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他第一次走進校園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5岁,他第一次走进校园

扶貧一線心聲

在一次入戶走訪中

一個少年進入了

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政的視野

這名少年患有先天性自閉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自殘和暴力傾向

家人只能將他關在小木屋裡

張政幾經周折終於

徵得特殊學校同意讓少年入學

半月後,少年不怎麼害怕人了

還漸漸能露出微笑

張政想,他的一個笑容

就是對“幫扶”的肯定

今天,“扶貧一線心聲”專欄 帶您走近張政

他說:“扶貧路雖艱,我將一往無前!”

2019年是平塘脫貧摘帽的決戰之年,為緊緊圍繞“脫貧摘帽”的目標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我,秉承國投“為社會”這一宗旨,堅持不放鬆、不懈怠,著眼於快,落腳於實的思路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我駐村在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屬於一類貧困村,由於基礎薄弱,在產業、住房、飲水保障、就學、醫療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要補齊的短板,導致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不高。 我想著只要“用心”瞭解貧困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用情”宣傳各項惠民政策,“用力”為貧困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真正意義上為解決群眾所憂、所盼、所想的,才能提高困難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自閉少年的求學之路

在一次入戶走訪中,一個少年進入我的視野。他總是拒絕與人進行交流,站著遠遠的,有人來的時候就會躲在家人後面觀察,從眼睛裡彷彿看出內心的孤獨。通過了解得知,張某,15歲,患有先天性自閉症。平時由年邁的外公、外婆照顧著,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自殘和暴力傾向。為了防止他外出傷害到別人,家人只能將他關在一間破舊的小木屋裡,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有機會出來。當我走進他的四處漏風的木房間時,凹凸不平的泥巴地,簡易潮溼的木板床,一張老式掛滿蜘蛛網的塑料頂棚,在這個不足8平米的房間裡就是他的全部。

由於家庭條件較差,從他出生後家人沒有帶他到專業的醫院接受治療,我想著聯繫平塘縣濟民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或者特殊學校學習,讓他儘快融入社會這個大家庭。第二天我聯繫了平塘縣濟民精神病院的負責人瞭解到,由於醫院正在完建階段,缺乏對專業類治療的醫生;這讓我的“幫扶”陷入了瓶頸,我又聯繫了平塘縣特殊學校的負責人,由於張某年齡較大,不能呆在特殊學校。一想到張某的生活環境,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聯繫學校讓他求學上學,慢慢適應與人交流。我又專程跑到特殊學校說明情況,學校還是不願意接受,理由是他有暴力傾向會傷害到其他學生為由拒絕了。“幫扶”工作再次陷入僵局,晚上和家人視頻看到孩子時,心裡不由自主的想到張某,心想一定到要把這個事情辦成。我再次來到了特殊學校,提出讓孩子適學一段時間,學校負責人同意接受張某入學。

15岁,他第一次走进校园

2019年3月12日,村裡安排車送他辦理相關手續,那應該是他第一次坐車,第一次離開他生活十五年的村走進校園。入學還算是順利的。半個月以後我再次來到學校看他,瞭解到他現在已經能適應學校的生活,也不怎麼害怕人了。臨走時我試著給他打招呼,他還遠遠的對我笑了。他的一個笑容,是對我“幫扶”的肯定。

幫扶張某的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治貧先治病,治貧先治愚。培養教育好一個少年,挽救的是一個家庭,我們駐村書記,要特別注重山區貧困地區的殘疾或患病的孩子,他們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只有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作為駐村書記,首要職責就是察民情、知民意、解民憂。我最關注的就是群眾當前面臨哪些困難,最大的心願就是為群眾多辦點實事。不論是村容整治還是志願服務,都是積小勝為大勝的民心工程。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答卷不僅有複雜難解的綜合題,更有內涵豐富的簡答題。很多民生問題恰如簡答題中的得分點,答不對、做不好,群眾肯定不滿意,得分自然不會高。

聚焦產業發展 助力脫貧攻堅

為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把握好“八要素”,實現產業增收促脫貧。圍繞貴州省2019年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令,堅持“優勢產業有限發展,優勢品種率先突破”的原則,聚焦優勢品種,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的產業發展的格局。考慮到興民村地理環境的特殊性,石漠化山區及森林覆蓋率高,資源稟賦較差。剩下在家的勞動力大多數老年人,由於學習掌握勞動技能的能力不足,導致產業發展單一。少數貧困戶“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發展意願不強,脫貧任務艱鉅。我想著發展產業,就是要具體落實到種什麼、怎麼種、賣哪裡、怎麼賣,項目具體實施怎麼引導、怎麼宣傳,做好這一系列的配套後,才能帶動發展。白天我走村串寨,到老百姓家去走訪收集發展思路,晚上召集村兩委班子開會,探討村裡的產業發展,經和楊林縣長實地調研後,種植中草藥的項目順利落實到我村。

15岁,他第一次走进校园

讓農戶們把包穀換成桔梗首先從轉變群眾思想開始,先後在6個村民小組召開10餘次專題產業發展種植院壩會。充分發揮“宣傳員”作用,宣傳桔梗種植的政策、技術及後續收購保障等問題。實現“一村一品”的特色。與貴州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以按單種植,以銷定產的產銷方式,以“公司+支部+農戶”的種植模式。即貴州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統一技術指導和統一收購、村支部帶頭集中培訓、農戶實際種植的種植模式發展產業。種植桔梗面積200畝,預計收益160萬元。帶動農戶49戶192餘人,其中貧困戶16戶65餘人。

15岁,他第一次走进校园

幫助村發展民產業脫貧的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扶貧先扶志,只有激發內生動力,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才能事半功倍。“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人窮志不能短。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駐村書記要做好對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扶貧,脫貧,這有一個過程。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我想,只有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始終以摘掉貧困的帽子、鼓起百姓的錢袋子、奔向小康的路子為奮鬥目標,帶著感情駐村,真扶貧、扶真貧,真蹲實駐、真情幫扶,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裡,路才能真正走實、走穩、走遠,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才能不斷提升。

路雖艱,我將一往無前!

———— / END / ————

點擊圖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15岁,他第一次走进校园

甘肅寧縣這顆“金融蘋果”,有點甜!

在這個貧困村,有間“解憂雜貨店”

一個80後的770條扶貧工作記錄

世界讀書日,“精神午餐”點亮山區孩子讀書夢~

順利脫貧,才是不負青春不負村!

做好這件事,需用力更要傾心!

作 者 | 張 政

執行主編 | 唐 巍

全國產經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