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政变中的作用?

盘达说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我觉得第一个要理解戊戌政变是在甲午后的维新运动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变奏曲。

需要说明的是甲午战后的维新运动是一个持续性的救亡运动。

戊戌政变是甲午战后维新变法的背景下开启

维新变法从甲午战败的1895年就开始了,当年光绪帝甲午战败当年就已诏告天下,已经进行了很多变法。

  • 如大修铁路,1898年津唐铁路已建成,芦汉铁路、关东铁路都在筹建中。

  • 1896年创办新式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交通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都已经在办。1895年光绪帝发布奖励工商业的上谕,张謇等企业家开始筹办纱厂。

  • 1895年发布编练新式陆军,命袁世凯训练新军,

  • 1896年盛宣怀获光绪帝批创办通商银行,


  • 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会等新式媒体。

  • 在地方改革中,以湖南巡抚陈宝箴、江标在湖南的改革最为全面与迅猛,涉及工商业、教育、新闻、军事、启蒙等全方面的改革。当时都已经启动。


在全国性的维新运动中,无疑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声音最为猛烈,成为一时维新之网红,但是也要注意到严复、黄遵宪、张謇等著名人物在维新运动中的巨大作用,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改革运动。


康梁由于公车上书、强学会等行动在全国的思想界的影响之高,并通过帝师翁同龢等人的引荐,上达天听。

开始了极大影响了光绪皇帝的思想,与光绪皇帝急于变革的心态相吻合。所以光绪帝下诏召见康有为。

背景:康梁当时的情势较为孤立

康梁的为急于变革,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将孔子打扮成改革家,并将千年来的自王莽新朝时孔学推倒说是伪经,遭到大多数儒家教育的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批驳,使得康梁维新派在政治上落于孤立,如恭亲王、刘坤一、张之洞、章太炎等开明人士明确反对,最明显的就是连翁同龢也谓之为“野狐谗也”。

这是康梁变法中的孤立之势形成。


现在简述一下康梁二人在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作用。

1、康梁在戊戌政变前期给皇帝提出三点建议:其中第三条就是开设制度局。

以期架空中央官僚系统。这与当时光绪帝对于传统官僚的厌倦刚好合拍。变相的引发核心官僚层与皇帝的冲突,使国家大局不稳。

所以在恭亲王奕诉在世时就遭到稳重的恭王的反对。后恭亲王死后,皇帝后又改为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把握权力的中心,并且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任顾问,很明显是将中国权力中心外移。这不仅是夺权问题,更是主权问题。(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

这为之后戊戌政变的权力之争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康梁在百日维新中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并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的核心思想,没有多少先进性。

说明其进步性尚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在改革科举中提出废及八股文,这一条因为骤然变革,朝廷反对者较多。朝中大部分官员也认为科举教育需要改革,但是改革方向并不清晰。

当时工部尚书李端棻的通过修改课程来改造传统书院,成立新学堂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这对于1900的教育改革及1905年废除科举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其他的军事、经济、教育、工商业改革在前面已经说明,大多都已实行。

因此,康梁在戊戌政变其间并没有多少改革的新意,核心措施反而使皇帝与太后、大臣之间的关系紧张,成为权力之争,以至发生后来的太后训政,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画像


3、由于百日维新中光绪帝急风骤雨似的改革,使得改革呈现一团乱局现象。而恭王的去世使得太后与光绪帝之间失去了调和式的人物。改革的分歧越来越大。

看一下百日维新的政策,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1)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不到一百天时间,向各地发布了100多道诏书,

这种急风骤雨似的诏书政令,令各地督抚无所适从。可见此时光绪帝的节奏之激烈,参考今天的改革可以想见是否合理。

2)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

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在没有妥善安排的情况下如此激烈的改革是不负责任的。

3)礼部主事王照上书被阻,光绪帝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

而光绪帝之前与慈禧曾有约定,就是让慈禧为他把好关,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经慈禧商议。而如此草率行事,致中央各官员人心惶惶。慈禧是需要过问的。而反观之前光绪亲自罢翁同龢时,慈禧又并没有阻拦。(此事参看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4)皇帝提拔杨锐、谭嗣同等四军机章京,企图架空军机处,造成朝廷分化影响。而后继续听信康有为建议实施开“懋勤殿“,更引起极大的恐慌。

康有为在美国芝加哥游玩照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说慈禧届入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杨崇伊密奏慈禧太后:“用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杨崇伊.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杨的说法这也是实情。

在出现这么多问题的情况下,柄国三十多年的慈禧不可能不干预此事。当这种事情连续在几天内发生,慈禧必然要求垂帘,以把握国之大局。

按道理,此事到此为止就应结束了。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可是历史吊诡的事就出现了。康有为又不甘心失败,又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讨论,结果却是尽快准备武力解决问题。《马勇:戊戌变法背后——康有为“衣带诏”真相》


康有为伪造与光绪皇帝合影



康梁戊戌政变的后续效应

康有为后来的造假造谣行为。

造假奉圣命成立“大清保皇公司”,并伪造与光绪的关系,包括照片,骗取钱财,很多海外华人信以为真,为此,康有为筹集了很多钱,以至于晚年生活还非常奢靡。


谭嗣同的疑惑证明

其实谭嗣同他本人不赞成武力解决,只是为康有为所激而为,所以他留下的原诗是:“我自殴刀仰天笑,留待功罪后人论?”。但被梁启超篡改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留待功罪后人论?”侧面也说明谭嗣同他自已不知道做得对与否。

继续破裂的原因则是康有为继续在海外媒体煽风点火的结果就是,光绪百口莫辩,慈禧再也不信任光绪。

所以,在这里可以总结,康梁在戊戌政变中起的大部分是负作用,耽误了中国应有的改革进程,帝后之间的矛盾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引起后来的庚子事件。


戊戌政变的另一个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

六君子赴难等事件,说明必竟是一场中国近代的思想开放运动,虽然其有各种局限性,但仍然极大了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与改革的热情,激励后来者不断朝此方向改革。

在1900年之后,朝廷的改革如废科举、壬卯学制、奖励工商、君主立宪等也逐一落实。与百日维新有重大的关系。


总结而言:戊戌政变中的康梁更多的是参与了权力的争夺,与宫廷政变。真正与改革相关的事情不多,反而是六君子之死,对于国人的影响较大。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经济改革为先导才是正途,没有任何经济改革成果,追求政治改革是一种很冲动的行为。


秋草独寻


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这还用问吗?沒有这师徒俩上下闹腾,维新运动能这么轰轰烈烈的开展吗?当然,维新运动的主角,光绪皇帝当之无愧,沒有他的颁布改革措施,一切为零。而康梁的领头羊作用也不可替代。

维新运动的发端即从康有为于1888年赴京应试,向光绪上书"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开始。虽未递到光绪手中,却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继而康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用于指导实践,作用大了去了。再就是"公车上书",这是康梁在戊戌变法中的"杰作",是维新运动的标志性事件,彪炳千秋,功不可沒。一千三百多位学子,慷慨激昂上书光绪,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大政见,达到富国救民之目的。康梁认为前三项为"权宜应敌之策",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上书内容广为传播,维新变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康梁也因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不可替代的领袖地位。

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全国动员,上下联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派,与李鸿章等顽固派(含洋务派),进行了殊死搏斗。首先,占领舆论阵地。1895年,康梁在北京創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国会,1896年又在上海办《时务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办《国闻报》。1898年谭嗣同在湖南成立南学会,办《湘学报》。至此,全国学会.学报.学館达三百多个,变法氛围基本形成。其次,两派展开了大论战,就三大主题一一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除科举和提倡西学。在论战中,维新派逐渐占据上风,终于受到光绪召见,可面呈意见了。再次。康有为再呈第六书《应招统筹全局折》,这是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几经波折,几经奋斗,随着光绪"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百日维新正式开始。其过程,其章义,其失败原因,我巳在头条回答过,也不在本议题之内,不说了。

补充一点,康梁谭的维新建议并非完全正确,错误主张不少。其中为筹集变法经费,竟主张出卖国土,将新彊.西蒇.蒙古等出卖绐俄英日等帝国,实在是大大的馊主意,与李鸿章丢新彊的主张如出一辙,对得起左宗棠吗?对得起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吗?简直忙改良忙昏了头,连保家卫国,寸土不让都不知道,大大的罪过!


老大73708


甲午中日战争,貌似庞大的清帝国在对这次的战争中失败。

随后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极大的触动了,当时国内的有识之士。

他们痛定思痛,去反思后起之秀的日。他们看到,日本是经过明治维新,从和清政府几乎相同的位置,跻身世界列强的行列,

效仿日本,变法维新,变成了这些人的理想。

这其中就有康有为梁启超而且,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维新变法,主要倡导人之一。

这次行为被历史称为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其实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对满清僵化和腐败官僚体制的反思和改革。

戊戌变法的主要提倡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当时新旧交界的知识分子。

光绪皇帝戊戌变法的支持者。

光绪帝在对日本作战失败之后,痛定思痛,力图效仿西方,通过维新变法,富国强兵。

这是一次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放下天朝大国,务实的看待世界。

也是一次思想潮流带动的政治革新,思想的解放。

康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希望通过变法维新这种形式,建立一种近现代国家政体,君主立宪制,开始提及民权。

这在当时,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师生关系,在这次变法维新运动中,他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主张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开办报纸,提倡工业,废除科举,建立新军等等,他们的变法,动摇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伦理基础。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得到光绪帝和民间各界的大力支持,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面有外因,如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也有内因,如大清官官僚腐败无能。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

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尔难”。

那希望通过自上而下变革,获得一个满意的政体架构。

事实上他们是一种对封建皇权的改良。

但即使是这样,维新变法运动也最终触动了封建权贵的利益,于是慈禧代表的保守势力,对变法施行了残酷的镇压。

因这次维新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也被史称为百日维新。

虽然维新变法被镇压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维,是一把火种,点燃了皇朝下的人民,对大请王朝的反思,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启蒙运动,大清王朝铁桶一样的桎梏,出现一丝缝隙,思想上的进步,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诞生。

大清爱新觉罗家族,连同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一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谷子的地


戊戌政变是一场思想战线上的政治启蒙运动,是一部分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进行科学,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不受外国的欺凌。康有为梁启超在这场政变中起了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对旧势力估计不足,造成很大的牺牲,最终失败。但她启蒙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以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因为任何变革都要触动旧势力的利益,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血的代价。




漫话人生路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由一批爱国人士发起的改革运动,虽说变法在短短的103天就以失败告终,但它给当时的人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变法对于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变法让清政府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激起了很多人的改革热情,人民由此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思想开始解放,不再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戊戌变法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也是十几年后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等,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当时的清政府大权全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年轻有为的光绪皇帝,空有一腔热情,苦于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革主张,让光绪帝看到了新的希望,光绪皇帝也想自己有一些作为,因此他对变革也是充满了期待。

光绪皇帝找了一个机会,召见了康有为,光绪帝召见康有为,两人交流的时间并不长,也许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康有为的改革内容,因为康有为是广东佛山南海人,普通话不标准,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光绪帝的热情,光绪帝在召见康有为后不久,启用康有为进行改革。 要想改革,光绪皇帝万万是不能独自做主的,他必须要向慈禧太后汇报,光绪皇帝把改革的举措向慈禧汇报后,慈禧老佛爷竟然没有反对,既然老佛爷不反对,那就开始吧! 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实施,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翻译西方书籍。 3、创办报刊,开放言路。 训练新式军队。 5、废除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 当这些改革措施一步步推进时,慈禧老佛爷和一帮守旧派,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害,这不是在挖他们的墙角嘛!于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慈禧老佛爷也顶不住压力,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采取行动,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靠山被囚禁,康有为和梁启超只好仓皇出逃到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清政府杀害,变法历经了103天匆匆落幕,史称这次政变为‘’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只有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戊戌变法的策划和实施由他负责,是变法的核心领导。在变法没有实施前,他就积极的宣传维新思想,梁启超受他的影响很大,全力支持和配合康有为的改革主张,1895年的‘’公车上书“就是他们为打开变法之门的敲门砖。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变革主张也唤醒了沉睡的人民,维新思想犹如甘霖雨露,康有为和梁启超因此也成为了新思想的引路人。


史道驿站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