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政變中的作用?

盤達說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我覺得第一個要理解戊戌政變是在甲午後的維新運動的基礎上出現的一個變奏曲。

需要說明的是甲午戰後的維新運動是一個持續性的救亡運動。

戊戌政變是甲午戰後維新變法的背景下開啟

維新變法從甲午戰敗的1895年就開始了,當年光緒帝甲午戰敗當年就已詔告天下,已經進行了很多變法。

  • 如大修鐵路,1898年津唐鐵路已建成,蘆漢鐵路、關東鐵路都在籌建中。

  • 1896年創辦新式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交通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都已經在辦。1895年光緒帝發佈獎勵工商業的上諭,張謇等企業家開始籌辦紗廠。

  • 1895年發佈編練新式陸軍,命袁世凱訓練新軍,

  • 1896年盛宣懷獲光緒帝批創辦通商銀行,


  • 1896年,康有為創辦強學會等新式媒體。

  • 在地方改革中,以湖南巡撫陳寶箴、江標在湖南的改革最為全面與迅猛,涉及工商業、教育、新聞、軍事、啟蒙等全方面的改革。當時都已經啟動。


在全國性的維新運動中,無疑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聲音最為猛烈,成為一時維新之網紅,但是也要注意到嚴復、黃遵憲、張謇等著名人物在維新運動中的巨大作用,這是一場全國性的改革運動。


康梁由於公車上書、強學會等行動在全國的思想界的影響之高,並通過帝師翁同龢等人的引薦,上達天聽。

開始了極大影響了光緒皇帝的思想,與光緒皇帝急於變革的心態相吻合。所以光緒帝下詔召見康有為。

背景:康梁當時的情勢較為孤立

康梁的為急於變革,以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等書將孔子打扮成改革家,並將千年來的自王莽新朝時孔學推倒說是偽經,遭到大多數儒家教育的官員與知識分子的批駁,使得康梁維新派在政治上落於孤立,如恭親王、劉坤一、張之洞、章太炎等開明人士明確反對,最明顯的就是連翁同龢也謂之為“野狐讒也”。

這是康梁變法中的孤立之勢形成。


現在簡述一下康梁二人在百日維新中的主要作用。

1、康梁在戊戌政變前期給皇帝提出三點建議:其中第三條就是開設制度局。

以期架空中央官僚系統。這與當時光緒帝對於傳統官僚的厭倦剛好合拍。變相的引發核心官僚層與皇帝的衝突,使國家大局不穩。

所以在恭親王奕訴在世時就遭到穩重的恭王的反對。後恭親王死後,皇帝后又改為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把握權力的中心,並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任顧問,很明顯是將中國權力中心外移。這不僅是奪權問題,更是主權問題。(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這為之後戊戌政變的權力之爭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2、康梁在百日維新中提出的改革建議中,並沒有涉及到君主立憲的核心思想,沒有多少先進性。

說明其進步性尚存在較大的問題,而在改革科舉中提出廢及八股文,這一條因為驟然變革,朝廷反對者較多。朝中大部分官員也認為科舉教育需要改革,但是改革方向並不清晰。

當時工部尚書李端棻的通過修改課程來改造傳統書院,成立新學堂的最切實可行的辦法。這對於1900的教育改革及1905年廢除科舉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其他的軍事、經濟、教育、工商業改革在前面已經說明,大多都已實行。

因此,康梁在戊戌政變其間並沒有多少改革的新意,核心措施反而使皇帝與太后、大臣之間的關係緊張,成為權力之爭,以至發生後來的太后訓政,戊戌政變。



戊戌六君子畫像


3、由於百日維新中光緒帝急風驟雨似的改革,使得改革呈現一團亂局現象。而恭王的去世使得太后與光緒帝之間失去了調和式的人物。改革的分歧越來越大。

看一下百日維新的政策,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1)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不到一百天時間,向各地發佈了100多道詔書,

這種急風驟雨似的詔書政令,令各地督撫無所適從。可見此時光緒帝的節奏之激烈,參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見是否合理。

2)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

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在沒有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負責任的。

3)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被阻,光緒帝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

而光緒帝之前與慈禧曾有約定,就是讓慈禧為他把好關,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經慈禧商議。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員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過問的。而反觀之前光緒親自罷翁同龢時,慈禧又並沒有阻攔。(此事參看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

4)皇帝提拔楊銳、譚嗣同等四軍機章京,企圖架空軍機處,造成朝廷分化影響。而後繼續聽信康有為建議實施開“懋勤殿“,更引起極大的恐慌。

康有為在美國芝加哥遊玩照片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能說慈禧屆入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

楊的說法這也是實情。

在出現這麼多問題的情況下,柄國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預此事。當這種事情連續在幾天內發生,慈禧必然要求垂簾,以把握國之大局。

按道理,此事到此為止就應結束了。


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

可是歷史弔詭的事就出現了。康有為又不甘心失敗,又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討論,結果卻是儘快準備武力解決問題。《馬勇:戊戌變法背後——康有為“衣帶詔”真相》


康有為偽造與光緒皇帝合影



康梁戊戌政變的後續效應

康有為後來的造假造謠行為。

造假奉聖命成立“大清保皇公司”,並偽造與光緒的關係,包括照片,騙取錢財,很多海外華人信以為真,為此,康有為籌集了很多錢,以至於晚年生活還非常奢靡。


譚嗣同的疑惑證明

其實譚嗣同他本人不贊成武力解決,只是為康有為所激而為,所以他留下的原詩是:“我自毆刀仰天笑,留待功罪後人論?”。但被梁啟超篡改成“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留待功罪後人論?”側面也說明譚嗣同他自已不知道做得對與否。

繼續破裂的原因則是康有為繼續在海外媒體煽風點火的結果就是,光緒百口莫辯,慈禧再也不信任光緒。

所以,在這裡可以總結,康梁在戊戌政變中起的大部分是負作用,耽誤了中國應有的改革進程,帝后之間的矛盾導致局勢進一步惡化,引起後來的庚子事件。


戊戌政變的另一個影響還是值得肯定的。

六君子赴難等事件,說明必竟是一場中國近代的思想開放運動,雖然其有各種侷限性,但仍然極大了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參與政治與改革的熱情,激勵後來者不斷朝此方向改革。

在1900年之後,朝廷的改革如廢科舉、壬卯學制、獎勵工商、君主立憲等也逐一落實。與百日維新有重大的關係。


總結而言:戊戌政變中的康梁更多的是參與了權力的爭奪,與宮廷政變。真正與改革相關的事情不多,反而是六君子之死,對於國人的影響較大。

其實從現在的角度來看,經濟改革為先導才是正途,沒有任何經濟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種很衝動的行為。


秋草獨尋


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維新運動中的作用,這還用問嗎?沒有這師徒倆上下鬧騰,維新運動能這麼轟轟烈烈的開展嗎?當然,維新運動的主角,光緒皇帝當之無愧,沒有他的頒佈改革措施,一切為零。而康梁的領頭羊作用也不可替代。

維新運動的發端即從康有為於1888年赴京應試,向光緒上書"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開始。雖未遞到光緒手中,卻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影響。繼而康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用於指導實踐,作用大了去了。再就是"公車上書",這是康梁在戊戌變法中的"傑作",是維新運動的標誌性事件,彪炳千秋,功不可沒。一千三百多位學子,慷慨激昂上書光緒,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大政見,達到富國救民之目的。康梁認為前三項為"權宜應敵之策",變法才是"立國自強之策"。上書內容廣為傳播,維新變法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康梁也因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不可替代的領袖地位。

這樣還不夠,還必須全國動員,上下聯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維新派,與李鴻章等頑固派(含洋務派),進行了殊死搏鬥。首先,佔領輿論陣地。1895年,康梁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成立強國會,1896年又在上海辦《時務報》。1897年嚴復在天津辦《國聞報》。1898年譚嗣同在湖南成立南學會,辦《湘學報》。至此,全國學會.學報.學館達三百多個,變法氛圍基本形成。其次,兩派展開了大論戰,就三大主題一一第一,要不要變法。第二,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第三,要不要廢除科舉和提倡西學。在論戰中,維新派逐漸佔據上風,終於受到光緒召見,可面呈意見了。再次。康有為再呈第六書《應招統籌全局折》,這是維新變法的政治綱領。幾經波折,幾經奮鬥,隨著光緒"明定國是"詔書的頒佈,百日維新正式開始。其過程,其章義,其失敗原因,我巳在頭條回答過,也不在本議題之內,不說了。

補充一點,康梁譚的維新建議並非完全正確,錯誤主張不少。其中為籌集變法經費,竟主張出賣國土,將新彊.西蕆.蒙古等出賣紿俄英日等帝國,實在是大大的餿主意,與李鴻章丟新彊的主張如出一轍,對得起左宗棠嗎?對得起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嗎?簡直忙改良忙昏了頭,連保家衛國,寸土不讓都不知道,大大的罪過!


老大73708


甲午中日戰爭,貌似龐大的清帝國在對這次的戰爭中失敗。

隨後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極大的觸動了,當時國內的有識之士。

他們痛定思痛,去反思後起之秀的日。他們看到,日本是經過明治維新,從和清政府幾乎相同的位置,躋身世界列強的行列,

效仿日本,變法維新,變成了這些人的理想。

這其中就有康有為梁啟超而且,康有為和梁啟超是維新變法,主要倡導人之一。

這次行為被歷史稱為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其實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是對滿清僵化和腐敗官僚體制的反思和改革。

戊戌變法的主要提倡人,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當時新舊交界的知識分子。

光緒皇帝戊戌變法的支持者。

光緒帝在對日本作戰失敗之後,痛定思痛,力圖效仿西方,通過維新變法,富國強兵。

這是一次近代中國史上,第一次放下天朝大國,務實的看待世界。

也是一次思想潮流帶動的政治革新,思想的解放。

康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希望通過變法維新這種形式,建立一種近現代國家政體,君主立憲制,開始提及民權。

這在當時,有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一面。

康有為和梁啟超是師生關係,在這次變法維新運動中,他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們主張變革觀念,建立社團,開辦報紙,提倡工業,廢除科舉,建立新軍等等,他們的變法,動搖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倫理基礎。

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得到光緒帝和民間各界的大力支持,原因是多方面的。

這裡面有外因,如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也有內因,如大清官官僚腐敗無能。

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

認為:“變之自上者順而易,變之自下者順爾難”。

那希望通過自上而下變革,獲得一個滿意的政體架構。

事實上他們是一種對封建皇權的改良。

但即使是這樣,維新變法運動也最終觸動了封建權貴的利益,於是慈禧代表的保守勢力,對變法施行了殘酷的鎮壓。

因這次維新變法,僅僅持續了103天,也被史稱為百日維新。

雖然維新變法被鎮壓了,但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思維,是一把火種,點燃了皇朝下的人民,對大請王朝的反思,對現代文明的追求。

經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思想啟蒙運動,大清王朝鐵桶一樣的桎梏,出現一絲縫隙,思想上的進步,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的誕生。

大清愛新覺羅家族,連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一起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穀子的地


戊戌政變是一場思想戰線上的政治啟蒙運動,是一部分中國人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必須進行改革,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進行科學,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不受外國的欺凌。康有為梁啟超在這場政變中起了組織,領導和推動作用,但由於對舊勢力估計不足,造成很大的犧牲,最終失敗。但她啟蒙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為以後中國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因為任何變革都要觸動舊勢力的利益,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血的代價。




漫話人生路


戊戌變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由一批愛國人士發起的改革運動,雖說變法在短短的103天就以失敗告終,但它給當時的人們進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禮。

讓許多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變法對於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變法讓清政府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並激起了很多人的改革熱情,人民由此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思想開始解放,不再對清政府抱有幻想,戊戌變法直接影響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也是十幾年后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等,變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當時的清政府大權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年輕有為的光緒皇帝,空有一腔熱情,苦於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改革主張,讓光緒帝看到了新的希望,光緒皇帝也想自己有一些作為,因此他對變革也是充滿了期待。

光緒皇帝找了一個機會,召見了康有為,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兩人交流的時間並不長,也許光緒皇帝根本就沒有聽清楚康有為的改革內容,因為康有為是廣東佛山南海人,普通話不標準,不過這些並不影響光緒帝的熱情,光緒帝在召見康有為後不久,啟用康有為進行改革。 要想改革,光緒皇帝萬萬是不能獨自做主的,他必須要向慈禧太后彙報,光緒皇帝把改革的舉措向慈禧彙報後,慈禧老佛爺竟然沒有反對,既然老佛爺不反對,那就開始吧! 1898年6月11日戊戌變法開始實施,在這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主要內容: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翻譯西方書籍。 3、創辦報刊,開放言路。 訓練新式軍隊。 5、廢除八股文取士的科舉考試。 當這些改革措施一步步推進時,慈禧老佛爺和一幫守舊派,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這不是在挖他們的牆角嘛!於是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慈禧老佛爺也頂不住壓力,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採取行動,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靠山被囚禁,康有為和梁啟超只好倉皇出逃到國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清政府殺害,變法歷經了103天匆匆落幕,史稱這次政變為‘’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只有103天,所以也稱‘’百日維新‘’。
康有為作為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者,戊戌變法的策劃和實施由他負責,是變法的核心領導。在變法沒有實施前,他就積極的宣傳維新思想,梁啟超受他的影響很大,全力支持和配合康有為的改革主張,1895年的‘’公車上書“就是他們為打開變法之門的敲門磚。康有為和梁啟超的變革主張也喚醒了沉睡的人民,維新思想猶如甘霖雨露,康有為和梁啟超因此也成為了新思想的引路人。


史道驛站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