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後,被外企扇過的那些耳光

職場菲凡說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Sean Ye丨瞎說職場(HRInsight)

一位主管銷售的職業經理人Q,是我的老大哥。

他年過50,是90年代的留學生,先後將2家初創企業賣給了BAT,在競業限制期間,他加盟了一家外企。

即便如此,他依然很敬業,沒有絲毫架子,一直盡力把自己的經驗和豐富的人脈,傳遞給自己的團隊成員,整個銷售團隊都很服氣他。中國區總經理對他也是非常支持和信任。

不巧的是,作為外企的銷售總監,他還有一條虛線彙報線,彙報給亞太區銷售總監——素以強勢(不講道理)著稱的某印度高管。

說來可笑,論資歷和經驗,Q經手賣掉的創業公司,各個價值數億。而阿三哥最出色的履歷,也就是某外企在斯里蘭卡的銷售總監。

斯里蘭卡市場,意味著什麼呢?

他負責的業務總量加在一起,還沒我們上海市場大。

就這樣的資歷,也不知道是不是寶萊塢給他的勇氣,讓他頻頻以亞洲區銷售總監的身份,理直氣壯滴給Q施壓找茬。

有一回,Q老父親生病,週末在醫院陪伴,沒有及時提供銷售數據給阿三。

三一口氣打了十多個電話追問,Q解釋家父生病,自己在休假。

阿三狼性滴表示:"I don't care. It doesn't matter.(我不管,這不重要)"

Q放下電話就辭職了。他是很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在中國美國加拿大加在一起十多套房產,休假都是去三亞坐自家的遊艇,哪裡受得了這種氣?

這可能是很多外企經理人都會遇到的困局:

無論你多有能力,你的話語權比不上一個平庸的白人,甚至印度人。

再舉一個例子:

你是某外企員工,貴司在中國的業務一路順風,蓬勃發展。每年能從中國市場賺近10億美金,包攬了全球業務的近20%的總業務量。前途不可限量。

十一假期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之間……就被麻匪給劫了——中國業務面臨全面崩潰。

這並不是個玩笑,這家公司叫做NBA中國

肖華支持莫雷「言論自由」後,NBA中國的員工們可能是全體中國人中最為憤怒的群體,因為這不僅關於民族底線,更關乎飯碗。

明明可以做點什麼,但卻什麼也做不了。還不得不頂著全網的謾罵,翻譯官方的“狡辯”解釋,這種無力感很傷人。

但網民可能不知道的是,從僱主角度來說,NBA中國絕對是一家好公司。

我曾拜訪過他們的辦公室。

一進公司就是超大屏電視直播NBA比賽,員工可以上班看球。不遠處有一個籃球架,是員工室內娛樂的地方。

HR開會和我們討論,如何為員工提供有價值的福利:從保險,到健康管理,最後聊到請林書豪到辦公室和員工互動。

對職場人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優質美資企業。放在過往,我會毫不猶豫的推薦給職場小夥伴們。

但一夜之間,美國的豬隊友就能葬送掉你努力多年取得的成績。

我在《外企衰落11週年祭》裡的觀點是站在人性化外企這一側的。但是即便是人性化的外企,中國職場人,尤其是經理人,也時不時被扇耳光。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01 第一記耳光:話語權

NBA在中國的各項收入,七七

八八加起來怎麼也得近10億美金了。在NBA總額50億的全盤收入中,佔據近20%的收入。

那麼,NBA總部的高管裡有幾個中國人呢?

稍微查了一下,在NBA官網列出的36位高管名單中,只有一位華裔,NBA中國的CEO張墀駒(Derek Chang)。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根據他的履歷來看,進入NBA之前,他服務一家媒體公司長達20年,生活在新加坡和英國——我們可以下結論,99.9%不是中國人。

不僅是NBA,那些在中國市場做得異常成功的企業,星巴克、樂高、宜家、麥當勞,在他們的高管和董事會里,又有多少是中國人呢?

最新的星巴克財報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業務已經接近全球業務總和的20%——每收入10塊錢,其中有2塊錢是從中國人手裡賺來的。

那在星巴克的13位董事會成員中有幾個中國人呢?一位都沒有。

46位高管中,有幾位中國人呢?兩位。中國區的CEO和COO,一位姓Wong,一位姓Tsoi,大概率是港澳同胞。

其他高管呢?都是在外企奮鬥成長的中國職場人,所面臨一層無形的天花板。

你奮鬥20年積累了豐富的商場經驗,卻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一個比你年輕的白人,華裔,甚至印度人,解釋「為什麼你的經驗,你的觀點更適合中國市場」。

須知,能在一流外企的中國區一步步奮鬥做到總監,總經理的人才,都是一流人才,雖然路徑不同,但也絕不比互聯網圈的大佬們遜色多少。

但無論取得多大的成績,佔據多大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市場成長起來的外企高管們,往往很難得到應有的話語權。

甚至有時候會被水平更低的外國同僚噁心,甚至時不時還要給外國的”豬隊友“同事背鍋。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02 第二記耳光:不漲薪

在外企,漲薪總是艱難的。

相比十年前外企的相對大方,在這十年房價和物價的突飛猛進的步伐裡,外企的薪資漲幅就相形見絀了。

辛辛苦苦工作一年,發現距離首付又遠了一點。不像BAT有住房免息貸款,創業公司有期權的潛在蛋糕,外企人只能靠薪水來養活自己。

可是漲薪真的不容易。

換到外企角度來說,薪資問題也是一個嚴重挑戰。

業績增長逐漸放緩,如果薪資上調的比例不下降,公司就面臨無法盈利的挑戰。

在成熟的歐美市場,職場人每年的調薪比例在2-3%左右(反正物價也不怎麼漲),中國市場的員工調薪10-15%,對於美國同事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這就意味著每年調薪,中國區的總經理都需要費盡唇舌,去說服身處歐美的大老闆們。

諮詢時,我遇到過一個案例,一家外企年終盤點,實現業務增長超過30%,整個中國區歡欣鼓舞。

如今GDP也就6-7%的增長,30%的增長可謂是上下一心,將帥用命了。

HR還盤算著怎麼發年終獎和調薪,而總部來了一條噩耗:美國市場表現不佳,所以……全年都不能漲薪。

可笑嗎?

堂堂外企搞大鍋飯,還搞成了跨國大鍋飯,美國的坑太深,全球給這一個市場買單。

後來經過中國區高管們的反覆爭取,總部終於點頭同意給中國員工漲薪,但比例很低。

為了讓普通員工漲到位,當年這家外企的高管團隊一分錢薪水也沒漲。

高達30%的業績增長,高管們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因為一記跨國耳光,大家不得不”高姿態“的放棄漲薪。

這合理嗎?

人才都是衝著收益去的,外企這麼打臉中國人才,那麼人才流失也是難免的。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03 第三記耳光:信任度

在外企,經過一番努力和競爭,你終於爭取到了一個高管的位置。

接下來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爭取總部的信任。

我在獵頭公司時的一位總經理G,故事尤其勵志,他兢兢業業從底層幹起,一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每次跳槽都有新突破,在不惑之年拿到了一家外企中國區CEO的機會。

他的職場晉升之路,雖說比不上馬雲馬化騰,但在我們眼裡,已是勵志的童話故事。直到去年,亞太區換了個老闆,不信任他,百般挑剔——童話故事就此崩塌。

G是出了名的做事謹慎,善於管理上級,絕不會開罪於自己的領導。即便如此,在他任內,他的領導換了3波人,即便是謹慎如他,也無法讓所有外國領導滿意,終於他遇到了脾氣不對路的上級。

他近十年的貢獻,一夜之間被抹殺。氣不過的他,放棄了自己曾經要在外企退休的計劃,選擇離開。

因為文化的不同,想要和外國領導搭建信任關係從來不容易。

除了過硬的業績之外,外企的高管,還需要流利的英文,對外國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溝通技能,才有可能和一整年來中國待不滿2周的外國領導建立信任關係。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04 第四記耳光:不重視

所有在中國的外企,都會強調自己重視中國市場。

但是真正是否重視呢?

舉個例子,剛剛從中國市場撤退的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以男人逛海瀾之家的頻率,多次拜訪印度,先後在印度投資70億美金。

那麼,貝索斯上次拜訪中國是什麼時候呢?

網上能夠查到的是2006年,他來到中國……收養了一個女兒。

10多年來,貝索斯沒有拜訪過亞馬遜中國辦公室。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從這個角度去看,亞馬遜中國的人才們很不容易。

在總部不重視,沒有預算參與任何雙十一,618活動的背景下,亞馬遜依然在中國市場堅持了10年,即使在宣佈退出中國市場之前,亞馬遜的電商業務規模,也不亞於市場寵兒小紅書的電商業務。

如果貝索斯對中國市場,有對印度市場一半重視,亞馬遜中國在跨境電商領域,絲毫不怵考拉和天貓國際。

這也不是個例。

中國區需要成長,需要資源和支持;而在大部分外企總部,並不會把中國當成核心市場去對待。

我曾經和一位先後在中國和美國總部工作過的高管抱怨過,中國區得到的支持太少,受到的限制太多。

人高管一句話就點破了:這很正常。

「你需要換位思考,把自己在一個跨國公司CEO的崗位上,你關注的只會是整體的全公司幾個億美金的大盤。

中國區有什麼新業務,能多賺幾十萬

美金?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分支機構,中國區別捅婁子,別違規,別觸碰任何潛在的風險點,否則萬一曝光了,我CEO的位置不保。」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寫在最後

如果仔細看我列出的這幾條,你會發現,對於職場新人來說,這些壞處,除了漲薪比例低之外,其他都是與己無關的。

但漲薪,也是可以通過跳槽彌補的。

在成熟外企,職場新人能獲得一流企業的背書,學到成體系的知識,通過培訓和實操提升工作經驗,對未來的成長大有幫助。錢總會來的。

但到了35歲之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外企的職場遊戲。

原來幫助我們成長的外企體系,如今可能成為我們繼續發展的敵人。

熟知外企,尤其是知名跨國公司的人都知道,大公司往往不死於敵手,而死於內部癥結,比如諾基亞。

因為外企的體系,實在是太強大了。限制了我們的繼續成長,也限制了公司前進的腳步。

30多歲,希望在外企做出點事業的職業經理人,往往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與體系做鬥爭。為中國區爭取更多資源和權利。

在這個時候還有另外一個選擇。

脫離體系,加入民企和創業公司,把精力花在更有前途的方向上,去爬那些更值得我們爬的山,未嘗不是個好選擇。

職業發展從沒有一條固定的成功之路,我們需要隨時審視公司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不要等到捱到耳光的時候,再開始後悔。

35岁以后,被外企扇过的那些耳光

作者: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週刊/領英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公眾號:瞎說職場(HRInsight),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完——

關於職場和成長,我曾經陪你走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