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這裡遇見最好的自己

★北京四中★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北京四中建於1907年,初名為“順天中學堂”,1949年改名為“北京市第四中學”,2002年9月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為北京市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同年增設國際部。2005年與北海中學合併,恢復初中招生。現有高中部、初中部、廣外校區、復興門國際校區四個校區。北京四中建校伊始就堅持“四高”的辦學原則,即“辦學目標的高標準”、“培養目標的高層次”、“師資隊伍的高水平”、“教學質量的高要求”。百多年來,北京四中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學子,他們絕大多數成為各領域的骨幹精英。北京四中以自己的辦學成就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作為北京市名校,北京四中的優質教育如何輻射?教育家辦校理念又是什麼?用數據說話,對話京城名校,本期節目我們一同關注北京四中。

北京四中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嘉賓: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

優質教育輻射大背景下,四中的最大優勢

我想四中最大的優勢是對於教育理想的堅持,是在教育層面有著自己的認識,但是具體在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又有著比較獨特的教育教學的方式,我覺得這是四中很必要的一個支撐。

當然,就我個人來看,四中在育人價值追求層面,在教育的理念層面,將會給我們的兄弟學校帶來一些重要的影響。其實大家的擔心也是我們的擔心,實際上教育最有價值的幾個方面當中,有一條就是教育的魅力在於交流,無論是什麼樣基礎的學校,只要能夠進行教育領域的交流,我相信無論是基礎好一點的,還是基礎弱一點的學校,都會有所發展。更何況如果我們在交流的過程當中,能認同一種更積極的、先進的教育理念,要比派出一兩位優秀的老師,一兩位優秀的校長,我覺得更重要,這是在思想層面。

在具體操作層面,四中無論是在教育還是在教學層面,有著一些技術的要求,有一些明確規範的東西,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可以通過學習借鑑,通過結合自己學校校區的實踐,去選擇的。所以,我想一方面我們會做好本職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四中這所學校的責任,就是要實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方法的推廣。

——馬景林

四中的初中,校長怎麼看?

我覺得如果去評價四中的初中的話,要有所區分,因為他包含著兩個校區,一個是北海校區,一個是廣外校區,雖然我們所奉行的教育理念,我們所實行的相關的方式方法,都相對比較統一,但是還有一些區別。這些年,我們的廣外校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它從一個相對基礎薄弱的學校,在每一次中考的過程當中,成績是年年攀升,現在,它整體學生的素質,包括在成績上的顯現,應該說是非常令我們滿意的。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客觀地講,招生政策的改變,確實是給我們的北海校區提出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原來可能是在招生層面有一些政策的保障,我們招收的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還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招生政策發生改變之後,確實出現了在同一個班級,同一個校區,學生知識水平差異過大。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跟大家講,我們的老師通過自我認識和方法的調節,針對不同的知識,針對每一節課的任務要求,我們都在做調整,我們調整了自己的管理方式,我們調整了自己的排課,我們對於備課的管理等等。今天的四中北海校區,不僅保持了原來四中在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層面的優勢。同時在知識學習層面,應該說已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方面也特別希望我們廣大聽眾更多的去了解,我們將一如既往的去選擇正確的道路,選擇正確的方式,去調整我們面對政策變化帶來的諸多的現象,讓自己的學校擁有四中原有的魅力之外,在家長學生的升學要求等這些層面,也能夠做到更好。

——馬景林

優秀生培養,四中是怎麼做的?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四中確實在高中階段招收了咱們全北京市非常優秀的一些學生,這些學生該怎麼培養,實際上是一個特別大的難題,為什麼?他們可能在習慣上是非常自覺的,在知識的基礎上是非常紮實的,那麼到了四中之後,怎麼讓這些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不一樣的提升,這是給四中全體教師、幹部提出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課題。首先我們的認識上有了一個統一的過程,就是來到四中的每一個孩子,無論他是以特長的身份來,還是中考統招的考入,還是通過道元班,科技特長這樣的一些渠道進入四中,他們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去欣賞讚同,甚至是好好要培養的一些東西,這些作為他個體而言,是他身上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說我們在培養優秀生方面有什麼體會的話,太複雜了。因為針對不同的學生,真的得選用不同的方式,當然大家對四中的期待也非常高,特別期待著四中的學生,尤其是在科技、體育、藝術還是在學科等各個方面,你必須是最優秀的。那麼針對這樣一種情況,我想我們的選擇是什麼,一個就是在認識上,怎麼能夠把學生最優秀的地方發揮出來,對他有所幫助,我想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另一方面,具體到不同類型的學生,我們的培養方式,我們的培養目標,包括我們和大學、研究機構的這種聯合培養的模式,其實都是我們的選項。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具體來說,我們針對科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我們有專門的科技老師帶隊,每一次在北京市和國家的科技活動當中,獲得了很多的獎項,這些孩子,我老說他們是天生的發明家,他們對於所有新生的事情都感興趣,對所有需要去調整的東西都有改變的願望,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要去珍惜的,這是學生身上最閃光的地方。

我們在文科教學方面,已經有針對文科生的一套課程培養體系,這些學生,不僅在課內學習獲得了一個很好的支撐,他們每個學期都要走出去,有人文遊學,要去參與社會的實踐。這些我可以負責任地講,帶給孩子們的收穫絕不亞於課內的學習。當然我們還有理科方面,理科方面對於在理科學習上,特別有基礎,有願望的孩子,我們也在學科競賽向學生有針對性的培養方面做了一些調整。

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四中會給不同的孩子提供最適合他的平臺,這也是四中的特點,當然其實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方式,這種看不見的方式就是四中文化對於這些孩子的浸潤。

——馬景林

三個詞總結優秀學生應該具備的特點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第一個詞叫目標明確,你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知道實現目標的路徑在哪裡,當然還應該有一個四中文化的東西,就是把自己的目標和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了這樣高尚的目標,我相信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就特別不一樣。

第二個詞叫堅韌不拔,在目標實現過程當中,一定有困難,如果很輕易實現的話,說明你的目標就不是那麼科學,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去做?不能屈服,只能永遠向前,無論在學習上,在成長過程當中,在與人交往的過程當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們只能用積極的方法來消除障礙,保障自我的成長。

第三個詞叫矢志不渝,在目標確立和實現的過程當中,我們得有堅韌不拔,但是即使有堅韌不拔,也有可能會遇到就是實現不了的一個現狀存在。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我們跟孩子講矢志不渝,承諾的目標不能夠輕易放棄,要學會給理想一點時間,學會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堅持,去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想有這樣的三個特質,相信在付諸於每天的努力,良好的習慣,正確處理好課內外知識的關係,身心健康的關係,我想做一個優秀的學生是沒那麼困難的。

——馬景林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主持人手記

姚迪:《教育面對面》主持人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北京好聲音”獲得者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

上一期的手記後,有人留言說,你這不是給學校做廣告嗎?很有意思,其實我就是在給學校做廣告。但我不是在忽悠,而是希望把這些京城名校更多的先進理念和教育現狀,廣而告之給大家。如果您想知道未來的孩子應該培養成具有哪些特質,而不是固守自己上學時候的老習慣並強加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話,那麼我們是有共同話題的好朋友,您可以再用幾分鐘看看我總結的東西。

說回到四中。

做四中的老師不易,每年都是最好的學生進入學校,家長,學生,社會都對四中有最高標準的期待。超群的孩子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怎樣讓他們有平臺、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是四中老師們最大的課題。當然,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吸引了最多的目光,必然引發最多的議論。但是我想說,馬校長向我介紹的四中老師,是一批敬業樂群又才華橫溢的老師。他們在竭盡全力把您交託過來的孩子悉心培養,不管初中還是高中皆是如此。換個角度想,如果四中的老師是平庸之輩,四中這些聰明孩子早就不幹了。您說是嗎?

做四中的學生也不易,知道你考上四中了。身邊所有人對你的期待就是選清華還是選北大,身邊的同學彷彿都是競爭對手。但,四中對學生的教育永遠是要把個人和民族的未來緊密捆綁在一起。當志存高遠,眼前的困難總有解決的途徑。都說現在的社會需要雙商高的人才,智商是否能夠改變尚有爭論,情商上的培養,目標明確、堅韌不拔、矢志不渝都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向。當然,我們不唯結果論,“靜待花開”不僅是雞血家長的鎮靜劑,也應是學生們自我舒壓的定心丸。在四中,能力的培養是更重要的課題,我也歡迎四中的同學來做我傳媒大學播音系的師弟師妹,畢竟人生不僅有旁人的期待,更有內心的驅動。

今天的節目裡,馬景林校長在談到學校時用了很多次反思這個詞。我覺得不妨我們做家長的也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培養。究竟什麼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沒有奧數和科技獎,是不是孩子就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除了學科之外的素質培養是不是就是無用功?如果你知道從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中倒推回他們的小學,我們發現並沒有明顯在某個學校的密集分佈,你是否還會對學區房趨之若鶩?

所以,歸根結底,教育這件事對一個家庭來說只有兩個任務:瞭解孩子、瞭解自我。

「对话京城名校」北京四中:在这里遇见最好的自己下期節目,我們將走進四中的豐臺、房山、順義分校以及國際校區。歡迎您10月23日繼續
關注《教育面對面-對話京城名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