陽至長安古道上的東西二崤山,區間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戰國時期秦孝公奪取崤函後,遂設函谷關。關城東西長十餘里,古道甚窄,僅一車通過,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居長安至洛陽驛道之要衝,掌進出三秦之鎖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之所以被潼關取代”是最初“函谷關”與“潼關”之間險要的地形形成的中原地帶與關中地帶的緩衝區,到了隋唐華夏一統,“函谷關”的戰略作用隨之減弱,取而代之的“潼關”因其離長安比較近,在作戰地形上“潼關”與“風陵渡”之間形成的二次防禦區域,保證了長安城的安全,使都城固若金湯。最有典型意義的是近代八年抗戰中,經歷了日本人的狂轟亂炸,硬是沒有讓小日本得逞,在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北面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壁壘。應該說“潼關”的存在,在歷史上有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圖片來自網絡)











老漁破船


函谷關雖然出名是個鎮,潼關也很險要出名是個縣。封神演義出五關多提到潼關,都沒提函谷關。李自成在潼關大戰。函谷關就是老子寫的道德經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