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1940年,德國法西斯開始執行其進攻西歐的“黃色方案”,12日進攻法國色當。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所以法軍沒有多加設防。而是憑藉馬奇諾防線進行抵抗,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強大的法國於26日淪陷。為了防止法國大西洋艦隊被德國利用進攻英國。丘吉爾決定消滅法國艦隊。英國稱為“弩炮計劃”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1940年6月27日,英國戰時內閣制定了“奪取、控制乃至消滅法國艦隊”的計劃,即“弩炮計劃”。這是英國政府在法德停戰協定簽字後做出的一項至關重要的決策。該計劃於7月3日開始實施,歷時11天,結果法國本土以外的艦隊的絕大部分均被英軍控制或摧毀.

6月24日,法德停戰協定簽定後第三天,英國海軍突襲停泊在英國樸次茅斯和普利茅斯軍港的法國軍艦,解除其武裝,並接管艦隊;

7月3日,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當地法國艦隊與美國達成協議,解除了武裝; 如果說前兩區域還算順利,激戰出現在了法海軍主要集結地的北非海岸的奧蘭和米爾斯克比爾軍港。皇家海軍“H艦隊”在薩默維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將法國艦隊圍堵在軍港內,提出條件:要麼加入英國開展對德作戰,要麼六小時內自行鑿沉所有艦船。高傲的法國人既不想臣服於德國,更不想屈服於英國,他們拒絕了英國人的條件。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英國皇家海軍開始進攻,法軍在讓·蘇爾海軍上將指揮下奮起還擊,這就是著名的米爾斯克比爾大海戰。畢竟英軍有備而來,而且海空軍力量更強一籌,法海軍損失慘重,包括3艘戰列艦在內的一大批艦艇被毀,1297名法國水兵被打死, 341人受傷。而更令法國人無法接受的是,打敗他們的德國人尚且允許法國人保留自己的海軍,而幾周前還並肩做戰的盟友英國人卻要對法國人趕盡殺絕,顏面掃地。這一事件激起了法國人的公憤,導致貝當政府斷絕了與英國的外交關係。達爾朗當即下令採取報復措施,轟炸了英軍在直布羅陀的基地 。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弩炮計劃”執行後,法國海軍雖實力大損,“黎賽留”號戰列艦的存在仍使英國海軍並不放心,在1940年9月,英國對在北非達喀爾的法國海軍艦隊又發動了“威嚇”行動。在達喀爾戰役中,駐達喀爾的法軍艦隊得到了炮臺和本土趕來的巡洋艦隊的有力支援,擊傷了英國驅逐艦三艘,重創了“堅決”號戰列艦。法國也有兩艘驅逐艦被燒燬和擱淺,“黎賽留”號戰列艦被創。達喀爾之戰法軍取得了勝利,但英國也完成了最主要的目標——“黎賽留”號戰列艦被創。英國不再面臨來自法國的海上威脅。

米爾斯克比爾戰役和達喀爾戰役,也使英法這對昔日的盟友反目,法海軍視英國為宿敵。在相對沉寂了兩年左右,時間轉眼到了1942年,美英兩國共同制訂了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作戰計劃,計劃以此為跳板,進攻意大利,實現反攻歐洲大陸的目的。兩國特混艦隊在1942年11月8日分別於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地域登陸。在登陸過程中,遭到了對英軍極度仇恨的法國海軍的猛烈還擊。在阻止盟軍登陸的戰鬥中,法軍損失了1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魚雷艇,10艘潛水艇, "讓·巴爾"號戰列艦也被重創,傷亡達3000人。事情的轉機又發生在達爾朗身上,這時的達爾朗,已經是維希政府三軍總司令。

出於對德國人的極度憎恨,而這種憎恨超過了對英國人的恨,他命令法屬北非各地立即停火,並下令在土倫和達喀爾的法軍剩餘艦隊迅速開往北非。但是,在土倫的法國艦隊不願與英國艦隊一同作戰,他們無法原諒英國人在米爾斯克比爾和達喀爾所犯下的罪惡,土倫艦隊司令拉博德海軍上將堅決拒絕了達爾朗要求。英國人為他們當年的行動付出了代價。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與此同時,法屬北非各地立即停火的消息傳到德國,法國人的投降激怒了希特勒,他立即下令佔領全部法國,並計劃奪取在土倫的法國艦隊。面對德國人的包圍,高傲的法國海軍拒絕了英國人的援助,他們不願意向敵人屈服,不論他們是德國人還是英國人,他們選擇了一條最悲壯的方式——自沉。包括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16艘魚雷艇,16艘潛水艇,7艘通訊艦,3艘偵察艦,以及60多艘運輸艦、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在內的法國艦隊全部自沉。

這支曾經是世界第四的海軍用充滿悲壯色彩的自我毀滅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也捍衛了自己的榮譽。法國人的高傲決定了他們不會向自己的敵人投降,法國海軍的榮譽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此後不久達爾朗上將被刺殺,法國海軍最後的驕傲就僅僅剩下了"黎塞留"號,這艘法國最好的戰列艦在美國的調解下,於1942年底,與自由法國達成和解:由美國買下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功顯赫並於戰後歸還法國政府。這也算是法國海軍最後的尊嚴吧。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事情已經過去大半個世紀了,當時人在道德和情理上的糾葛我們可以放下了。那麼“奧蘭海戰”對英國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僅僅是解除了法國艦隊對英國的威脅嗎?

從後來的結果上看,遠遠不止如此。

要知道,在“奧蘭海戰”發生的同時,丘吉爾的首要戰略目標是啥?

既然法國投降了,英國不能孤軍奮戰,他第一個要做的事,是獲得美國的援助。

但是美國人怎麼看待英國呢?

首先,希特勒不會對英國怎麼樣,無非就是要你服個軟。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候,希特勒都沒有乘勝追擊,把幾十萬英軍放回去了。有一個說法就是,希特勒也怕把英國真的逼成了死敵。這個時候,如果英國說,算了,不打了,我們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沒準也就可以停戰了。在外界看來,英國沒有必要非得抗戰到底。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其次,英國人在歷史上就是以理性主義著稱的。拿破崙就嘲笑英國人是小店主的國家,唯利是圖,沒啥理想,沒啥骨氣。而且英國又不是沒有簽過屈辱的停戰協議,至少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英國一看不划算,不就和美國停戰了嘛。

所以,當時不管丘吉爾喊得有多響,說要戰鬥到底,痛下決心,外界是不信的,尤其美國不信。

但是“奧蘭海戰”發生之後,英國內外的人都看清楚了丘吉爾的決心。丘吉爾看來不是說著玩的,不是喊喊口號就算了。

在英國國內,7月4日丘吉爾向下議院詳細報告了英國海軍的行動,報告期間,議院鴉雀無聲。但是最後,丘吉爾經歷了的最史無前例的一幕:所有人都站起來歡呼了很長一段時間。

丘吉爾後來回憶道:“在這之前,大家對我還有所保留。然而,現在所有人都融入了一片莊嚴而熱烈的和諧之中,這對這個國家影響深遠。這就是那個讓許多人不做指望的英國,這就是那個許多陌生人認為應該即將投降的英國,現在這個英國冷酷無情地打擊了她昨日最親愛的戰友,並且在一段時間內將毫無爭議的制海權囊入自己麾下。它清晰地證明了英國內閣無所畏懼,無可阻擋。”

你看,英國國內的軍心被振奮了。

在世界上,美國人也看清了英國的決心。

《紐約時報》當時就說:“英國政府最終採取了大膽的行動。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哪怕對其前盟軍艦船開火的命令沒有任何別的意義,它至少也消除了人們對英國堅持抗戰決心的最後一絲懷疑。”

很快,這些情感轉換成了結果,美國幾周後給英國皇家海軍支援了50艘驅逐艦。 接下來幾個月裡,美國大幅度增加了其對英國的金融和工業支持。並且,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正式加入反德抗戰。

今天我們回顧這個故事,有什麼啟發?

任何來自外界的支持,都不會因為你可憐,你哀求,你口頭表達決心。

對盟友痛下死手的戰役—奧蘭海戰

只有當你做了該做的事,而且是為了最壞的結果在做事,你的決心才會被看到,外界的支持,才會到來。

在平時的商業合作中,我就經常跟同事講,你不要抱怨合作伙伴對合作的事不認真。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們也不是太認真。

我們越認真,做好自己那份事情,對方才可能認真。

通過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讓自己的環境變得更好。這就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奧蘭海戰”,給我們今天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