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河,今何在

古清河,今何在

2015-11-10

古清河,今何在

世界上的張姓人口,中國大陸約有8000萬,中國臺灣和海外張姓華人約有2000萬,張姓總人數號稱“一個億”。而在這“一億”之巨的張姓人中,僅漢留侯張良之後——“清河堂”一支大脈(包括從清河堂析出的金鑑堂、百忍堂等),據有關專家粗略統計說,就佔了張姓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所以,“清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

進一步講,在張氏得姓起源上,明朝張憲等人主修的《張氏統宗世譜》記載:“……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孤星,居尹城、國於青陽,後改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獨最。”對此種說法,當代研究專家雖然有的目前尚存質疑,但畢竟是幾百年前的張氏族人對自己姓氏起源的一種確切記載。所以“清河”二字,在張氏族人心目中應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麼,張氏的“清河堂”和張氏得姓的“清河郡”所提到的“清河”,是不是同一個“清河”?這個古老的“清河”,今天又在哪裡?

由於作者近幾年通過與海內外張姓人士接觸,有一些張姓人士,甚至是屬於“清河堂”這一大支脈的張姓人士,也有很少數人對“清河”在哪裡,不甚明瞭。鑑於此,有必要對“古清河”作一番探討。

清河,是中國境內一條非常古老的河流。據《水經注》記載,與“清河”有關的,有兩條水系,一是古清水,二是古淇水。《水經注》卷九曰:“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酈道元注云:“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其水又南徑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又東南歷澤於陂。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於清水,謂之長清河。”注意,這裡所說的是“長清河”,而不是“清河”。

清水之下游,並無“清河”之名的記載。那麼,清水與清河還有關係嗎?

《水經注》卷九又曰:“淇水出河內隆慮縣大號山”(即今河南林縣作者注),酈道元注云:流經“故瀆南徑枋城西,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清水……一水東流。”

這就是說,古淇水下游與古清水下游,有匯合之處。

再看《水經注》記載的古淇水流向:“東過內黃縣南,為白溝。……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又東北過清淵縣西,又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

由此看來,清河與古清水是一種間接關係,與古淇水是一種直接關係。但在中國古代,水系發達,溝河縱橫,且名稱繁多的情況下,有的地方誌書上,也有稱古淇水為清水的,故特此說明一下。

據以上所引,不怪有的歷史學家,直接稱清河源出河南內黃縣。不論是前種說法兒還是後種說法兒,清河發源於古淇水無疑。

酈道元在《水經注》雲:“清河東北徑廣宗縣故城南。清河之右有李雲墓,雲字行祖,甘陵人,好學,善陰陽,舉孝廉,遷白馬令。……清河又東北徑清陽縣故城西,漢高祖置清河郡,治此。”

以上記載,地地道道說的是今天河北省的清河縣。李雲,是清河漢代大名人。清陽縣,是西漢置縣,位於今清河縣東南部。清河縣是東漢(或三國)置縣,位於今清河縣西北部。明朝嘉靖年間《廣平府志》載:“漢高帝四年置清河郡(治所在清陽縣),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

引證古人的記載,讀之似乎費力。還是今天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說的比較簡明扼要:“清河,戰國時介於齊、趙二國之間,源出今河南省內黃縣南、下游未詳。東漢後源委略有擴展,據《水經注》載,上游承白溝,自今河北威縣以下始稱清河,東北流經清河、故城二縣北及景縣南,至東光西,(此下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

這些記載,都說的是自戰國至今的一條古老清河。那麼今天,古清河在今河北省清河縣境內,是否還有跡可尋?回答是肯定的。今清河縣境內,有一條眾所周知的清涼江。據諸多史料和地方誌記載:商、周時期清涼江為漳水河道;春秋時期,黃河從宿胥口改道,東行過清河境,史稱宿胥故瀆;戰國至兩漢、三國,則稱清河;漢建安九年,曹操引漳入白溝,利其漕運,出現一水多名,稱清河、稱漳河、稱白溝又稱淇水;宋朝元豐四年,黃河又再次決口入其河,宋人稱“黃河北流”;明代稱黃路河(黃蘆河);隨黃河南移,清代又名清陽江;而今稱清涼江。新中國成立前後,對清涼江進行過5次疏導治理,主要用於排澇瀉洪,所以這條古河流,歷經滄桑,名稱幾變,至今猶在。

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兩條稱作“清河”的河流。為以後敘述方便,不妨提及一下。據《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記載,①今山東省境內古濟水下游又名清水,北宋後通稱清河,一名北清河。西起今山東省梁山縣,東北經東阿、平陰、歷城、濟陽、博興等縣,以至於入海。金、元后又稱大清河,改道如今黃河,清河名遂廢。②古泗水別名清水,北宋後通稱清河,一名南清河。源出今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西流經泗水、曲阜、兗州等縣,折南流經濟寧市南魯鎮及魚臺縣東,轉東南徑江蘇沛縣及徐州市,以下略循廢黃河至清江市西南入淮河。金以後徐州市以下為黃河所奪,元以後魯鎮至徐州一段又為運河所經,清河之名遂廢。今江蘇泗陽縣境仍有大清河與小清河,南入於淮,已非指故河道。——以上是兩條宋代後一度稱過“清河”的河流。

那麼,中國歷史上,因古河流“清河”而得名的地名,或者乾脆說歷史上不同時期曾得名“清河”的地方,到底有多少處?哪一個“清河”才是張氏“清河堂”和得姓郡望“清河郡”的“清河”呢?試做一下分析。

首先,戰國時期至兩漢、三國,有古淇水發源於河南內黃縣,流經廣宗(清河縣的鄰縣)後,始稱清河。因清河流經清河縣境,“清河郡,因境內有清河流經而得名”(廣平府志);“清河又經清陽故城西”(水經注),清陽縣位於清河之陽,漢代故有清陽縣名稱。清河縣,自然也是因水得名,《魏水·地形志》記載是漢縣,另一說是三國時置縣,至今說法不一。這裡說的是今河北省的清河縣。歷史上,清河不僅僅是郡縣治,而且在兩漢以至兩晉,還作過清河國、甘陵國,封“清河王”的就有二十幾位,清河曾有500年左右的郡國治。根據其歷史淵源,這裡應該是“清河堂”和“得姓郡望”的清河。

其二,據《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記載:出自古泗水一脈的南清河既今江蘇省淮陰縣,歷史上叫過“清河縣”:“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置,治所在今江蘇省淮陰縣西南。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移治今江蘇淮陰縣西南甘羅城。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移治今清江市馬頭鎮西北。明崇禎末復還治今甘羅城。清初移治今馬頭鎮西此。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移治今清江市。1914年改名淮陰縣。”在中國歷史上,除去河北清河縣稱縣歷史較長(保守說也有1800年),再就是淮陰,有600年之多,但這仍不是“清河堂”和作為張氏郡望的那個“清河”。

其三,是“清河鎮”,今屬厭次縣,即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南大清河鎮。

其四,“清河城”,在今山東省高唐縣清平南,也是一個鎮。

其五,今北京市朝陽區的“清河鎮”。

遍查《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歷史上稱“清河縣”或“清河鎮”的,或“清河×”的,除去以上列舉,再無其名。

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就是在前幾年參加濮陽舉辦的某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時,見賓館門口外停留的三、五輛腳踏三輪車上,用白字寫著“清河頭”的地名。筆者甚覺奇怪,出租三輪車上怎麼還寫上地名,標以籍貫?我不由上前打問。回答說,一條清河,把我們兩家聯起來了,我們是清河頭,你們是清河尾。參加完會議之後,我翻遍有關史書,怎麼也找不到連接濮陽與清河的這條河流。至今不得其解。

這列舉的後幾種“清河”地名,竊以為,都不會是“清河堂”的發祥地。

話又說回來,那麼,“後改清河郡”的青陽,到底有幾個地方?筆者讀書不多,只是在近些年參與有關張氏歷史文化活動中,得知山西省太原市南的晉祠鎮,有一個叫“青陽溝”的地方,張氏族人林義先生正在那裡做“青陽的文章”,結果至今不知若何。

其次,就是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上,查了一些有關“青陽”的地名,現列舉如下:1、“青陽縣,唐元寶元年(724年)置,治所即今安徽省青陽縣。”2、“青陽城,即今安徽南陵縣。唐長安四年(704年)移南陵縣於此。”3、“青陽店,即今山東鄒平縣西青陽店。”4、“青陽鎮,①北宋屬盱眙縣,即今江蘇泗洪縣。元置青陽站於此。②在今安徽合肥縣東南。北宋時屬合肥縣。”5、“青陽峽,在今陝西西和縣東南。唐杜甫有詩及此。”以上列舉的地方,似乎都與“張氏起源地”,毫無瓜葛。

如果說,古時“青陽”與“清陽”通用的話,只有記載的“清陽縣”,或許有些說服力:“清陽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清河縣(葛仙莊)東南。東漢廢,西晉復置。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移治今山東省臨清縣(與清河縣是鄰縣,筆者注)東北。康永昌元年(689年)移治永濟渠東孔橋,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又移治今清河縣西北。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廢(《中國歷史地名辭典》)。”

而所謂“青陽,後改清河郡”,清陽縣在西漢時,正是“清河郡治清陽,領縣十四”(漢書)。清河郡時屬中國三十六郡之一,“清河郡”至今是獨一無二的名字。

這樣,把歷史上所說的古清河河流、古清河地名,粗略梳理一下,作為“清河堂”一脈和其他的張氏人士, 是否對“清河郡望”發祥地在何處的疑慮、對張氏發源地“青陽,後改清河郡”的看法,都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