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有望成為學科?專家:理論研究可助“中國方案”推行

由中國倡議發起的“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進行了六年,取得了重要進展,也存在一些誤解。對此,專家學者指路:應該構建“一帶一路學”,把“一帶一路”當成一門學科來研究。

10月2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的倡議推動“一帶一路學”主題研討會暨《“一帶一路學”:現實迫切與理論必要》報告發佈會在北京舉行。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學科化是當下中國的迫切需要。

“一带一路”有望成为学科?专家:理论研究可助“中国方案”推行

要用“中國思想”闡釋“中國方案”

“如果我們的理論闡述沒有到位,缺乏一個比較全面的理論框架,就不能讓‘一帶一路’更好地被理解。”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在研討會上表示。

2017年,張建平曾與俄羅斯聯邦總統經濟顧問謝爾蓋·格拉濟耶夫有過一次交流。

“我理解的‘一帶一路’就是要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因為我看到了‘一帶一路’在推進大型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其他方面我並不瞭解”,當時謝爾蓋的這番話,讓張建平意識到,由於缺乏全面的理論框架,對外闡述不到位,國際上對於“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麼”還存在著疑惑和誤區。

不僅是外界,中國和“一帶一路”沿路國家的自我認知也急需統合。據張建平介紹,新加坡大學教授2014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十個東盟國家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東盟國家一些政府高官對中方“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存在分歧。他們表示,雖然中國有宣講團前去宣講,但每個宣講團所講內容都略有不同,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對“一帶一路”的核心概念等缺乏統一的界定。

實際上,各國政府、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注度正在不斷提升。記者瞭解到,自2013年至今,“一帶一路”不僅贏得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還推動歐美學者新一輪絲綢之路研究熱。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內容涉及“一帶一路”的圖書超過1000種。有關“一帶一路”和相關國家的報道超過1000萬篇。全球各大智庫超過3000份研究報告與書籍聚焦“一帶一路”。

報告指出,如果中國不為此專門設立“一帶一路學”,先機或會被其他國家搶佔。“一帶一路”是中國倡議的“中國方案”,要用“中國思想”闡釋這一“中國方案”,促使這一方案更加完善併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體來講,我們應該通過加強理論體系的架構,結合我們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成果,真正讓我們一帶一路130多個夥伴,能共同在正確理解一帶一路的前提下,把未來的合作平臺建設好。”張建平說。

打造“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

將打造“一帶一路學”落到實處,還需與沿線國家結伴。本次發佈的報告也指出,構建“一帶一路學”需要與以開放的心態與各國進行合作與交流。

報告指出,構建“一帶一路學”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第二,進一步加強深度案例研究。第三,進一步加強結伴走絲路做學問意識。

“‘一帶一路’是一門調研出真知的學問,是腳底板下走出來的學問,不是理論到理論、書本到書本的學問。”學者表示,只有走出去,才能深入當地,幫助沿線國家更好地理解“一帶一路”,促進中國與當地的合作。

打造“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也是全方位構建“一帶一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學”的建立勢必會更有利於各國政策的溝通、設施的聯通、貿易的暢通、資金的融通以及民心的相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知識源泉。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也在研討會中為建設“一帶一路學”補充了建議。他表示,每一門學科都是一個體系,要打造“一帶一路學”這個體系。首先應該繼續開好課,做好教材。“雖然剛開始也許有不成熟之處,但只有把課開好,把教材做出來,這‘學’才能慢慢變成體系。”

對於一門學科來說,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潘慶中表示,“一帶一路學”要有後繼人才才能延續下去,他建議,將來應該由老師帶博士、帶碩士,讓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一帶一路學”研究中來。

文\\實習生鄭璇真 記者潘珊菊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