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中國由強大走向偉大,必定離不開這一點!國人因此自豪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朝代雖有更迭,而文化總是一脈相承,展示某些基本理念。

這些理念的主要成分,是由《易經》、儒家與道家所構成的。

我們今天肯定中華文化的軟實力,首先必須辨明這些理念中的價值觀;並證明這樣的價值觀,對現代人仍有重要的啟發。

《易經》:變化中的因應之道

傅佩榮:中國由強大走向偉大,必定離不開這一點!國人因此自豪

《易經》是探討有關變化的書。

在發明文字以前,人們如何掌握變化的現象,並且分辨它所造成吉凶禍福的後果?

伏羲氏製作一組八卦的符號,用來象徵具體事物,再由八卦組成六十四卦,代表各種複雜的形勢與格局;

然後提醒人,要察覺自己在某種格局中的位置,以便採取合宜的作為。

簡單說來,《易經》教導我們觀察自然界運行的規律,與人際間互動的狀況,依此安排自己的言行。

最初,《易經》是帝王選擇政策時的參考之一。

古代設有太卜之官,以《易經》占卜為帝王獻策。

後代學者發揮哲思,把《易經》的原理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展現了一套做人處事的道理,稱為義理。

這套義理所要說明的是兩點:一是居安思危,一是樂天知命。

第一個,居安思危。

人在平安無事時,往往鬆懈心志或耽溺於逸樂,以為一切都沒有問題;

但是“變化”從未停止,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了危機,後果如何就不難想象了。

因此,為了持盈保泰,必須要有憂患意識。

人在平安時要有所警惕,相對於此,人在困難中不可灰心喪志,因為“變化”仍在進行,只要苦撐一段時日,終究會有新的轉機。

《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就顯示了上述智能。

譬如,在泰卦(通順)之後是否卦(阻礙),在剝卦(窮困)之後是復卦(重新開始)。

第二個,樂天知命。

天代表形勢與格局,命代表個人的遭遇。

面對大勢所趨,只能以樂觀心情去理解及接受;

碰上個人遭遇,與其隨之喜樂,不如思索前因後果,找到改善自己生命質量的有效途徑。

因此,學習《易經》,使人領悟應該在自身的“德行、能力、智慧”三方面精益求精。

不僅如此,《易經》所謂的變化,是把整個宇宙看成一個大生命,正如有機體,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此,個人與萬物息息相關,與人群更是聲氣相通。

這種開闊的思維,使我們珍惜一切存在之物,更能善待自己的生命。

傅佩榮:中國由強大走向偉大,必定離不開這一點!國人因此自豪

儒家:人生要追求止於至善

儒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最為深遠。

自從漢代以後,儒家就成為帝王教導百姓的主要學說,也是帝王統治百姓的重要工具。

這是因為儒家學說的三個特點:

第一,尊重傳統(包括當前的統治階級);

第二,重視教育(以經典教育百姓,穩定社會秩序);

第三,關懷社會(個人要在群體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儒家固然具備統治者所要求的條件,但是儒家學說的真正要旨不限於此。

從孔子以來,就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修養自己的言行,要尊重別人像看待自己一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學習要由五倫著手,亦即建立合宜的“君臣(領導與屬下)、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的關係,再推之於各種人際關係。

因此,在儒家看來,所謂的“善”是指: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儒家強調個人行為必須出於真誠,真誠使人產生主動行善的力量。

以真誠為基礎,禮儀、音樂與一切教化才可順利展示其作用。

這種學說如果勉強用一句話來說明,可以稱為“人性向善論”,而不是宋明學者所謂的“人性本善論”。

人只要真誠,內心都會顯示向善的要求,但由於善涉及我與別人的適當關係,所以人同時需要學習社會規範。

儒家重視教育,其故在此。

在肯定人性向善之後,具體的人生之路該如何安排?

答案是擇善固執。

談到擇善,所需要的是知識與智能。

知識使人明白行為的正確規範,智慧使人通權達變,能夠在每一次的抉擇中做成正確的事。

至於固執,則不是頑固不知變通,而是勇於堅持原則,如仁與義,在必要時甚至可以犧牲生命。

孔子與孟子都相信:天在決定人間的一切,人只須把握天所賦與的使命,知其不可而為之。

人的使命不是別的,正是在肯定人性向善之後,要努力擇善固執,而最終目標是止於至善。

孔子個人的志向印證了上述說法。

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老年人得到贍養,使朋友們互相信賴,使青少年得到照顧。)

這是要以個人之力謀求人類社會的大同境界。

這種責任無比艱鉅,並且至今未曾完成,但儒家學者在奮鬥過程中,始終保持悅樂的心情,相信個人在成就自己生命目標時,將會促使社會不斷走向更完善的狀況。

儒家既能關懷世間,又要重視學習、修養自己,因此形成亞洲學者所謂的“現代化”所需要的倫理觀念。

傅佩榮:中國由強大走向偉大,必定離不開這一點!國人因此自豪

道家:隨順自然的審美感受

道家的核心觀念是“道”。

在老子看來,萬物皆源自於道,最後也將回歸於道。

因此,“道”這個字所代表的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我們不必爭論什麼是道,只需明白萬物(以及人類)是有來源也有歸宿的。

這種觀念從根本上化解了虛無主義的困擾。

既然如此,人生應該如何安排?

只有一種合宜的做法,就是設法悟道。

道是包含萬物在內的一個整體,在整體中,一切變化都是相對的,與互相制約的,因此人不必自作聰明,刻意要去完成什麼。

老子所說的“無為”是指“無心而為”,亦即每個人做他分內的工作,但不必存有刻意的目的。

莊子進一步強調“不得已”,就是當各種條件成熟時,人就順其自然。

因此關鍵在於“判斷”做一件事的條件是否成熟。

這顯然需要處世的智慧,這種智慧只有在虛靜的心態中才會展現出來。

不僅如此,莊子指出:道是無所不在的。

能從“道”這個整體的角度來理解萬物,就會發現萬物皆彰顯了道的光輝,因而無一不值得欣賞。

莊子又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亦即天地之間是美妙無比的。

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就來自於莊子的觀念。

他的意思是:自然界與人類在道之中是合成一個整體的。

現在,這個詞被用於指自然界與人類可以“和諧相處”。

領悟道家的整體觀,我們面對個人的窮達、順逆、福禍,甚至生死時,不是很容易化解各種激動的情緒嗎?

道像母親一樣,懷抱萬物與人類,我們有如嬰兒,又何必想象各種不必要的困擾與煩惱?

這樣的人生應該是充滿喜悅與美感的。

上述有關《易經》、儒家與道家的說明,是現代學者對古代經典的研究心得。

關於這些經典,歷代學者見仁見智,各抒己見,難免流於眾說紛紜;

而民間所熟知的,往往只是一些格言名句,以及基本的做人觀念。

因此,為了充分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為世人提供一套歷久彌新的價值觀,我們還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在學者來說,要研究這些經典的現代意義,以求溫故知新;

在民間來說,要實踐傳統文化中的優良素質,以求安頓身心。

中華文化軟實力充分展現,將是使中國由強大邁向偉大的康莊大道,也是中華文化對整個人類文化所能做的最大貢獻。

祝大家度過一個身心愉快的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