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讀書有訣竅嗎?為什麼說你讀的書很可能毫無意義?

現代人的休閒項目越來越多,唯有“閱讀”是被忽略的。

讀書的用處究竟何在?為什麼我們要重視閱讀呢?

今天就與大家分享兩位學者的讀書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蒙田:讀書必須活用

蒙田是法國作家,飽讀經典作品,下筆犀利反諷,論述則發人深省。

在他看來,問題不在人們不讀書,而是讀書不消化。

傅佩榮:讀書有訣竅嗎?為什麼說你讀的書很可能毫無意義?

他說:“植物會因太多的水而溺死,燈會因太多的油而窒息;

同樣,人的思想會因飽學裝滿紛繁雜亂的東西,以及理不出頭緒,壓得彎腰駝背,枯萎乾癟。”

“飽學”原是好事,但是所學的知識必須活用。

否則,“那些知識口耳相傳,不過用來作為炫耀、交談和引經據典的資本,有如一枚毫無意義的錢幣,除了計數或投擲外,再沒有其他的用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前半句所指的情況即是如此。

能思考,才有判斷力。

希臘有一句名言:“判斷力不強,學問再高也無用。”

所謂判斷力,一方面是針對具體生活中合乎情理的狀況而言;

另一方面則是指“做人處事的道理”,由此使自己日趨善良。

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自從出現了有學問的人,就再也沒有正直的人了。”

這話說得尖酸,但是意思接近孔子所謂的“文勝質則史”。

亦即批評那些虛浮者,懂得說些漂亮的門面話,甚至引經據典來裝飾,卻欠缺一份真誠的心意。

人一旦缺乏真誠的心意,在德行上必有所偏差,時日一長,就會慢慢“變壞”。

2梭羅:讀書就選最好的

美國作家梭羅,以《湖濱散記》而知名於世。

他想體驗“從容不迫地生活,只要對付生活所必須的最基本要素”,就在28歲時離開家鄉,到華爾騰湖畔隱居,在那裡住了兩年兩個月。

他暫時避開了社會與人群,但是心靈並不孤單,原因就在於有閱讀的陪伴。

他在為自己建造屋舍時,整日忙於工作,但是始終沒有忘記把荷馬的史詩《伊利亞德》放在桌上,一有空閒就翻閱幾段。


傅佩榮:讀書有訣竅嗎?為什麼說你讀的書很可能毫無意義?

梭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書本是世界的珍寶,世代與國家最優良的遺產。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合適地放在每一間茅屋的書架上。”

這裡所說的書,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經典作品。

經典是超越時空的,當然具有永恆的價值,但是我們能否只讀經典呢?

梭羅的主張是,要讀就選最好的。

他說:“不要終身坐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室裡。許多人能讀就滿足,或聽到人家閱讀就滿足。”

對此,我的看法比較溫和,就是“下學而上達”。

所“下學”者,是為了助人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

但是這種道理終究必須“上達”於經典作品,才能得到完整的呈現與根本的啟發。

然而,現實終究是“下學”者眾而“上達”者少。

梭羅曾悵惘地說:“假定一個人剛剛讀完一部最好的英國書,你想他可以跟多少人談談這部書呢?

再假定一個人剛剛讀了希臘或拉丁原文的古典作品,就是文盲也知道頌揚它的;可是他找不到一個可以談談的人。”

這讓我們想到了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

意思是:若不學《詩經》,將沒有說話的憑藉,或者說話沒有內涵與水平。

但時至今日,情況可能變成“學詩者無以言”。

一個人學詩之後,反而不知如何說話,或者找不到可以交談的人了。

梭羅的感嘆使人心驚。

他說:“我們真是一些小人物,在我們智力的飛躍中,我們可憐得只能飛到報章新聞那樣高。”

今天大家習慣從電視、手機上獲得各種新聞、資訊,並視之為“精神食糧”,不是正好應了梭羅的感嘆嗎?

3 讀書要把握的原則

蒙田與梭羅都是善於讀書與寫作的人,所定的標準自然較高。

但是,假如一個人想要使自己的心智成長,若不取法乎上,又該效法誰呢?

因此,關於讀書,我們要把握這樣幾點原則:

首先,要經由閱讀與理解,直到領悟知識的樂趣;

其次,是在生活實踐中與知識互相印證,使自己擁有更大的自信與主動能力;

接著,則是“變好”的要求,亦即在品德方面向上看齊。

三者之外,還有純粹欣賞的餘地,作為生活調劑與休閒項目。

讀書,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心靈的必需品。

若不讀書,心靈遲早會有飢渴之感,只是這種飢渴感是沒有快餐可以化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