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帝王 為什麼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古代中國傳說是黃帝制訂了冠服禮制,從此之後,中國曆代上至統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歲要行冠禮,由長輩等給帶上冠,以示成年古代,為何帝王冠冕都會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門簾,為何要加上這東西呢?

其實,皇帝冠冕上的這一排排垂珠有個官方名稱,叫做“旒”,置於冠冕之上,稱為“冕旒”,這種帽子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中国古代的帝王 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皇帝的冕頂部前圓後方的板狀叫做“延”,通常是前圓後方,代表著天圓地方,一般為黑色,表示莊重和威嚴。延板前後垂掛旒,旒的數量也有講究,帝王為九,加上天地人,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玉珠的料必須是白玉,綖板前後各自有垂珠,表示帝王目不斜視,是非分明。而且旒冕左右耳邊也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走路時珠玉在後邊搖晃,提醒帝王勿信讒言,成語“充耳不聞”也是由此而來。

中国古代的帝王 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同時旒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提醒帝王儀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顧右盼,那麼旒就會盪來盪去,起到提醒作用,讓帝王保持威嚴,同時臣子們也無法隔著冕旒直視帝王。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中国古代的帝王 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中国古代的帝王 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由此可見,冕旒的顆數和旒數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併成為了禮法。

中国古代的帝王 为什么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天子的垂珠為12串,稱十二旒,依次往下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頭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數越多,清朝詩人黃遵憲曾在《西鄉星歌》裡寫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所以垂旒的玉珠對於皇帝來說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