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这些天躺在床上,我常想一个让人觉得好笑的问题——

人真是猴(类人猿,文中简称猴)变的吗?

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稍微有点知识的人是不会怀疑的,怀疑的人都会被人称之为不懂科学,甚至无知。

因为在强大的宣传教育的攻势下,人们都被强行灌入了这种观念。

从考古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关于人类的产生,仍然有许多证据链条是缺失的,很多东西也只是一种推理和想象。

事实上,这种推理和想象在当初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和神学作斗争,希望把人类从上帝造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在思想上更加自由,以获取更大的解放。

但是,当人类解放出来之后,我们必须要回归理性,不能在一种群体性的意识流中泯灭了更多元化的探索与思考。

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我们在这里可以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如果人是猴变的,那么今天的猴为什么变不成人呢?难道变人的猴都死光了吗?

按理说,这些变人的猴应该与人的生存习惯和环境是相当的,甚至比人有更强的自然适应能力,咋就没有了呢?

再者,一个进化链条形成之后,应该会保持下来,今天也会一直不断地在变,各个进化环节都存在着其应有的形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所以,我们的宇宙从何而来?到何而去?

生命到从何而来?到何而去?

我们还知之甚少。

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就: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讲,我们认知的世界只是我们人类眼中的世界,并非是客观世界本身,真正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应该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想到的,是不一样的。

因此,人类一定要带着一种谦虚和探讨的状态来面对我们生存的世界。

所以,对于人是不是猴变的,我觉得还是用孔子的思维来认知比较科学。

当年孔子有个学生向孔子来问的鬼的事,孔子讲: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事还没有想明白,鬼的事还是先放一放,慢慢地琢磨,不要轻易下结论,这何尝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回首整个人类文明,人类思考世界无非有四套思维形式:

一是实践思维。

就是人类求生存和谋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重复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前人这么做的,别人这么做的,我们不妨也这样。正所谓“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二是科学思维。

这是对实践思维的一种提升,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认知,并且可以获得有效的实证,实际上是规律的探索。

三是哲学思维。

这是人类所独有的,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完全是一种思维的活动。人类所有的重大发现和突破,实际上都是源于这样的思维活动。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都是通过这种思维想象出来的,尔后却被科学和实践所证明。

四是神学思维。

当人类耗尽了所有的智慧都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归于上帝的创造,而中国的文化则是归于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科学家,诸如牛顿、笛卡乐、爱因斯坦等最后都皈依宗教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而又无法理解的世界,他们被这个精巧的世界所慑服,最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因此,简单的人生就要重视实践思维,重视别人和前人的经验,这既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尊重。

高效的人生就是要学习科学与技术,就要善于通过规律解决问题。

有突破的人生就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头脑中时时刻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用哲学去认知世界。

当我们累了,去他的吧,人生几十年,上苍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与我有何关系。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同时欢迎您的点赞,评论,转发,与更多的人一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清泉行思录(二):人真是猴变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