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這些天躺在床上,我常想一個讓人覺得好笑的問題——

人真是猴(類人猿,文中簡稱猴)變的嗎?

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關於這個問題,稍微有點知識的人是不會懷疑的,懷疑的人都會被人稱之為不懂科學,甚至無知。

因為在強大的宣傳教育的攻勢下,人們都被強行灌入了這種觀念。

從考古學、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關於人類的產生,仍然有許多證據鏈條是缺失的,很多東西也只是一種推理和想象。

事實上,這種推理和想象在當初其實有一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和神學作鬥爭,希望把人類從上帝造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在思想上更加自由,以獲取更大的解放。

但是,當人類解放出來之後,我們必須要回歸理性,不能在一種群體性的意識流中泯滅了更多元化的探索與思考。

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我們在這裡可以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

如果人是猴變的,那麼今天的猴為什麼變不成人呢?難道變人的猴都死光了嗎?

按理說,這些變人的猴應該與人的生存習慣和環境是相當的,甚至比人有更強的自然適應能力,咋就沒有了呢?

再者,一個進化鏈條形成之後,應該會保持下來,今天也會一直不斷地在變,各個進化環節都存在著其應有的形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所以,我們的宇宙從何而來?到何而去?

生命到從何而來?到何而去?

我們還知之甚少。

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篇就: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講,我們認知的世界只是我們人類眼中的世界,並非是客觀世界本身,真正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應該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想到的,是不一樣的。

因此,人類一定要帶著一種謙虛和探討的狀態來面對我們生存的世界。

所以,對於人是不是猴變的,我覺得還是用孔子的思維來認知比較科學。

當年孔子有個學生向孔子來問的鬼的事,孔子講: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事還沒有想明白,鬼的事還是先放一放,慢慢地琢磨,不要輕易下結論,這何嘗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回首整個人類文明,人類思考世界無非有四套思維形式:

一是實踐思維。

就是人類求生存和謀發展的過程中,在不斷重複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前人這麼做的,別人這麼做的,我們不妨也這樣。正所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二是科學思維。

這是對實踐思維的一種提升,上升到理論層面來認知,並且可以獲得有效的實證,實際上是規律的探索。

三是哲學思維。

這是人類所獨有的,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完全是一種思維的活動。人類所有的重大發現和突破,實際上都是源於這樣的思維活動。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都是通過這種思維想象出來的,爾後卻被科學和實踐所證明。

四是神學思維。

當人類耗盡了所有的智慧都無法說服自己的時候,把一切問題都歸於上帝的創造,而中國的文化則是歸於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科學家,諸如牛頓、笛卡樂、愛因斯坦等最後都皈依宗教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宏大的,而又無法理解的世界,他們被這個精巧的世界所懾服,最終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因此,簡單的人生就要重視實踐思維,重視別人和前人的經驗,這既是一種繼承,也是一種尊重。

高效的人生就是要學習科學與技術,就要善於通過規律解決問題。

有突破的人生就要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頭腦中時時刻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用哲學去認知世界。

當我們累了,去他的吧,人生幾十年,上蒼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吧,與我有何關係。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同時歡迎您的點贊,評論,轉發,與更多的人一起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清泉行思錄(二):人真是猴變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