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得諾貝爾獎?難道我們的科學實力不是很強嗎?

宇宙觀察記錄


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很少,這是事實,事實的背後反映出了很多問題。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科學實力突飛猛進,但由於起點低,底子薄,整體科學絕對實力並不是很強,當然這裡的“不是很強”主要是與發達國家對比,比如美國。沒有辦法,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家經濟體,總是要在各方面做對比的,與非洲一些國家對比就沒意思了。

同時,每個獎項的獲獎標準是不一樣的,這種標準是人為制定的,沒有絕對的公平或不公平,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諾貝爾獎更注重基礎科學的研究發現,並不太看種應用科學。而基礎科學的突破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果,需要數代人不懈的努力。

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發展積累的上百年甚至更長,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科學研發體系,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也比較雄厚,科學氛圍也比較好。相對來說,我國的科學氛圍並沒有完全形成,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大對科學領域的資金投入,但從GDP的佔比來看,我們對科學領域的資金投入佔比仍舊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這種局面不是短時間能改善的,不能一蹴而就,即使加大對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沒有大批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作為後盾,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需要說明一點,但就基礎科學來講,很難直接對社會發展起到作用,基礎科學必須過渡到應用科學才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所貢獻,舉個例子,原子彈的原理我們都知道,但為何製造原子彈這麼難?原理就是基礎科學,而製造原子彈就是應用科學。

諾貝爾獎獲得人數少並不一定就意味著科學實力不強,但長期來看,一個國家要想持續地在世界上保持科技領先地位,基礎科學的投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補充一點,我們也沒必要“唯諾貝爾獎的馬首是瞻”,諾貝爾獎並不能與偉大劃等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一定就不偉大,像錢學森袁隆平等偉大的科學家,即使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他們的偉大程度絲毫不減,甚至諾貝爾獎都配不上他們的偉大,如果我國多出一些像他們那樣偉大的科學家,對於我國綜合實力提升絕不亞於獲得諾貝爾獎!


宇宙探索


中國能拿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太多了,只是西方人不願給,因為它們近兩百年來一直在不停的抹黑中國,反華是他們的既定方針。像布什、奧巴馬這樣的戰爭狂都能獲得和平獎,更能證明西方世界的國家是一丘之貉,天下烏鴉一般黑!

要說中國優秀的科學家可不在少數!比如著名微生物學家、病毒學家,沙眼病毒的發現人之一湯飛凡。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湯飛凡和秦瑟利用砂棒濾器、普通離心機等簡單設備,用物理方法證明了病毒是可過濾的、能離心沉澱的、能自我複製的、有生命的顆粒,是寄生於細胞內的微生物。他們還研製成第一代微孔濾膜(火棉膠膜),並用它測定出各種病毒的大小。1938年,湯飛凡帶領工作人員成功地回收利用廢瓊脂,採用乙醚處理牛痘苗雜菌,改良馬丁氏白喉毒素培養基。1943年,指導研究人員用自己分離的中國菌種,生產中國首批5萬單位一瓶的青黴素。解放戰爭時期,他帶領有關人員趕製出10萬份牛痘疫苗,支援解放區。後來改進生產方法,製出大批優質牛痘疫苗,推動了全國規模的普種牛痘運動。1950年,察哈爾北部鼠疫流行,他帶領一個突擊小組,趕製出中國自己的鼠疫減毒活疫苗。後來,為防止帝國主義的細菌戰,他承擔對黃熱病疫苗的研製工作,領導易有年等解決了病毒毒力變異問題,並製成中國自己的黃熱病減毒活疫苗,為1960年天花病在中國國內絕跡做出了貢獻。以他的發明發現足以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因為他是中國的科學家,西方世界不認可,反華勢力嚴重,還是沒有給。

另外,還有著名物理學家王淦昌獨自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32年,王淦昌在邁特納指導下,發表了《關於RaE連續β射線譜的上限》的論文;同年12月完成了關於內轉換電子研究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曾去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做學術訪問,訪問了卡文迪許實驗室等歐洲著名科學中心,會見了盧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師。但因為他是中國人,物理學家給了他老師,而沒給他。

再有,中國生物學團隊在1965年成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經鑑定,人工合成的牛胰島素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生物活性。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構成生命的基礎。人工合成蛋白質對人類認識生命、揭秘生命的起源等具有重大的意義。遺憾的是,這項成果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總之,類似這種情況的事情實在太多,中國人現在就是把諾貝爾獎看的太重了,其實我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科學家安心做好自己的實驗,足矣!我們不必稀罕西方的政治工具諾貝爾獎,正如當年錢學森所說,我從來不稀罕西方人給我頒發的各種獎項,我認為,能給老百姓乾點事實,就是對我最高的獎項!


悠悠大秦


我國的科學實力並不強,不然前段時間中興也不會因為被美國禁售芯片就瞬間被秒殺

我們只談科學類的諾獎,文學獎和和平獎先不談

中國本土獲得諾貝爾獎的迄今為止只有一個屠呦呦,獲得的是諾貝爾醫學獎,只此一位本土中國人。


其他的獲獎者都是華裔和臺灣人,接受的都是國外的教育,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獲的1957年物理學獎,丁肇中獲得1976年物理學獎,李遠哲是1986年的化學獎,朱棣文 1997年物理學獎,崔琦 1998年物理學獎,錢永健 2008年化學獎,高錕 2009年物理學獎。

我們可以看到獲獎的人都是在國外,在國外學習在國外研究。這些人如果是在國內那麼肯定是得不了諾貝爾獎的,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國內根本就沒有一流的實驗設備,這些人就是想在國內搞出什麼成果也是沒機會的。


諾貝爾獎主要是頒發給基礎科學方面的進步,而基礎科學又是我國的一大短板,因為基礎科學不像其他東西一樣可以借鑑國外的經驗,基礎科學是完全依靠慢慢積累才能獲得突破的,諾貝爾獲獎者無一不是研究了幾十年才搞出點成活,而我國最擅長的就是把成果馬上應用,拿來主義導致我國的創新很少。

另一方面原因愛基礎科學的投入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而且這種巨大投入有時候根本見不到成果,這在我國是很難被接受的,我們國家喜歡的是馬上就能轉化為成果併產生經濟效益的研究,像基礎科學這種燒錢而且一時半會還看不到效益的項目是很難被立項撥款的。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在幾十年前就開始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搞了幾十年才得到諾貝爾獎。如果我國的科研人員從現在開始,在一個領域埋頭奮鬥個十年二十年,那麼我國也一定會得到很多諾貝爾獎。

從今天起,少一點浮躁少吹一點牛逼,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努力奮鬥



宇宙觀察記錄


霸道的世界歷史上都有霸道的國家和霸道的幾個時代偏心追風的人倒倒,誰的國家霸道成風,這些人不但心倒向有昧良心文化人手段宣揚他們國行之道的立威之輿論!另外這些人不但吹捧了他們的當政局政壇,也給自己有出風頭火勢的機會。最主要的是我們看出這些人還有愛自己的國家的,自己民族的心!他們最終依賴他們國家形勢逼人的世界國家霸道盛行的順風,比如現在許多人都之道的原來歷史上最強,最大勢力佔據著地球表面積(殖民地),後來幾乎是俄羅斯民族稱號世界,再後來就是美國了,這些歷史的久遠積澱了外國佬的人氣和名氣!在這長時間裡,中國一直在沒能力進入世界科技界,文化界,宣傳風動的氣候宜人機遇期,也就是說中國舊封建社會里沒出過一個有爭氣的人才。另外外國人中確實出現了幾個天文,科技(比如達爾文,牛頓,瓦特………,特別是德國的機械技術等等都比我們國家佔了先),這在長期的慢性刺激我們國家漢人神經,後來就將許多人帶進了外強中乾的漩渦河裡面了,再也不想爬出來,後來的許多所謂的(大文人騷客利用共產黨發展經濟)被國家送往國外發達國家去學習科學技術和先進科技方法,希望他們在國外學到知識了就回國給國家發展強大出貢獻的,可是被送出去留學生們一些不但不為國家(以前這些人自己沒那經濟能力的,舊中國大多數人出去還是能吃苦找錢倒是有有能力了)反而怪中國先人沒用,一沒錢的家,二是中國籍在中國沒地位,還沒有好聽的名聲,他們感到丟人啊!於是行背叛老祖宗的出處國家,甚至有了中國文化界的名聲,反過來也匆匆上陣做了為外國人唱讚揚外國人的歌!這在現在的年輕人中我都看得出來中毒的人很多也很深刻了!至於我們國家為什麼沒有獲得這樣獎那樣獎,因為沒有有良心的中國後人,只看到好的物質性好生活就不要祖宗,不要國家,那怕是去給別國人當小爬蟲卵蛋都是實惠點的!我勸同學們讀書的人要像中國軍人,做什麼事,活在人間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基是從哪裡出生的(不是畜生),也不要學點粗淺歷史就麻醉得五音六絃聲音沒辨識明白就瞎跟著進入一團糟的世界霸權主義的吹鼓手!


張傳國15213607873


籠子裡的鳥能飛多高多遠?溫室裡能長出參天大樹嗎?什麼實驗設備,科研經費,職務職稱,都是託詞。關鍵是水土不服(中國幾千年只崇儒學,不崇科學。科舉只考“八股文",不考數理化)。搞科研最需要的是獨立思想,批判精神,學術自由。中國幾千年只崇儒學,不崇科學。不拋棄孔儒,科學沒有春天。


居家活佛


一個國家很少獲諾貝爾獎與是否喜歡搞科學研究與花在科學工作中的時間的多少是有關係,獲諾貝爾獎的多少與一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一個國家對教育投資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與一個國家究竟重視什麼究竟關心什麼究竟對什麼感興趣是有關係。一個國家很少獲諾獎也意味著這個國家對教育不重視,是不重視教育的表現,把時間都花在生兒育女上去了。這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得什麼。日本是中國的鄰國。日本人口是中國的百分之十,十分之一,還不到十分之一。但獲得的諾貝爾獎是中國的一百倍,中國獲得的諾貝爾獎是日本的百分之一。這意味著日本人雖然對生兒育女不感興趣,但對學習對科學工作對經濟工作對教育工作非常感興趣。日本從今年十月起小孩上學費用全免了,除了費用全免而且每月還有一千多塊零花錢。日本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不算很有錢。第二大經濟體沒做到的事,不想做的事,第三大經濟體做到了,實現了。一個國家獲諾獎很少也是對科學研究不感興趣的表現,也是與歐美文化差別太大的表現。中國與歐洲美洲是連接歐洲與中國的線段的兩端。如果把中國比作地球的表面,那美國就是天上的星星,不在一個星球上。有的人唱同住地球村,但實際上不是。不是一個村,當然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歐美重視自然科學,中國重視傳統教育。中國一個四歲小孩可以背誦三百首唐詩,西方小孩有這麼厲害嗎?一個把主要精力花在背唐詩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拿不到諾貝爾獎。中國也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啊?


FsY73926677


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存在爭議,科學獎(物理,化學,生物)是公認的最高榮譽,他們一個個發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1物理學獎:人太多,就說一些他們的成就,射線,磁場,氣體,輻射,光電效應,電子波動性,中子,質子,正負電子,共振核屬性,宇宙輻射,半導體晶體管,霍爾效應,量子理論,磁流體,超導,宇宙微波,衰變,激光,石墨,二極管。

2化學獎:糖類,電離,惰性氣體,各種新的元素髮現這個包含太多,放射,原子量,血紅素,維生素,裂變,色譜,分子軌道,酶催化,核酸,DNA,光合反應,化合物,ATP,準晶體,蛋白質。

3生物獎(生理,醫學獎):瘧疾,狼瘡,免疫,血管,臟器移植,抗原體,肌肉代謝,胰島素,麻痺,維生素B1,消炎,染色體遺傳,貧血症,呼吸酶,神經衝動,人工基因突變,黃熱病疫苗,心臟導管,神經抑制,遺傳信息編譯,腫瘤病毒,克隆,原癌基因,朊蛋白,核磁共振,幽門螺桿菌,免疫缺陷病毒,溶酶體,青蒿素。

4今年的物理學是宇宙行星,化學是鋰電池,生物是氧氣和細胞。

這些都是我查閱資料寫的,我本人也不瞭解科學,文化不高,因此我挑一些和生活相關的來說,上面哪些領域基本上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創造的,或者是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其實很多人物出現在我們初中,高中,大學,的課本上,也有一些科學家沒獲得獎但是也很偉大,比如牛頓,他那個時候諾貝爾獎還沒有誕生。這些科學家的貢獻有的直接就能服務於人類,有的提供了理論知識,從而誕生了很多工程機器。

每次看一些評論,總是在噴,大家不用理會,大多數是噴子,水軍,我國也有一些傑出科學家,但是很多是偏工程應用,而非基礎科學,像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這些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愛國科學家,給我國帶來的貢獻是巨大的,每個人應該尊敬他們,學習他們。但是他們的導彈,原子彈,雜交水稻,卻不是他們第一個發明的,都是國外的,而哪些發明者也沒有獲得獎,我國在之前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那次應該是最接近的,但是是團隊貢獻,人太多,一般都是少於3個。

我相信諾獎的評委還是很公正的,像屠呦呦先生都不是院士,人家都直接給你,還是很有慧眼的,很多人都是葡萄酸,諾獎是發現,驗證,少則10年,二三十年常態,四五十年的也有,所以一般都是老頭,或者中年大叔,你類比一下,我們國家的發現發明和這些獲獎的人比較會咋樣,對比一下,另外每年發獎前中國一些獲得提名,或者可能獲得的人都新聞媒體爆料,更何況是獲獎的,莫言屠呦呦獲獎後,那一段時間媒體都是新聞,誰都是因為自己國家有這種優秀的學者科學家而驕傲,我相信今後我國會有更多的人獲獎,在重量頭物理化學方面也會有的!


張大爺的表哥王大爺


諾貝爾獎:

不用你的母語來呈現,也不是你母語文化創生的,更不是你母語文化哺育持續的,為啥要作為你整個母語人科學的最高殿堂獎呢?

設想一下,如果每一個浸淫在中華文化中的學人,要花七年左右的時間學習用英文寫作去拿諾獎,但英語文化學人卻不需要,他們可以用你這七年學外文的時間去攻克科學難題。那你中華學人不是選擇了一條走向科學最高殿堂的語言彎路嗎?成本收益,和競合對手的文化比起來,倒掛。

對中國人:

諾貝爾獎,部分人中的菁英得就好,可以參照學習。更少部分人得更好,可以為母語最高殿堂獎留下空間。小几個人得最好,把本該哺肓母語殿堂的人力資源尖端留給母語文化之花的創生、成長和繁茂,人類更節約。

讓世界人文科學的百草園更加絢麗吧!


曹和平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提一個問題。

中國現在最熱門的專業是什麼?哪些大學名氣上升最快?相反哪些大學名氣下降非常厲害?

估計絕大部分人回答最熱門專業是計算機技術和應用,通訊技術和應用,工商管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會計學,物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機器人等。

哪些大學名氣上升最快呢?沒錯,上面專業對應的大學比如上海交大,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

哪些大學名氣下降嚴重?沒錯,都是曾經的綜合性名牌大學,比如蘭州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這些大學的特長專業就是數學,物理學,化學等。

而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獲得者全部都是這些基礎科學理論發明者。你去看看楊振寧的物理科學理論發明獲得諾貝爾是什麼物理科學成果?還有居里夫人的兩次諾貝爾獎是什麼物理科學成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基本上100%是美國人獲得。你去看看有沒有什麼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互聯網金融什麼的,基本上都是經濟學原理。哪怕金融學方面獲得諾貝爾獎也是金融學方面的開創性理論,沒有什麼應用金融學之類。

國內無論從大學研究還是企業技術開發,基本上都集中在應用。

中國的專利說句不好聽的話基本上都是沒有多大用的應用技術專利,沒有什麼原創性理論發明。比如歐美髮明互聯網,騰訊或者阿里巴巴在別人facebook,亞馬遜的基礎上搞個深度開發,這種專利的根基還是別人的,你最多就是個應用開發而已!能獲得諾貝爾就奇怪了!

而國內優秀的大學生基本上都去好就業,好賺錢的大學和專業去了。直接後果就是川大的數學和高分子化學專業慢慢走向沒落,蘭州大學和吉林大學也類似。狀元都學工資很高的應用專業技術去了。

哈佛有個華裔經濟學家說現在美國的著名高校經濟學教授和金融學教授基本上停止招大陸留學生。因為他們說這些大學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畢業後基本上都不再從事經濟學研究。要麼回來進銀行,要麼回來進政府機關。所拿的高文憑說白了就是為了找個高工資工作而已,浪費時間培養!


思考的辛巴


北京大學曹某某的回答簡直是愚弄百姓,胡說八道。

諾貝爾獎平時在瑞典,他們根本不是那不管是哪國人什麼語言,他關鍵是看你的作品或者你的成就。莫言會英語嗎?他不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為什麼中國在科學界諾貝爾獎少,這個東西,沒辦法說也不能說。不允許說。

如果你有條件的話,去歐美國家看一看,深度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