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為什麼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幾乎不見日本的身影?

蒲水人


終於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實際上不僅是日本,連英國、法國、德國這類發達西方國家在互聯網時代也沒有什麼作為,更不用提韓國,我們來看看2019年全球前二十一互聯網公司排名!

(圖:全球市值最大的21個互聯網公司)

這份排名是2019年新鮮出爐的數據,其中上榜的中國企業有:阿里巴巴、騰訊、美團、京東、百度和網易,總共6家,排名最高的是阿里巴巴,佔第六位。上榜的美國企業總共有14家,佔據全球前五名互聯網企業,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微軟、亞馬遜、蘋果、阿爾法和臉書!

這時候我們就看到了一家日本企業,recruit holdings,是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其主營業務是網上招聘網站,排名第十一位!

總結一下就是,全球排名前二十一位的互聯網企業中美國佔14家,中國佔6家,日本佔一家,而歐洲國家無一上榜,這就是現狀,在互聯網世界裡歐洲和日本都被甩在了後面,美國一枝獨秀,中國穩坐二把手!可為什麼日本和歐洲沒能發展出龐大的互聯網企業呢?


說起來我們可以在日本和歐洲找到各自的毛病,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互聯網市場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所謂唯一性指在互聯網世界裡同一行業在全球只能有一個巨頭壟斷!排他性是指最先崛起的互聯網巨頭會吞併後起之秀!這就是互聯網的特性,所以我們在日本和歐洲看到的情況就是,美國的互聯網企業進入日本和歐洲大殺四方,把它們本土互聯網萌芽扼殺在搖籃裡!

其實我們可以拿社交軟件為例!Mixi、DeNA、Gree曾是日系社交的三巨頭,2010年代美國FaceBook、Instagram和推特進入日本,這些日本本土社交媒體軟件沒堅持多久就被打的七零八落,到了今天日本的主流社交軟件就是美系三魔!

如果對比一下中國,騰訊佔據了社交軟件的妥妥一把手,微信和QQ幾乎佔據全部江山,可如果當初我們放開網絡世界讓美系三魔衝進來,想必現在我們就沒有現在的騰訊了!相同案例的還有百度,谷歌退出中國才會讓百度成長起來!

說一千道一萬,社交軟件這類互聯網工具技術含量極低,誰先佔領市場誰就佔據絕對優勢,這就是互聯網的唯一性。我們再說說排他性,互聯網企業巨頭的一大愛好就是吞併收購後起之秀!

互聯網企業比的就是一個創意,技術上覆制性太強,任何一個後起之秀想到一個好的主意並且做出不錯的成績,這些大的互聯網巨頭髮現有利可圖,要不就直接收購你,要不就以更渾厚的功力模仿你再逼死你,騰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雖然我們罵它山寨,但它的確後發制人逼死創新者!不僅是騰訊在中國這麼做,美國的那些互聯網企業則在全世界獵殺後起之秀,把追趕者扼殺在搖籃裡,他們很難再被超越!


綜上所述,現代世界的互聯網世界已經飽和,就算有人找到漏洞鑽進去大賺一筆,最後還是免不了被現有的互聯網巨頭吞併,所以日本一開始沒能崛起互聯網企業,今天它就不可能再崛起!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得益於“長城”的保護而崛起於中國巨大的互聯網市場,這種情況只能發生在中國,因為中國國內市場足夠大,養活幾個互聯網巨頭是小意思!


日本和歐洲都錯過了互聯網的東風,只有中國可以在互聯網世界與美國一較高下,而這可能也是中國崛起的一個絕好機會,因為互聯網是未來世界的基礎,比如5G網絡就是下一代科技的“高速公路”,誰先築建這條信息高速公路誰就能率先進入“物聯網世界”,把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後面!


穿美國望世界


我只是在日本呆過幾年,也不是什麼編緝、記者,我只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所以我不希望受到網絡成員的攻擊。我認為日本不發展互聯網,就那麼幾個原因。l.從日本的性格來講,日本人的血型大部是A型,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導致不喜歡互聯網產業這種投機取巧的東西。骨子裡喜歡保險,做事按步就搬,所以日本人血液裡早把自己定位在傳統制造業國家。

2.日本人口少,玩不起。日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傳統的實業上,在日本人眼裡,搞互聯網沒什麼必要,日本人很擅於總結失敗的經驗,自從日本吃了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虧,20年日本DGP沒什麼増長, 加上心裡也認為互聯網產業也是玩虛的,沒有實實在在為科技和經濟進步做貢獻,所以日本限制互聯網領域發展。

總之日本的國情、民心,加上日本人的性格,決定了日本搞不起互聯網產業。所以那些中國用了支付寶、微信等,我看也只有在中國比較行得通,在日本也僅用於方便中國人結帳這個功能。








光影自賞


不僅僅是日本,這個世界上除了中國和美國,其他國家都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

造成這個現象是由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決定的,信息技術跟製造業和農業不同,滿足一個國家的工業品和農業品需要許多的工廠,許多的耕地,以及大量的從業人員,但是互聯網產業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一個社交軟件,一個購物網站從技術上服務全世界毫無障礙,而且互聯網產品存在著適用人數越多,價值越大,這造成了互聯網公司贏者通吃,根本沒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間,

比如可口可樂排名第一,百事可樂雖然排名第二,但是活的也不錯,但是互聯網行業不存在這個情況,某一個商業模式只有一個成功者,阿里和騰訊模式有沒有跟他們相同模式排名第二的公司?

美國科技創新能力引領世界,包括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絕大多數源自美國,也是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因此美國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領導者是水到渠成,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加上某些技術性原因,造成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獨立發展,但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模仿美國的模式,

這自然造成了下張圖片的結果,全球前20名互聯網公司,美國11家,中國9家,



萬事皆空70


這不是日本的問題,歐洲也沒有。不服氣給你十秒時間,說一個著名的德國互聯網公司,趕緊想。有沒有?想的起來沒?

日本互聯網不行就是不行,不要因為它是日本,所以它互聯網不行都要吹一波。吹的中國人也尷尬,日本人也尷尬。

這是日本的app store排行榜


看到畫圈的兩個了麼?一個是抖音,看到沒?

所以抖音不一定能讓日本崛起,但是抖音可以去佔領日本市場啊。日本人不服氣自己也做個抖音嘛。

再看付費榜,這可是真金白銀


看到熟悉的臉了沒?“荒野行動-東京決戰”,那家公司?網易。

以我看到的日本鋪天蓋地的廣告,網易必然還會利用《第五人格》照樣在日本擼錢。

這不是第一家中國公司跑到日本大賺特賺了,上一個是《碧藍航線》,還有《崩壞學園》,再上一個是《奇蹟暖暖》,反正我也不知道日本人口味怎麼這麼獨特,喜歡這類遊戲。

這可是日本,這可是當年號稱遊戲王國的日本。


還有一個是paypay,paypay排名日本第一,這個公司到底做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呢?

看看新聞啊

日本巨頭扎堆進入移動支付
日期: 2018/12/06 16:03 閱讀: 174
由日本雅虎(Yahoo)與軟銀共同推出的智能手機二維條碼支付服務“PayPay”,從12月4日起到明年3月底,展開總回饋金額達100億日元的推廣活動。
這100億日元由PayPay全額負擔。活動期間,用戶使用PayPay進行支付,其賬戶就會收到支付款項20%的回饋款。每人每月回饋上限5萬日元。另外,有大約1/40的幾率,可以獲得當次消費全額免費的中獎機會,回饋金額上限為10萬日元。此次推廣活動,在回饋金額累積到100億日元時,將提前結束。

這是什麼?日本支付寶。

這個日本版的支付寶剛上線,於是就


看得出來吧,12月8日,也就是昨天的新聞,說用不成,為什麼用不成?

被愛立信坑了,愛立信公司的通用交換機中的軟件故障造成了這次事故,不但是日本,還有英國越南等11個國家都出現這個問題。

這就是日本的現狀。

paypay是由日本雅虎和日本軟銀共同推出的,屬於成熟公司推出來的


日本是一個非常講究規矩的地方,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非常注意流程問題。

注意流程好不好?對於傳統產業來說,太好了,所以今天日本的汽車業非常強勢,豐田本田賣到全世界。

對於新產業來說,比如說互聯網,一共也就20來年,對於互聯網來說,哪來的什麼“流程”,什麼“秩序”?今天的秩序,今天的流程,明天就變成了“守舊”和“落後”。

關於日本保守的問題可以說上很久,比如說在日本公司的職員不敢去推動創新,也沒有動力去推動創新。

日本的天使基金也不夠活躍,對待創業者不太友善。

對於盈利要求過於苛刻,缺乏前瞻性的眼光。

對於美國互聯網公司過於亦步亦趨。

等等等等。

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很難說是某一個問題引發的,這問題不僅存在於日本,連歐洲也是這樣,最近印度的互聯網倒是搞的風風火火的。


李建秋的世界


曾經在日本呆了多年,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首先我們來看看日本互聯網企業在全球的身影。相比美國、中國,日本互聯網企業在全球確實沒有什麼影響力。

statista.com 於2019年6月刊登的排名“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the largest internet companies worldwide as of June 2019 (in billion U.S. dollars)”中,日本企業只有Recruit Holdings上榜,總體上被美中碾壓。

其實,日本也有不少互聯網公司,比如軟銀旗下的媒體類公司Yahoo Japan、Livedoor,社交類公司DeNA、Gree、Mixi、Line(實際上屬於韓國公司,但總部在日本,姑且看作日本公司),電商類公司樂天等等。但是,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比較小。


那麼,為什麼日本沒有誕生美國GAFA、中國BAT這樣有影響力的公司呢?原因比較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用戶體量

最根本的人口基數,這是我思考很多市場相關問題的重要視角。與美國、中國相比,日本的人口體量(總人口約1.27億)難以支撐互聯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的市場、資源、速度,也直接成為日本公司在全球影響力的短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使然,非人力可及。而且,看了下面這張日本人口推移(預測圖),隨著日本人口的進一步減少,這種短板會越來越制約日本的發展。


而美國、中國則不一樣。美國人口3億多,在科技創新方面位於世界中心,新興模式和服務容易得到全世界的追捧;中國人口14億,只要能抓住主流人群,就是一個很大的基數。我們看看2019年8月 statista.com 刊登的用戶數據。這裡沒有看到一家日本產品的身影。

日本用戶最多的社交類APP是Line,同一時間(2019年6月)的WeLoveSocial統計數據表明,日本國內月度活躍用戶約8000萬,和微信相比不是一個重量級。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微信在日本並沒有太多的人使用。對於日本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而言,中國那樣的人口規模是他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奢望。



“求穩”心態

日本在戰後經歷了奇蹟般的高速增長和夢魘般的泡沫破裂,對“安穩”和“安心”有著很高的認同,對“變化”和“冒險”有著強烈的抵制。而這,對互聯網創業來說,可以說是一個致命傷。互聯網世界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互聯網公司更需要對商業創新的慾望、對打破常規的挑戰、對變化的快速反應、甚至對冒險的容忍。

益普索基於一項針對24個國家18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2018年企業家精神報告》表明,受訪的24個國家中,日本的情況是,企業家精神指數“非常高(Very High)”的比例最低(約3%),遠遠低於中國(48%)和美國(32%)。


無獨有偶,根據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發佈的《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8/2019 Global Report》,日本的創業活動比例在全球居於很低的水平。


與GEM平均水平相比,日本在創業文化與社會標準、學生時代的創業教育方面都比較滯後。

管中窺豹,追求安穩、迴避風險的文化,一方面使得服務提供方(企業)在很多方面難以積極地去嘗試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和模式,在全球範圍內處於追隨者的狀態;另一方面,服務使用方(用戶)也對新的技術和服務容易持觀望態度,特別是考慮到安全、個人隱私等方面,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之前,容易對新的事物“望而卻步”。這對於追求速度的互聯網服務來說,難以出現爆發式增長,更談不上全球推廣。


“自嗨”傾向

日本在服務上追求顧客滿意的意識比較強,甚至有“個客滿意”的說法(日語中“顧客”和“個客”的發音一樣)。提升顧客滿意度這一點本身沒有錯,但是,不同的顧客有不同的需求,對於這些不同的需求也都要去滿足的話,容易造成兩個傾向:一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內容、功能多元化,把各種需求都加進去;二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定製化,針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版本。於是,問題來了:通用性降低,難以通行世界;同時迭代速度變慢,很容易被淘汰。結果就是在自家的院子裡自己嗨。

當然,語言本身也容易成為一個巨大的障礙。美國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由於是英語,自然容易在全球暢通。而日本的互聯網產品要通行全球,在產品本身的英文化與擔當人員的英文水平方面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對日本企業來講也是一個挑戰。當然,中國在產品的全球化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各種原因:互聯網人才、互聯網技術等等,這些在近些年的日本,並沒有什麼優勢,甚至可以說,存在一種“空洞化”的傾向。另外,政府規制也難以及時跟上創新的需求。不僅在互聯網方面,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像孫正義這樣的投資者,就通過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在全世界尋找投資標的。換句話說,“身在日本,心在世界”,通過投資其他國家的創業公司來彌足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私聊。


機器人大王


真正重視製造業的國家,互聯網企業都很少,都不會把大量資源和政策賦予給互聯網,更不會給互聯網企業以非誠勿擾1政策支持。在他們的心裡,製造業才是對國家最有利,最能夠體現國家創新能力、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

美國也有很多互聯網企業,這是與美國經濟虛實並進、虛擬多於實體有關。因為,美國的製造業都大量轉移到了其他國家,留在美國的,除了極少數高科技企業之外,象蘋果的生產基地,都在國外。自然,也會十分重視互聯網企業。

日本和德國,包括法國,不把互聯網當作主要產業發展,不是他們不清楚互聯網的重要,而是認為製造業更重要。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造車和法國的表現都非常好。日本表現不好,是因為前些年太過注重房地產,導致房價下跌後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有關,而不是日本製造業存在什麼問題。

所以,我國對互聯網的重視,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何更好地發展製造業,則對經濟的健康與有序、發展與作用十分重要。切不可讓互聯網的虛擬經濟沖淡了製造業的實體經濟,讓製造業邊緣化。互聯網經濟發展得再好,也是虛擬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


譚浩俊


日本人確實不善於把握時機,錯過了互聯網時代的大潮

在二戰之後,日本政府提出“科技立國”的戰略,通過當時寬鬆的國際環境,從歐美購買了大量的專利技術,再加之先進的教育體系,日本的科技迅速提升。在2008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科技產品的領頭羊。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日本企業製造的手機就可以在日本本土收看電視節目了。日本電子具體Sony公司更是當年神一般的存在。

不過自從2009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全新iPhone智能手機之後,世界科技領域迎來了一場全面的洗牌。在這場洗牌中,中國企業紛紛抓住互聯網的大潮,成功地實現了轉型,而日本則墨守成規,遭到了來自中國和韓國企業強烈夾擊。

其實日本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社會,在日本國內的企業中,員工為這個公司奉獻一生的情況比比皆是,在日本跳槽是很少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公司的老員工,基本就拿公司當家了,一直會幹到老。

而日本企業的晉升規則也是主要看工齡,一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即便是能力再怎麼出眾,也不可能做到社長的位子上。

由於決策層長期被一些思想禁錮的老人把持著,因此在企業遇到決擇的時候,日本公司的轉型往往非常的緩慢。而且即便是同一個公司,各部門之間也是各自為戰。

(日本公司內部最講究的就是資料,下屬對於上級通常都是絕對服從)

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在遇到全新機遇時,變通的就非常快。例如魅族公司,之前這家公司是做MP3、MP4等影音設備的。在看到智能機興起的浪潮後,魅族果斷地轉向智能機生產領域。

雖然現在魅族手機在市場上的佔有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不是轉型及時,恐怕現在早就沒有魅族這個公司了。試想,如今誰還去買MP3?

與魅族作出同樣決策的公司還有華為,華為作為一家通訊領域的科技企業,之前也是不做終端設備的。不過在2009年,華為也果斷開啟了在智能機領域的征戰。憑藉著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優勢,華為還獨自研發了屬於自己的麒麟芯片,並將之應用於自己的高端手機上,甚至也在低調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到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躍升至15.8%,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華為新品發佈會)

除了這些即使轉型的硬件科技公司以外,像是騰訊、阿里巴巴等純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在積極的拓展業務。

如今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成為亞洲市值最大的兩家科技公司,在全球範圍內也屬於非常恐怖的科技巨頭。

反觀日本,作為曾經的科技領跑者,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落後,許多日本企業已經退出一線競爭,開始專心發力上游技術。

再次要特別強調一點,雖然日本科技公司在最近十年中大為衰落,但日本至今仍掌握有許多核心技術。

在最近的日韓衝突中,日本政府為了打擊韓國,對一些韓國企業急需的一些工業材料產品進行出口管控,而作為韓國企業的上游供應商,這些工業原材料大多數只有日本公司能夠生產,根本沒有別的替代選擇。

在這次制裁中,日本政府挑選了三種半導體材料作為管制對象,分別是:氟聚酰亞胺、光刻膠、氟化氫。在沒有政府審批的情況下這三種產品不得出口到韓國。

這其中氟聚酰亞胺是製造電視和手機面板的重要材料,光刻膠和氟化氫使用了製造可摺疊柔性屏的必要材料。這三種材料一旦斷供,韓國半導體產業無法抵抗,像是三星、LG、海力士這樣的半導體主要生產公司都會受到嚴重衝擊,而且這三種材料都不易存儲,韓企也很難提前存貨。

毫不誇張的講,在這次日韓貿易衝突中,韓國是毫無招架之力,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即便是如今的三星等韓企已經超過了索尼等日本企業,但是在許多核心技術上,韓企還是高度依賴日本公司。(即便是強如三星,失去日本的技術支持也照樣完蛋)

其實不只是韓企,我國眾多科技企業的上游技術也是需要日本提供。例如我國的京東方公司,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是世界馳名的OLED面板製造商,但是生產製造OLED面板的機器,例如蒸鍍機就完全依賴日本進口。

所以說,日本科技公司的衰落只是相對而言的。如今的日企已經開始專心做上游的核心部件,日企在國際上的地位仍舊很高,在國際工業鏈中的大頭利潤還是被日企拿走的。

不過相比於十幾年前,日企對世界的統治力已經嚴重下降了,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日本幾乎已經是出局了。而且不只是日本,歐洲在互聯網領域也是遭到了美國公司的血洗,目前能與美國相抗衡的只有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了。


千佛山車神


日本並不是不重視互聯網,只是他們更重視製造。

日本的立國之本是製造業,缺少自然資源且人口眾多的國家,只有利用技術,來不斷為生產的產品附上高價值。同樣是一塊鋼,日本的工藝可以做到超高精度,甚至能用在航空航天上,如此高精度的鋼,自然比普通的鋼價值高上無數倍,正是如此,日本才能一直維持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從日本面積和人口來看,絕對是個奇蹟。

除製造立國的精神外,我認為可能還有一點,日本承受不起互聯網失敗,一旦投入大量資源而沒有產出的話,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是很危險的。不比我們神州大地,即使產業顛覆,靠著大片的黑土地和黃土地,還有無數的自然資源,依然能從頭再來。

日本不是,一旦失敗,別說回到世界第三,很可能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永遠被壓制,日本很難輸得起,所以也是日本對製造業以外的行業顧慮較多的原因吧。

推薦你看一部日劇《下町火箭》,看完或許就能明白日本人對製造業、對工匠精神是怎樣的態度了。


黑澤曦


責任感。

我是三個小時之前看到的這個問題,當時有一股寫兩句的衝動,但是忍住了,這話說出來可能真的是“皇帝的新衣服”,但是人家的衣服真的很漂亮,最好是讚美,誇耀,追捧!剛才喝了一杯,覺得還是說兩句吧,因為這事真的重要。突然發現酒真是個好東西,它可以增強責任感。

公路。

互聯網這個玩意到底是什麼?這東西要搞清楚。互聯網其實就是公路,四通八達的公路,但是這上面走的不是汽車,是信息。但是現實的公路只是承載運輸的作用,花的成本比如汽油、人工、損耗都是很大的。而互聯網是個低成本秒傳輸的“公路”,因為低成本高效率的屬性,於是就有人建設一個很大的商店全國性的賣貨,也有人開設了一個很大的集市也搞全國賣貨,還有人開設了一個“對話框”搞全國性的“近距離溝通”。

IT業。

互聯網沒有邊界。於是觸角越來越遠,“運輸”成本低廉,“運輸”效率秒達,快魚吃慢魚,大魚吃小魚就成了必然趨勢。未來的世界所謂的“IT行業”就算天才也只有被收購或許被抄襲的命運,雄厚的資本加互聯網的特性可以秒殺一切。而日本、歐盟各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他們都分割了一些小塊的地盤,無法醞釀出巨無霸的IT公司,這個也成就了他們的網絡自主權,無法讓巨無霸企業肆意收割民財,而束手無策。

“乙方”。

而歐盟與日本大都在發力真正的精密製造、高科技研發。他們其實在做的事情就是高速公路的地基以及各種硬件!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高速路沒有各種維護和建設的硬件,高速路是非常脆弱的。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奇觀:美國佬是全世界“公路”總公司,向全世界徵收費用。中國是旗下“第二大”公司,向中國人徵收費用。而日本和歐盟就充當路面建設與養護的角色,獲取“乙方”包工頭的收益。

福氣。

日本和歐盟在互聯網沒有太大的發力,或許真的能夠讓他們能夠心平氣和的平衡國內財富分配,同時也能夠有條不紊的維護信息安全,更加能夠在這股潮流中充當“乙方”賺取暴利。國家的信息安全,個人的信息安全,全民的財富分配,各方利益的均衡,產品品質的控制等等一切,不需要勞民傷財花費巨大的管理成本去做,也是他們的福氣。


老龔說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日本的科技很發達,更準確地說,是在精密儀器製造和高等級工業技術方面擁有非常深厚的底蘊,舉個簡單例子,手機的上游產業中最重要的是芯片產業,芯片的上游產業中最重要的是晶圓產業。可以這麼說,芯片、晶圓製造都屬於 “航天級”的尖端技術,難度係數均是最高的一級,晶圓製造是比造芯片還要難的一門技術。如果把芯片比作宇宙飛船,那麼晶圓就是航空母艦了,沒幾家能造得出來。

但是有15家企業就佔據了全世界95%的晶圓市場:

注意看前兩個,佔據塊頭最大的那兩個,都是日本的,而且佔去了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而這只是日本科技製造能力的冰山一角。

但日本科技實力強,在互聯網應用上卻並不強。這就好比有的人學位非常高,空調製造的一整套理論他都懂,但造出最好空調的人卻可能是個學渣。

這就涉及到另一門學問——知識的應用與轉化。

我覺得中國的互聯網大爆發首先要歸功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經濟制度上的鬆綁,還有思想的鬆綁,以及眼界的鬆綁。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懂得變通並且非常精於理解人性的族群,並且極富開拓精神。互聯網的崛起就得益於這種探索精神,我覺得中國的現在很像日本的六七十年代——那是松下、索尼、東芝等企業的黃金時代。並且猶有過之,因為中國不會妥協於美國的種種經濟威脅。

互聯網的普及,其實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在2000年以前,甚至2010年以前,日本的互聯網較之中國擁有很大優勢,但因為歷史問題,以及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和包容程度孕育了自身的互聯網企業,日本失去了在亞洲崛起的機會。

互聯網的世界時間最寶貴,可以說稍縱即逝,中國改革開放中第一批嗅到互聯網商機的人在自己的市場終於站了起來,並且由於這個市場天然體量的龐大,在它出現之後就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世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說互聯網世界有三極,那麼亞洲這一極的核心就是中國,而非日本。

後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滲透,更是讓中國互聯網的影響力擴大許多,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可以說是水漲船高。

而此消彼長,日本這時候其實已經失去了振興互聯網產業的最佳時機,它在政治上的犬儒主義其實已經傷害了在經濟上的獨立性,間接地閹割了日本在互聯網方面的創新能力。

其實日本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作為整個亞洲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並且可以說直至現在,日本依然是亞洲綜合經濟條件最發達的國家。當然,不是經濟實力最強,因為中國崛起了。

我們應該切記,不要對任何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心存輕視,也不要失去進取心。日本在互聯網時代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對自己產業的自我閹割,以此來換取某種安全感,而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