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居易《暮江吟》為例,淺析如何透過表象看本質?

以白居易《暮江吟》為例,淺析如何透過表象看本質?

詩言志,詞傳情,字裡行間都流露著詩人的心聲。但是,很多人賞析詩詞都只看表象,單純的從詩詞意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是不準確的。歐陽修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那麼鑑賞詩詞的正確方式究竟是什麼呢?情書君以“詩魔”白居易的一首小詩為例,與大家一同分享。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情書解詩: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樂還是悲?

“一道殘陽鋪水中”,首句白居易選用意象“殘陽”,“殘”字缺矣,帶有悲哀,落寞之意。殘陽便是將近日落,繁華落幕,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古往今來,以“殘陽”入詩的名句有很多,比如毛主席在《憶秦娥·婁山關》中寫道“殘陽如血”,夕陽的顏色鮮紅,如血一般。李商隱在《菊花》中也寫道“實是怯殘陽 ”,菊花也害怕夕陽西下,意味著凋零。宋代詞人元好問在《岐陽三首》中也寫道“殘陽何意照空城”,慘淡的夕陽為何照耀著寂靜的空城?“殘陽”被賦予了悲情色彩。很多人只看這兩個字便認定白居易在寫悲情,但情書不認同,“一道殘陽鋪水中”,重點在動詞“鋪”上,為何作者不用“照”、“映”、“射”呢?“鋪”,很形象,很柔和的一個動詞,將夕陽餘暉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如在一個平靜的江面,夕陽西下,餘暉像畫卷一般在江面展開,很慢,很輕柔,完全沒有殘陽落幕的那種悲涼之意。

“半江瑟瑟半江紅”,很多人初看這句詩,也先入為主,認為詩人在寫悲情。“瑟瑟”,人們最先聯想到的便是西風蕭瑟,淒涼寂寞之感。同樣是白居易寫的《琵琶行》,開篇第一句便寫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詩中“瑟瑟”是擬聲詞,形容風吹葉落的聲音,確實是淒涼孤獨之感。唐代詩人李建勳在《竹》中寫道“最憐瑟瑟斜陽下, 花影相和滿客衣”,最吸引人的是竹子在斜陽下輕微顫動,和著花草,影子投在人的衣裳上。這裡的“瑟瑟”是作動詞。“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句詩中“瑟瑟”是名詞,指碧綠色,意思是夕陽在水面鋪開,江水一分為二,一半是碧綠色,一半是紅色。詩人將黃昏時分在江邊看到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絲毫沒有淒涼落寞之意,反之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感覺。

“可憐九月初三夜”,不少人看到“可憐”二字,又生淒涼之感。我們不禁會想到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過“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這裡確實是可惜,哀愁之意。宋代詩詞大家晏幾道《清平樂·蕙心堪怨》中也曾寫道“可憐如夢難憑。都把舊時薄倖,只消今日無情”這裡也是可惜,幽怨之境。但是白居易卻一反常態,與眾不同“可憐九月初三夜”,這裡的“可憐”卻是可愛的意思,這正與前兩句描繪的寧靜唯美的畫面相呼應,感慨九月初三是個多麼可愛的夜晚,完全沒有孤獨惆悵之感。

“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句詩中有一個通假字,“真珠”是“珍珠”的意思。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剔透,九月初三的月亮,形狀正如弓一般。這句詩描寫的是曉月初升時的景象,詩人此刻心情應該是舒暢的,不然筆下的露水就不會像珍珠而是像淚珠了。這首詩有一個隱藏的時間線索,從黃昏落幕到曉月初升,描繪的是一種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心境。

縱觀全詩,雖然詩人選用了“殘陽”、“瑟瑟”、“可憐”這一系列看似悲傷的意象,實則詮釋的卻是一種寧靜淡泊從容的心境,毫無寂寞淒涼之感。

以白居易《暮江吟》為例,淺析如何透過表象看本質?

賞析詩詞,我們如何才能透過表象參透本質呢?

一、瞭解詩詞創作背景

沒有經歷過世事,寫不出動人的詩篇,賞析一首詩詞前必須先知曉詩詞的創作背景。白居易這首《暮江吟》約作於唐長慶二年(822),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經襄陽、漢口,此詩當作於赴杭的江行途中,描繪在一個黃昏時分看到江邊的景色。此時的白居易厭倦了廟堂之上的紛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甘願去偏遠地區任職,不捲入“牛李黨爭”,官職雖降,但內心卻是開心的,如釋重負,所以寫這首詩的心境是開闊的,所見所感並沒有悲傷惆悵之意。很多人偏執的以為詩人在感慨人世滄桑,芳華易逝,這樣的理解是不夠客觀的。

二、縱觀全詩,分析意象的多重含義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片面的去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先入為主。很多人不解,怎樣分清字詞在詩句中究竟表達的是哪一層意思呢?這就需要縱觀全詩去分析理解。比如白居易這首《暮江吟》,如果沒看到最後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還有前面幾句描寫的景色,以及時間從日暮到晨曦這樣的過渡,也很難參透詩人究竟想要表達的喜悅還是悲傷。

以白居易《暮江吟》為例,淺析如何透過表象看本質?

結語:

詩詞的創作技巧有千百種,但是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權威的去評判誰對誰錯,只能通過更多的實證,更加全方位的去鑑賞文學作品,力求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探索詩人的內心世界。詩詞如詩,生活亦如此,我們不能膚淺表面的看待問題,想要深入瞭解,就必須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剖析問題本身。透過表象看本質,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