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1940年,德国法西斯开始执行其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12日进攻法国色当。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所以法军没有多加设防。而是凭借马奇诺防线进行抵抗,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强大的法国于26日沦陷。为了防止法国大西洋舰队被德国利用进攻英国。丘吉尔决定消灭法国舰队。英国称为“弩炮计划”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1940年6月27日,英国战时内阁制定了“夺取、控制乃至消灭法国舰队”的计划,即“弩炮计划”。这是英国政府在法德停战协定签字后做出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该计划于7月3日开始实施,历时11天,结果法国本土以外的舰队的绝大部分均被英军控制或摧毁.

6月24日,法德停战协定签定后第三天,英国海军突袭停泊在英国朴次茅斯和普利茅斯军港的法国军舰,解除其武装,并接管舰队;

7月3日,在法属西印度群岛,当地法国舰队与美国达成协议,解除了武装; 如果说前两区域还算顺利,激战出现在了法海军主要集结地的北非海岸的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军港。皇家海军“H舰队”在萨默维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将法国舰队围堵在军港内,提出条件:要么加入英国开展对德作战,要么六小时内自行凿沉所有舰船。高傲的法国人既不想臣服于德国,更不想屈服于英国,他们拒绝了英国人的条件。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英国皇家海军开始进攻,法军在让·苏尔海军上将指挥下奋起还击,这就是著名的米尔斯克比尔大海战。毕竟英军有备而来,而且海空军力量更强一筹,法海军损失惨重,包括3艘战列舰在内的一大批舰艇被毁,1297名法国水兵被打死, 341人受伤。而更令法国人无法接受的是,打败他们的德国人尚且允许法国人保留自己的海军,而几周前还并肩做战的盟友英国人却要对法国人赶尽杀绝,颜面扫地。这一事件激起了法国人的公愤,导致贝当政府断绝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达尔朗当即下令采取报复措施,轰炸了英军在直布罗陀的基地 。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弩炮计划”执行后,法国海军虽实力大损,“黎赛留”号战列舰的存在仍使英国海军并不放心,在1940年9月,英国对在北非达喀尔的法国海军舰队又发动了“威吓”行动。在达喀尔战役中,驻达喀尔的法军舰队得到了炮台和本土赶来的巡洋舰队的有力支援,击伤了英国驱逐舰三艘,重创了“坚决”号战列舰。法国也有两艘驱逐舰被烧毁和搁浅,“黎赛留”号战列舰被创。达喀尔之战法军取得了胜利,但英国也完成了最主要的目标——“黎赛留”号战列舰被创。英国不再面临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

米尔斯克比尔战役和达喀尔战役,也使英法这对昔日的盟友反目,法海军视英国为宿敌。在相对沉寂了两年左右,时间转眼到了1942年,美英两国共同制订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作战计划,计划以此为跳板,进攻意大利,实现反攻欧洲大陆的目的。两国特混舰队在1942年11月8日分别于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布兰卡地域登陆。在登陆过程中,遭到了对英军极度仇恨的法国海军的猛烈还击。在阻止盟军登陆的战斗中,法军损失了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7艘鱼雷艇,10艘潜水艇, "让·巴尔"号战列舰也被重创,伤亡达3000人。事情的转机又发生在达尔朗身上,这时的达尔朗,已经是维希政府三军总司令。

出于对德国人的极度憎恨,而这种憎恨超过了对英国人的恨,他命令法属北非各地立即停火,并下令在土伦和达喀尔的法军剩余舰队迅速开往北非。但是,在土伦的法国舰队不愿与英国舰队一同作战,他们无法原谅英国人在米尔斯克比尔和达喀尔所犯下的罪恶,土伦舰队司令拉博德海军上将坚决拒绝了达尔朗要求。英国人为他们当年的行动付出了代价。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与此同时,法属北非各地立即停火的消息传到德国,法国人的投降激怒了希特勒,他立即下令占领全部法国,并计划夺取在土伦的法国舰队。面对德国人的包围,高傲的法国海军拒绝了英国人的援助,他们不愿意向敌人屈服,不论他们是德国人还是英国人,他们选择了一条最悲壮的方式——自沉。包括3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16艘鱼雷艇,16艘潜水艇,7艘通讯舰,3艘侦察舰,以及60多艘运输舰、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在内的法国舰队全部自沉。

这支曾经是世界第四的海军用充满悲壮色彩的自我毁灭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也捍卫了自己的荣誉。法国人的高傲决定了他们不会向自己的敌人投降,法国海军的荣誉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此后不久达尔朗上将被刺杀,法国海军最后的骄傲就仅仅剩下了"黎塞留"号,这艘法国最好的战列舰在美国的调解下,于1942年底,与自由法国达成和解:由美国买下整修后投入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战功显赫并于战后归还法国政府。这也算是法国海军最后的尊严吧。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事情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当时人在道德和情理上的纠葛我们可以放下了。那么“奥兰海战”对英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解除了法国舰队对英国的威胁吗?

从后来的结果上看,远远不止如此。

要知道,在“奥兰海战”发生的同时,丘吉尔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啥?

既然法国投降了,英国不能孤军奋战,他第一个要做的事,是获得美国的援助。

但是美国人怎么看待英国呢?

首先,希特勒不会对英国怎么样,无非就是要你服个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希特勒都没有乘胜追击,把几十万英军放回去了。有一个说法就是,希特勒也怕把英国真的逼成了死敌。这个时候,如果英国说,算了,不打了,我们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没准也就可以停战了。在外界看来,英国没有必要非得抗战到底。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其次,英国人在历史上就是以理性主义著称的。拿破仑就嘲笑英国人是小店主的国家,唯利是图,没啥理想,没啥骨气。而且英国又不是没有签过屈辱的停战协议,至少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一看不划算,不就和美国停战了嘛。

所以,当时不管丘吉尔喊得有多响,说要战斗到底,痛下决心,外界是不信的,尤其美国不信。

但是“奥兰海战”发生之后,英国内外的人都看清楚了丘吉尔的决心。丘吉尔看来不是说着玩的,不是喊喊口号就算了。

在英国国内,7月4日丘吉尔向下议院详细报告了英国海军的行动,报告期间,议院鸦雀无声。但是最后,丘吉尔经历了的最史无前例的一幕:所有人都站起来欢呼了很长一段时间。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这之前,大家对我还有所保留。然而,现在所有人都融入了一片庄严而热烈的和谐之中,这对这个国家影响深远。这就是那个让许多人不做指望的英国,这就是那个许多陌生人认为应该即将投降的英国,现在这个英国冷酷无情地打击了她昨日最亲爱的战友,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毫无争议的制海权囊入自己麾下。它清晰地证明了英国内阁无所畏惧,无可阻挡。”

你看,英国国内的军心被振奋了。

在世界上,美国人也看清了英国的决心。

《纽约时报》当时就说:“英国政府最终采取了大胆的行动。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哪怕对其前盟军舰船开火的命令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它至少也消除了人们对英国坚持抗战决心的最后一丝怀疑。”

很快,这些情感转换成了结果,美国几周后给英国皇家海军支援了50艘驱逐舰。 接下来几个月里,美国大幅度增加了其对英国的金融和工业支持。并且,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加入反德抗战。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故事,有什么启发?

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都不会因为你可怜,你哀求,你口头表达决心。

对盟友痛下死手的战役—奥兰海战

只有当你做了该做的事,而且是为了最坏的结果在做事,你的决心才会被看到,外界的支持,才会到来。

在平时的商业合作中,我就经常跟同事讲,你不要抱怨合作伙伴对合作的事不认真。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们也不是太认真。

我们越认真,做好自己那份事情,对方才可能认真。

通过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自己的环境变得更好。这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奥兰海战”,给我们今天的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