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滅亡有何不同?

歷史的荒野


表面上看,明朝的滅亡是164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佔領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標誌在大一統王朝的明朝滅亡(當然一些史學家以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為明朝滅亡的最終時間),清朝滅亡的標誌是1912年2月12日光緒帝的遺孀隆裕太后下詔退位,大一統的清朝滅亡,代之以中華民國。

明朝的滅亡,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清朝滅亡,是革命軍起義造成革命在全國呈現燎原之勢,被掌握實際大事權有野心的袁世凱授意逼宮退位的。明朝與清朝的滅亡,明面上最根本的不同就是清室和平退位,未造成皇室大規模的流血,皇室除了退位前宗社黨的垂死掙扎,死了幾個以良弼為代表的宗室,包括皇帝溥儀,隆裕太后都得到了民國政府的優待,隆裕太后1913年死去民國政府還以等同國葬的規格為她下葬禮,小皇帝溥儀保持皇帝尊號繼續在紫禁城做他的“皇帝”,直到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紫禁城。明朝滅亡皇室不是被起義軍殺的殺,就是逃的逃,就是後來清軍入關,天下太平,崇禎皇帝第五個兒子流落民間60多年,76歲還被康熙以“雖未有謀反之事,未嘗未有謀反之心”殺了。總之明朝宗室下場都很慘。

第二個不同就是明朝滅亡國家四分五裂,清朝形式上還是統一的。明朝一滅亡,南明宗室為爭奪皇位互相攻伐,自己人打自己人,全然不顧最大的敵人是滿清,最後南明內部也是逐步被滿清各個擊破。清朝滅亡,以袁世凱繼任中國民國大總統,國家形式上完成了統一,沒有造成分裂,客觀上減少了人民群眾的損失,避免國家大規模的內戰。

明朝滅亡有他的時代階級侷限性,落後的制度,還有龐大的宗室費用開支,造成了農民不得不反。清朝末年,因為洋務運動的興起,加上西學東漸,國人的思想比較開放。從根本上看,明朝的滅亡是農民為了生存而起義,清朝的滅亡,是為了讓腐朽的封建制度讓資本主義發展讓路。這一點,也是明朝滅亡與清朝滅亡的不同。



大漠一隻羊


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中國歷史上緊鄰的,也是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差異。它們都是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但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漢族政權,而清朝是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族政權。明朝主要是亡於內部矛盾,而清朝的滅亡是內部的階級矛盾和外部的列強侵略綜合作用的結果。



明朝,令人惋惜的時代

明朝,由祖上世代都是農民的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共歷16帝,享國276年。如果要用一句話最貼切地概括明朝,那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意思是說明朝的皇帝不顧個人安危,常年駐守在與北方草原民族對抗的最前線。以這種姿態告訴舉國臣民,大明朝要與蒙古軍隊對抗到底,決不妥協。天子駐守的這個地方就是明朝的都城北京,也稱燕雲十六州。“君王死社稷”,這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也就是崇禎帝朱由檢。的確,他也是這麼做的,北京城破之後,朱由檢沒有躲躲藏藏,而是自縊於煤山,自殺前還是留下血書,上面寫著“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位亡國之君在亡國之時,想到的還是江山社稷和百姓,深刻的詮釋了“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的含義。除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明朝還有許多的偉大成就和偉大人物,如鄭和七下西洋和思想家王陽明等。

那麼,明朝是因為哪些原因滅亡的呢?首要的是土地兼併和貧富差距的極度擴大化,以致廣大人民無法繼續生存,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最終的結果是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席捲全國,並於1644年攻破北京城。


除此之外,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包括:極端化的皇族優待政策、遼東戰場的拖累、萬曆怠政造成的黨爭和朝政混亂。優待皇族政策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大致內容是:每一個新出生的皇室成員在十歲以後,都能不工作且可以領到一份比最高級官員還高出幾十倍的俸祿,直到死去。明朝末年,皇族數量達到100萬之多,帝國一年的稅收甚至都不足以供養他們。另外,遼東戰場上與滿清的戰爭也是曠日持久,耗費巨大。這造成明朝崇禎年間財政極端困難。而在位時間長達48年的萬曆皇帝朱翊鈞,20餘年不上朝也不理朝政,致使大部分衙門官員空缺卻得不到補充,也使得朝廷出現東林黨和浙東黨等小團體你爭我奪,明朝內部四分五裂,內耗嚴重。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我在另一篇悟空回答“明朝亡國的原因是什麼”中有更加詳細的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主頁找到相應的標題閱讀文章。



清朝:亡於內部階級矛盾、列強入侵和外來新思潮

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有其特殊性,不應與其他的封建王朝混為一談。與以往任何一個傳統王朝的覆亡都不一樣,清朝之亡是由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外來的新思潮,以及外在的國際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新思潮的湧入、鉅額的戰爭賠款、太平天國運動的破壞,致使大清政府的財政舉步維艱,加之極其嚴重的貧富分化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清朝的滅亡,用“千年未有之變局”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下面,我將分條目地分析清朝滅亡的幾個原因。



清朝滅亡最主要原因還是貧富分化帶來的階級矛盾激化

清朝末年主要的矛盾仍然是農民階級和地主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就是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席捲大半個中國,但因為遇上了曾國藩和強悍的湘軍而沒有取得最終勝利,清朝得以在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後續命半個世紀。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徹底埋葬清王朝,卻嚴重動搖了其統治根基。壓死清王朝這頭大象,還需要最後一根稻草。那麼這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

🔺 太平天國運動示意圖


清朝滅亡的第二個原因是列強的入侵帶來的鉅額賠款

從1840年開始,世界列強幾乎是排著隊地侵略中國。1840大清朝與英國發生了鴉片戰爭,1856年又被英法聯軍侵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些戰爭無一不是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與戰敗伴隨而來的就是鉅額的戰爭賠款,而賠款最終是要廣大的普通百姓來買單的,這進一步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階級矛盾,客觀上也促使了天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清朝滅亡的第三個原因是新思潮的湧入

秦漢以來的中國文化,都是以華夏為主體,以自身為驕傲。中華大地上數千年來,雖然也出現過諸子百家,如老莊哲學和儒家治國思想,但它們都是生於中國本土且深深植根於中華大地的,是古代統治者治理國家主體思想。南北朝時期雖然從印度傳入了佛教,但只是作為古代統治者安撫百姓的一個輔助手段,並沒有成為主流治國策略。

但是到了晚清,情況變得非常不一樣。歐美列強從海上的不斷入侵使中國國門洞開,中國人對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人及其文化一無所知。重臣李鴻章形容當時面臨的局面是“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確,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一批批的外國人特別是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播西方文化,同時也有很多中國人遠赴海外留學。在那一時期的海外留學生中,有孫中山,黃興、周恩來、蔣介石、鄧小平等,正是這一批人帶來了世界先進的思想,並推翻了滿清統治,在中國大地上帶來了新的思潮和新的活力。他們使中國人的眼界不再只是侷限在傳統的華夏,而是放眼看世界,通過與世界先進生產力和制度的對比,發現清帝國在制度和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全面落後,在民族的危亡時刻探尋救國的方法。

壓死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辛亥革命,而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就是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孫中山和黃興等人。應該說孫中山等發起的辛亥革命已經超越了農民起義的侷限,他們有著先進的思想,力圖建立先進的制度,而不再只是為了改朝換代。



總結:明朝和清朝滅亡的異同點

強大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兩個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也恰好都是來自於內部,即土地兼併造成的極端貧富分化引起的階級矛盾不可調和,導致農民起義席捲全國。農民起義對明清兩朝的統治基礎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只是明朝因為首都直接被農民軍攻破而徹底滅亡,而清朝則在太平天國運動後又苟延殘喘了50年。

然而兩個朝代的覆亡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明朝的特點是優待藩王的政策、萬曆皇帝怠政以及黨爭,嚴重地削弱了明朝政府的財政實力和行政效率。而清朝的特點則是列強入侵加深了人民的負擔,以及國門突然洞開帶來的新思潮湧入而引起的人心思變。


哈達博士


我個人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看到兩者的不同之處。


01

明朝滅亡存在氣候因素,清朝滅亡不存在這點

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歷史文獻上有明確的記載,秦嶺—淮河一線是1月份0℃等溫線的最南界,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會結冰的,秦嶺—淮河一線也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位於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洞庭湖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結冰的。但是,在明末小冰期,長江曾經出現過結冰長達一個月的現象,而洞庭湖結冰最厚的地方達一尺,浙江一帶的河流冰層之厚,如履平地。

氣溫下降,會出現連鎖反應,旱災、蝗災、瘟疫頻繁,而這些自然災害在明末清初之時似乎達到了高峰。當時的明朝政府是沒辦法進行有效的賑災,導致的流民的出現,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會出現“亂民”,人們為了填飽肚子,會鋌而走險,由此引發農民起義。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起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最終拉開了明朝滅亡的序幕。



02

清朝亡於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明朝只是封建王朝的更替罷了

清朝末年,中國2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走到了盡頭,西方強盜們打開中國國門的同時,也引發了中國民智的開啟。

無數的先賢們開啟了看世界的眼光,極力去尋找挽救中國民族的探索。始於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歷經洋務運動、派遣留學人員、戊戌變法等,終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最終把不能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清王朝送入歷史。



03

明朝的滅亡是漢民族災難的開始,而清朝的滅亡則是中華民族走上覆興之路的起點

明朝不管其多麼地腐朽不堪,至少還是由漢民民族所主導,也體現了漢民族幾千來一直追求的風骨--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而取代明朝的滿清王朝,為了一族一姓的利益,把“崽賣爺田不心疼”的古話體現的淋漓盡致。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族走上了思想解放之路,歷經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與抗爭,直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喊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新中國大地上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國防上從小米加步槍到天上、地下、水裡都是一流的武器來捍衛國土與人民。



結語

滾滾歷史,後浪推前浪,朝代的更迭總是不可避免的。以後人的眼光去看歷史,我更希望的是處在那個歷史節點上的每個活生生的人能活的像一個“人”,而不再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我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最後兩個王朝是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現在經常被人們拿來討論,畢竟一個是漢人王朝,一個是滿人王朝,兩者可以比較的點太多了。如今這兩個王朝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那麼這兩個王朝的滅亡都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兩者滅亡的原因不同,明末雖然邊境有後金威脅,但以後金的實力想擊敗明朝還是挺難的。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順軍,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清朝打敗的是李自成的順朝,並不是明朝。所以明朝是亡於內憂。

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遇到了世界大變革,西方人的思想、制度、科技等等都超過了東方,世界的重心也從東方轉移到了西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朝的統治者依舊故步自封。拼武力清朝不如西方列強,拼思想清朝也不如西方列強,最重要的是清朝的制度不如西方列強。這才導致中國在清末落後於西方几百年,而中國又是這麼大一塊肥肉,各國列強都來中國奪取權益,賺取錢財。最終清朝的腐敗被國人看的一清二楚,人們都不再擁護這樣的政府,革命黨只是點了一把火清朝就滅亡了。所以清朝應該算是亡於外患。

再來說說兩者滅亡後的結局。明朝滅亡後可謂是悽慘無比,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在煤山自己上吊而亡,而他自殺前殺了自己的妃子和公主,只把兒子送出了城。清朝入住中原後碰到朱明後人就殺,明朝皇室被殺了十萬多人,朱元璋的子孫被殺了一大半。而整個中國的人口也因為戰亂急劇下降,本來一億多的人口到了順治年間只剩七千萬了,無數人因為戰火顛沛流離,家破人亡,而清朝頒佈剃髮令後又殺了很多漢人。可見明朝滅亡後的場景是多麼的悽慘。

而清朝滅亡相當於不流血的政變,這得得益於袁世凱在革命黨和清廷皇室之間遊說,讓末代皇帝溥儀和平退位,政權平穩交接給中華民國。清朝滅亡後沒有成千上百萬人死,也沒有發生很大的戰爭,這對當時的中國也是一個好的結果了。

雖然政權是和平交接的,但是中華民國時期也是一個亂世,但好歹人人有了民主的思想,想再復辟帝制是不可能了,中華民國也是我國頗為重要的一個過渡期。


風塵講歷史


凌煙閣論史來回答。

拋開細節,只說宏觀的話,明朝是滅亡於“內部動亂+草原文明”,而清朝則是滅亡於“內部動亂+海洋文明”。

下面展開來說一下。

明朝滅亡於“內部動亂+草原文明”。

明朝經過200多年發展,內政衰敗,權貴和地主大肆兼併土地,導致農民起義。

明朝富養皇族的政策,導致皇族人口膨脹過度,人多,花費就大。這些養尊處優的人錢不夠花,就開始巧取豪奪民間土地,皇帝也帶頭這麼幹,皇莊田、藩王莊田、勳戚莊田、中官莊田,等等。我在其他文章中有統計數據,僅僅皇帝和藩王所佔的土地,就達到了全國土地的近10%。而藩王之下的郡王、將軍之類的世系爵位,更是小一級的豪強,同樣與民爭地。

平常日子老百姓能忍就忍了,但是遇到了天災,老百姓沒法活了,就開始起義。最終起義軍把大明內部攪得天翻地覆,把首都北京都攻佔了,還把末帝崇禎給逼得自殺。

農民起義的同時,北方草原的滿族人遊牧政權崛起了。

他們作為剛剛崛起的力量,以高效率、高效果的軍事政治體制,迅速擊潰了大明的殘餘力量。

實際上,在13-17世紀,整個歐亞大陸都是農耕文明敗於遊牧力量。

大明在內部動亂的同時,又遭遇了草原崛起的滿族遊牧力量,因此,大明亡於“內部動亂+草原文明”。

清朝則滅亡於“內部動亂+海洋文明”。

清末則與明末所面臨的局面大不相同。

明末的變革力量,全部來自於中華文明圈內,農民起義是大明內部,滿清則是與大明並存的中華文明圈內的另一個政權。最終是中華文明圈內的力量促成了改朝換代。

而清末的情況,則是在海洋文明的促進下,加速了內亂的發生,加速了皇權的瓦解,最終促使中國走向了現代。

完全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其發生原因,一是中國內部的人多地少矛盾尖銳,二是外來的海洋文明加速了這個矛盾的爆發。比如太平天國起義,就是廣西和廣東北部的搬運工,因為中國對外貿易從一口通商改成了五口通商而失業,這些原因,加速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

而太平天國起義的連鎖反應就是:促使中國地方力量崛起,皇權被削弱。清廷無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就下放財權、人事權、軍事權給地方,等到起義被鎮壓,但這些權力清廷卻無法收回了。

因此我們看到:海洋文明的到來,加速了中國內亂爆發,也促成了地方力量崛起,瓦解皇權;同時海洋文明也帶來了近現代的觀念、體制、制度、科技,進一步促使中國像近現代發展。

最終,大清亡於“內亂+海洋文明”的共同力量。這是與大明滅亡的重大不同之處。

結語:看待明清的歷史,要跳出中國範圍,具備全球視野

其實明中後期已經受到了初次全球化的影響,比如流入大明的白銀。有了這些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才有張居正改革的基礎。但是明末時海洋文明的力量還不夠強,因此對中國的影響也就沒那麼大。

到了清末,西方文明近200年的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使西方力量和文明對中國有了碾壓性的優勢,因此,西方力量所代表的海洋文明作為一個外部因素,促使中國內部加速變化,並且使變化的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從暴力革命演變為基本以和平方式改朝換代)。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答案卻十分簡單。

王朝更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每個王朝晚期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卻都是王朝施政失敗的必然結果。

如果不是滿清入關,明朝滅亡與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的衰敗沒有什麼兩樣。兩百餘年王朝統治,土地被官員和大地主所兼併,百姓失去生產資料,遇上災年,為了活命起來造反。而朝廷腐敗,加之財政吃緊,無法有效用兵,最終被新政權推翻。

但滿人入關部分改變了明朝滅亡的屬性,由內亂變為內外交困,落後的遊牧民族取代了先進的農耕民族政權,即便如此,明朝滅亡也沒有挑出王朝變遷的老套路,還是同類政權的替代過程。

清朝滅亡卻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沒有西洋人的影響,清朝可能會存在更長時間。

清朝的滅亡,不再是同類政權的更替,而是先進文明取代落後文明的過程。

滿人的貴族們並沒有犯明朝官員的錯誤,但他們卻處在一個錯誤的時代。

同治十一年,李鴻章在複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言: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 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

孫中山先生當年說過: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得到喘息之機,洋務運動帶來的“同光中興”一度讓人看到追趕西方的希望,但甲午戰爭徹底打破了國人的幻想,讓更多的人明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統治階級的遮羞布,不打破舊有家天下的傳統,國家永遠不會富強。

清朝滅亡,就變的理所當然。

當一個政權被所有人拋棄的時候,縱然有再多的軍隊,也都無濟於事。

時代要淘汰你,連招呼都不打。



日慕鄉關


從大的歷史背景上來說,不管是明朝的被取代還是清朝的滅亡,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一個王朝的政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他就會像是一個企業一樣最終被淘汰而宣告終結。如果要說明朝和清朝這兩個封建王朝的覆滅有何區別,只能是從導致這兩個王朝最後滅亡的諸多因素上來說。

先說明朝吧!大家都知道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是很腐敗的,還有不少宦官當道的事件。同時在明朝後期土地矛盾愈演愈烈,也就是封建地主階層和農民之間爆發了無法調節的矛盾,最終釀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政權在動盪中被取代。這是從內外因上分析,明朝後來會輕易被滿清少數民族所取代很大程度上來自內耗,即內部階級鬥爭,這是主要因素。


清朝就不一樣了,清朝的滅亡可以說是內外交困,而且晚晴政府會迅速瓦解更大原因來自於外部力量的影響。清末隨著西方列強的迅速崛起,不管是政治體制還是經濟、科技發展,我國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了。外部先進文明衝擊著我國封建的傳統體制,落後就要捱打,政權跟不上時代就要被淘汰,最後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明朝的滅亡主要是被內部的階級鬥爭所瓦解,而清朝則是被時代的發展和先進文明所淘汰。


單口歷史


朝代的更替在司馬遷看來是天道輪迴,這裡面確實夾雜了濃厚的唯心主義。若是一個朝代要滅亡,可能更多的是歷史所趨,並非上天要其滅亡,只要統治者能夠順應民意,順勢而為,完全沒必要庸人自擾地擔心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明朝的滅亡帶有更多的偶然性,而清朝的滅亡是必然性更勝一籌,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明朝是在蒙古族昏暗統治下建立起來的,朱元璋作為農民起義的領導者,打敗其它農民割據勢力,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朝是一個富有爭議的王朝,歷來為人們所爭議,一是在於明朝中後期皇帝都不務正業,各有愛好,將朝政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最後一任君主是崇禎皇帝,崇禎在位期間,勤於政務,絲毫沒有胡作非為的行跡。崇禎可以說是明朝後期最為勤奮的皇帝。但是明朝為何滅亡,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明朝末期,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成功建立了大順政權,緊接著攻破北京,擄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大怒,引清軍南下,這相當於引狼入室。繼而清朝建立,剛開始的清朝勵精圖治,並且開創了康乾盛世這樣的繁盛時代。

畢竟能夠摧毀掉漢人政權,還是需要很大的力量,八旗子弟的軍事實力和管理組織確實要高出漢人一等,但是清朝所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文字獄不符合時代潮流,八旗子弟也沉迷於聲色,不思進取,取而代之的是漢人組建的綠營。清朝逐漸與世界脫離,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歷史發展的需要。

清朝的滅亡更大程度上是內憂外患的結果。閉關鎖國導致了他跟西方科技相差甚遠,難以匹敵,隨著西方的不斷進攻,清朝已經無力迴天。只能接受西方列強對其的瓜分跟侵略。在國內,各種起義此起彼伏,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感受到了清朝的腐朽和世界的進步,於是發動一系列改革,乞求讓中國能與日俱增。

腐朽的清政府最後滅亡於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最後建立起來。總的來說,明朝滅亡歷史偶然,而清朝的滅亡是歷史必然。


育兒有方視頻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叫做家天下。所以在法統合適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滅亡不滅亡,其實和統治者的關係並不大。在普通百姓眼裡,只是換了一個統治者,天下還一樣,沒有變。

這個法理叫做禪讓。

比如漢朝,漢朝到曹魏,到晉,到宋齊梁陳,對於百姓,這是一個國家,只是百姓統治者變了而已。禪讓是合法的,百姓承認。

同樣的,北魏,北周齊,隋唐,這是一個國家。

明朝滅亡了,明朝是被李自成滅亡了。

清朝是禪讓給中華民國,他和今天中國是一脈相承的。

明清滅亡的過程不一樣。


夢香寒冰


沒有不同,而是極其相同。

明立朝於公元1368年,滅亡於1644年,傳16帝,享國276年。

清立朝於公元1638年,亡於1912年,傳10帝,享國也是276年。

明滅亡的主要原因有:″天災滅國"論和″閹覺亂政"論。

請滅亡是因為:"民主覺醒"論和″革命起義"論。

其實究其原因,主要是財政困難。明末,崇視登基,也曾:″力精圖治"。無耐囊中羞澀,就連李自成造反,想派兵剿殺。可因為拿不出軍餉,軍隊就不肯出兵,何等的無耐。

清末亦是如此,雖然也搞:"洋務運動",但也無力迴天。再加上:"割地"的喪權辱國的條約及鉅額的賠款,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再有官員的貪汙腐敗,以致走向滅亡。

從以上諸多相式之處看,明、清兩朝的滅亡,都因為:貪腐、墮落,導致″國庫空虛",直致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