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善而禍淫,自助方得天助,周代的神道觀都是正面教化,絕不迷信

箴言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民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中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佑,就是幫助、襄助、贊助的意思,天所贊助的是順應天道、順應天時的人,百姓所襄助的是守信義的人,如果能誠信守義,順乎天道,順應天時,和順民心,又能夠崇尚賢明的人,這樣就能得到上天的佑助,才能一切吉祥,沒有不利的結果。

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利一人。

文 三江楊柳風

福善而禍淫,自助方得天助,周代的神道觀都是正面教化,絕不迷信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後代儒家也不講這些。但孔子所宗尚的周代政治哲學中,卻有比較完整的神道觀,嚴格地說也是儒家的,屬於正統的神道觀,這種神道觀念基本上是夏商周三代傳承下來的,國家進行大的祭祀活動,其中包括祭祀天地、山川、四季神祇等,都是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我們不是一個無神論的國家,儒家也不是無神論,只不過,三代的神道觀,特別是周代的神道觀,是講究自助天助的,所以,易經開宗明義先是乾坤二卦,乾坤定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政治哲學的核心,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生出種種思想的變化來。

《國語》中有一段專門記載了“有神降於莘”的故事,絕對是孔子所不講的,但卻是發生在朝廷內的事,周王與大臣討論神的問題,透露了周王朝正統神道觀的消息。

有神降於虢

周惠王15年,有一位神降臨到莘那個地方,在當時的諸侯國——虢國境內,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周惠王那裡。

周惠王聽說之後,覺得半信半疑,大概心裡還有點嫉妒虢國,就把內史過找來諮詢。當內史是周朝的官職,掌管卜筮之類的事物,還掌管封爵的頒發、策命工作,專門負責決疑,一般對於占卜、天文、文書、歷史掌故和人物履歷等都要了解,學問很大。

把內史過找來,周惠王就問:“聽說莘那個地方有神降臨了,這是怎麼回事?是真的嗎?”

內史過當然已經研究過這件事了,作為掌管諸侯封爵事務的大臣,要制定封爵儀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舉行祭祀活動,祭祀天地、祖先、神明,對神道方面的問題非常專業,因此,內史過回答得很明確:“確實有這回事,確實有神明降臨在虢國的莘地。”

如果僅僅回答出有無,這還不是好大臣,好大臣要因此對國君進行引導,啟發國君的正知正見,於是,內史過接著說:“一個國家要興旺,國君就會內心誠明中正、品行純潔、愛護百姓、利益百姓、和平安詳,這樣的國君,德行就會像香木一樣散發馨香,他的恩惠能夠流佈給所有的臣民。對這樣的國君,神明接受他的祭祀犧牲,百姓接受他的恩惠,神明和百姓都沒有任何不滿,因此,神明就會降臨,來觀察他的政治是不是符合上天之德,還會幫助這個國家均勻 地分佈福澤。”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內史過所說的這種君王,只存在於歷史的理想國中,像堯舜禹才差不多,其他都不夠格。內史過這樣提出來,因為這是周朝正宗的神道觀念,先王以神道設教,就是這樣從正面來引導。讓帝王們內修明德,外行仁政,敬天利民,唯有如此,他祭祀的供品才會散發馨香,廣佈人天,神明才會保佑。內史過先給周惠王灌輸一套正面的東西,希望周惠王也能照著好的樣子去做。

內史過接著又從反面論述:“國家要敗亡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壞的國君出現,這個壞國君什麼樣呢?貪冒、淫佚、慌怠、汙穢、暴虐,這種人推行的政治統治野蠻、殘暴、血腥,他祭祀的犧牲貢品也都很腥臊,不潔淨,也就不會有馨香上達神明。這種暴君施行的刑罰也都是誣枉、陷害,因此,百姓離心離德。神明受到這種暴政的汙染,百姓就會生出二心,隨時會發生叛亂,百姓和神明都有怨氣,政治秩序就不穩定。這種情況下,神明也會降臨,要考察暴君的暴政惡行,給他降下災禍。因此,神明降臨有兩種後果,有人因為神明降臨而興旺,有人因為神明下降而敗亡。這都要看他們自己所作所為的善惡。”

歷史上這樣的暴君、暴政舉不勝舉,夏桀、商紂、周厲、秦二帝、隋煬帝,都是典型的暴君,當然也包括不同時期專權的宦官、外戚、權臣,像趙高、魏忠賢之流,他們共通的特點,就是貪冒,暴虐,陰狠,濫殺,這樣的統治下,他們進貢給神明的供品就是不潔淨的,神明不會享用。像明朝的宦官魏忠賢,自稱九千歲,天下到處給他建立生詞,但他把持朝政,一味聚斂,濫殺無辜,施行特務統治,舉國上下一片白色恐怖,神明怎麼會保佑呢?結果天怒人怨,崇禎皇帝即位之後,首先把他給殺了,什麼樣的生詞都保佑不了他。

福善而禍淫,自助方得天助,周代的神道觀都是正面教化,絕不迷信

神的基本準則——福善而禍淫

內史過也給周惠王舉了一些歷史上的例子,當然都是周代之前的,雖然在今天看來好像是神話傳說,但是2000年之前的人是把那些傳說當成正史的,在討論重大現實問題的時候,都會很鄭重地引用。

內史過說:“當初,夏朝興起的時候,火神祝融降臨在崇山峻嶺,夏朝滅亡的時候,火神回祿在耹燧那個地方停留了兩夜。商朝興起的時候,檮杌神在丕山停留多日,商朝滅亡的時候,夷羊神獸出現在商郊牧野。周朝興起的時候,鸑鷟在岐山上和鳴,開始衰落的時候,杜伯的鬼魂白日出現在鎬京郊外,用弓箭射向宣王。這些都紀錄在明神的史籍之中。”

祝融是傳說中的火神,今天在南嶽還有祝融廟,是道家和民間信仰的大神,回祿也是火神。所以說,歷史的傳說也是歷史的一部分,這種信仰已經成為我們文化不可分割的血脈,綿延不絕。

杜伯是周宣王時期的一位大臣,被周宣王所殺。關於杜伯被殺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其一,宣王在位間有童謠:“月將升,日將沒,桑弓箕袋,幾亡周國”。童謠隱含的意思是女子亂政,有人操桑木做的弓和萁草編的箭袋,會危及周王,幾近亡國。於是,周宣王下令全國禁弓矢,由杜伯專督此事。恰在這時候,有山野婦女不明政令,進城售弓矢,就被抓起來治罪。宣王以為童謠預言的危機被化解了,就不再深究此事。

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大祭,宣王夜夢美貌女子自西方來,入太廟攜太廟神主東去。宣王驚醒,知童謠讖語未消,就遷怒於杜伯失職,把杜伯給殺了。杜伯覺得自己很冤枉,臨死留下遺言,要在三年之內報復宣王:“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過了三年,周宣王在野外狩獵,日中時分,杜伯乘白馬素車,著朱衣冠,執朱弓朱矢,將周宣王射死,應了童謠之讖。

其二,還有一種說法,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他暗中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引誘他,而杜伯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就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調戲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把杜伯殺了。三年之後,周宣王與諸侯一起去打獵,就在中午時分,杜伯突然從道路旁邊的樹叢中躍起,身穿硃紅衣袍,頭戴朱冠,手中拿著硃紅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周宣王,從此周朝就開始衰敗了。

通過這些例子,內史過是想說明,天人是合一的,帝王如果不能修身明德以治天下,神明會下降到人間,加速其統治的滅亡。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天人觀是有巨大積極作用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多數統治者起到了約束的作用。

周惠王聽內史過講了一番道理,還是急於知道眼前的事,就問:“如今下降的是哪位大神呢?”

內史過回答:“從前,周昭王娶了房姓的女子,稱為房後,那位房後不守婦道,模樣有點像傳說中堯帝的兒子丹朱,丹朱的神靈就藉機附體到房後的身上,與房後人神相通,後來生了穆王。由此,丹朱的神靈就照臨周朝的子孫,給他們帶來禍福。神靈一般一心憑依於人,不會隨便遷移,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次降臨在莘地的大概也是丹朱之神吧。”

內史過這段話又引出了一段傳說,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一段傳說,就是關於周穆王的來歷。我們知道,周穆王是道家人物,漢朝有一篇《穆天子傳》,寫周穆王西遊天池,與王母相會於瑤池,這個神仙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李商隱還有一首寫周穆王西遊的詩,也非常有名,就是《瑤池》: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八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

周穆王好遠遊,因為當時是周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是周朝的太平盛世。周穆王55歲才即位,到處遊幸、求仙,希望長生不老。他有八匹駿馬,日行千里,經常駕車追趕太陽。據說西行到崑崙山,遇到了西王母,大概也是兩情相悅,西王母設宴款待,並且在酒席上與周穆王相約“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只要希望周穆王能在有生之年再次到崑崙山來做瑤池之會。周穆王也是風流天子,當時就答應了,唱和道:“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我先回去,把國家治理好,讓百姓都過上和樂的日子,最多三年,我就會回來與你重新相會。這一幕也很感動人,但從此一別,周穆王就沒有再回去,所以西王母才感嘆:你不是日行八萬裡的八匹駿馬嘛?到底為什麼不重來瑤池相會呢?當然,李商隱這首詩是諷喻當時的唐武宗,不要學神仙,本來沒有什麼神仙,連周穆王都不能與西王母再度相會,何況其他凡品呢?李商隱是用隱喻的方式,說明周穆王與西王母瑤池相會只不過是虛無的傳說而已。

說了這段插曲我們就要問了,為什麼是周穆王有這種遊仙的傳說,而不是其他的帝王呢?在內史過對周惠王的談話中我們就找到了依據,因為周穆王的母親與丹朱的神靈相合,所以生了周穆王,周穆王既然有丹朱的血統,屬於半人半神的帝王,所以,他才能遊幸瑤池,與西王母定下了三年再相見之約。所以,周穆王才會到處求仙問道,自己也成了道家人物,道家天子。

說到這裡,還得說說丹朱。丹朱是堯帝的兒子,《史記》記載,堯帝年老的時候,發現舜可以做自己的繼承人,就讓舜攝行天子之政,自己做太上皇帝。後來,堯帝駕崩,就把天子的大位傳給了舜。據說,堯帝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承擔統治天下的重任,就把大位傳給了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很重要的一條,歷朝歷代選擇皇位繼承人,表面上看都要遵從這條原則,但實際上卻並沒有真正做到。從夏禹開始,中國就開始了家天下,開始了專制,所以與“不以天下之病利一人”的原則是相反的,根本做不到。但是在極個別的情況下,這條大原則也影響了歷史的命運,比如伊尹、霍光等人,在帝位繼承人的選擇方面,還是用這條原則改變了歷史的某些片段。

福善而禍淫,自助方得天助,周代的神道觀都是正面教化,絕不迷信

逢福與貪禍

內史過說完了尊神的來歷,周惠王接著問:“大神這次下凡是衝著誰來的?”

內史過說:“既然降臨在虢國境內,應當是衝著虢國去的,虢國會承受其禍福。”

周惠王又問:“那麼這尊大神要幹什麼呢?”

內史過說:“臣聽說,有道德的人通過善行獲得神明垂青降臨,這叫做逢福,就是迎福,獲得神明的加持;淫亂昏聵的惡行引起神明照臨,那就叫貪禍。如今虢國的政治荒悖,這時候有神降臨,大概是要亡國了。”

這就是周代正統的神道觀的核心了:道而得神,是謂逢福;淫而得神,是謂貪禍。

中國的神道觀念中,神明都是幫助有道德的人,幫助善良的人,而惡人是不會得到神明保佑的,反而會受到神明的懲罰。因此,求神先要正身修己,神明才會保佑。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此,孔子講敬鬼神而遠之,先要修行自己的道德學問,然後才會得到天助,一味磕頭是求不來什麼的。如果一邊幹壞事,一邊還求神明保佑,那就是貪禍,即使把神求請來了,也要懲罰其惡行。所以說中國的神道觀不是迷信,而是以福善禍淫來教化,教人向善,引人自強不息,這種觀念,後來被專制制度汙染了,混雜進許多其他東西,迷信的東西才越來越多。

後來,內史過代表周惠王親自到虢國去祭祀了丹朱的神靈,什麼都不祈求,只是貢獻了一些供品,以表達對神明的敬意,並且實地考察了虢國的政治、社會情況,回去之後向周惠王彙報說:“虢國是真的要亡國了,他們不是檢討自己失德的過行,反而向神明祈求賜福,神明肯定要降禍給他們。不親民卻濫用民力,百姓一定不願意。如今虢國公爵瞎折騰,已經把民力用盡了,百姓早就離心離德,這種情況下,還向神明求賜福,這不是太難了嘛!”

周惠王19年,晉國滅了虢國,距離丹朱神降臨的時間只有4年的時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虢國的滅亡是春秋政治軍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歷史事件,但是,虢國統治者不修明德,濫用民力,民心離散,國力衰敗,的確是導致滅亡的內在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講,周代的神道觀不僅不是迷信,其中還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法,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鑑。

福善而禍淫,自助方得天助,周代的神道觀都是正面教化,絕不迷信

虢國大墓車馬坑

福善而禍淫,自助方得天助,周代的神道觀都是正面教化,絕不迷信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