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協創始人之一“遭遇冷眼”,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你怎麼看?

用戶64325649


楊再春的江湖地位,主要在兩點。

第一,是中書協的創始人之一。

第二,90年代有電視書法講座。

這兩點,是楊再春先生火遍中國的主要原因。


先說第一點,所謂的中書協創始人之一,其實只不過是掛名而已,論資排輩兒的話,楊再春先生在中書協創始人中,是徒子徒孫輩兒,前輩們願意帶著他,他才能成創始人之一。當然,至於為何帶著他玩兒,那肯定是楊再春的人性品行得到了眾位名家的認可,願意提攜後輩。


主要是第二點,九十年代的書法講座。

書法講座,三個時代火了三批人。

第一批是啟功先生等一堆教授,有科班教學教授,有客串教學教授,那年代電視還不普及,啟功先生在大學裡會上一些書法課。當然,更重要的是那幾年,啟功先生因為字好,被抓去刷大字報,書名遠揚,所以每次上書法課的時候人都很多。

第二批就是90年代左右電視剛剛普及的時候,學書法又多了一個途徑,所以當時能在電視半書法講座的,全國書畫愛好者肯定都能看見,名聲自然大。

第三批就是網絡教學,代表人物就是田蘊章。田蘊章大火的原因,就是錄了《每日一題一字》,在此之前,他是如何入中書協,如何退中書協,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但是錄了這個網絡節目之後,火了。

當然,我指的“火”,是指全國出名,如果僅僅是地方名氣,這些人本身都具備。


九十年代,書法專業教育剛剛起步,大多數書家的書風都還是一些強調個人特性的書風。

說白了就是多個性,少古法。

楊再春這種字,在現在來看,太差,雖有筆法,但古人的東西太少了,沒有什麼韻味。

但是在當時來看,非常火,甚至引起了一波學楊再春的熱潮。

楊再春的主要功夫都是在楷書上,尤其魏碑,水平很高,但讓他出名的,確是那些不怎麼樣的行草。所以,時代一變,書法的審美方向一遍,換句話說,學書法的人更懂古人了,所以楊再春的字,就過時了。

再說說楊再春老師“鄭誦先”的字。

不要說大眾,即便很多搞書法的人,都未必聽說過鄭誦先的名字,其實鄭誦先是寫碑的高手,是把碑派筆法融進行草的先行者。

鄭誦先的字,要比楊再春水平高很多,但名聲卻只停留在比較專業圈子內。

為何呢?

因為大眾看不懂啊,甚至有些學書法十幾二十年的人都看不懂。


名氣就是這樣,第一是以“通俗”獲取大多數人認可,第二是以水平獲取少數人認可。

楊再春,雖然全國出名過,但再過十幾二十年,可能就不會有人記得他,可是鄭誦先,再過一百年,拿出來說也有價值。


就好比演技一樣,黃曉明大火的時候,黃渤還在打醬油,可是現在呢?黃曉明去打醬油了,黃渤成一線了。


梁宇航


楊再春的書法曾經確實風靡一時,尤其是九十年代的時候,他的字帖、光盤很受書法愛著愛者歡迎,我是2004年開始學習的書法,當時課堂上還使用了楊再春的光盤作為教學材料,我還依然記得他講的內容,講的是書法書寫中容易出現的毛病,比如“鼠尾”、“蜂腰”等等,光盤好像叫《書法病院》。

他們這一批老書法家其實還有劉炳森、啟功先生等等,都曾經非常的火熱,他們首創書協、舉辦比賽、策劃展覽,和那個時代一樣,充滿著激情和夢想,幾十年過去了,書協成熟了、社會進步了、經濟也發展了,但是他們漸漸的離我們遠去了,提到他們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不管書法水平如何,那一代人的創業的激情和信念真的是值得我們讚歎的。

之所以大家不再提起這些老書法家,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

1、首先我覺得這個和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有關係,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現在書法愛好者的審美取向也發生著改變,好新、獵奇、追求變化是當今的書法愛好者常掛在嘴邊的。

2、整體書法水平的提高,隨著各種各樣的書法培訓班、書法院、畫院、大學的書法專業的成立,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書法,書法老師走向職業化、專業化,整體的書法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人們的欣賞品味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網絡的興起,知道的書法家也越來越多,瞭解的古代的書法家也很多,書法的審美開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3、這些書法家年齡大了,有的已經去世了,參加的社會活動少了,在公眾的曝光率也低了,慢慢也就淡出公眾的視野了。


不二齋


楊再春不是中書協創始人之一,他只是搭上了中書協創始的順風車。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幾乎看不到幾本傳統優秀的古代書法經典,書店裡就幾本模模糊糊,印刷質量極差的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楷書字帖,也很少見到任何有關當代書法的資料,作品。更沒有專業的書法教學,社會上學習書法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楊再春,沈鴻根,龐中華等人,捷足先登,藉助出版,電視推廣的先機,曾經風靡一時,且追隨者眾。

三十年後的今天,書法資料的豐富,學科性的書法教育的基本普及,科學的書法理唸的基本普及,讓大多數喜歡書法的人們,真正認識到什麼是優秀的傳統書法。這些人的頭上的光環一天天黯然失色,不再鮮亮。

這些連書法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的人,向社會大量傾瀉文化垃圾,泥沙氾濫,至今還餘波盪漾。說他們為書法的傳承發展做出了貢獻的人,至今不絕如縷,說明中國書法的傳承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題主說:曾幾何時,楊再春的書法作品可以說風靡一時,頗受大眾喜愛。應該承認,楊再春的書法還是具備相當功底的,他先後師承於鄭誦先、黃高漢和啟功先生。刻苦研習漢隸、魏碑,廣泛涉獵王羲之、王獻之行草書以及黃庭堅、米芾、董其昌等諸家法帖。

師承誰,號稱學了誰,只能說明他們除了誇海口,吹牛皮,證明不了什麼。我們把他們的所謂作品和號稱其所學,稍作比較,牛皮就會不吹自破。

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因為他所謂的書法,本質上就是手寫鋼筆俗體字,用毛筆寫在宣紙上而已。我對他的所謂書法的定位,是老幹部體的帶頭大哥,俗書的始作俑者。

學他的所謂書法,就象要從小學生那裡學到博士論文怎麼寫一樣荒唐。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共同參與討論。

說起楊再春,喜愛書法的朋友大概不會陌生,因為楊再春是中書協的創始人之一,而且他本人的書法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甚至可以說是風靡一時。但是,為什麼說楊再春書法風光不在?我想這裡面還是有原因的,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下。


1.“墨人”書法家

看過楊再春以前的書法視頻的,想必都會對他印象深刻,他講課時面帶笑容,看上去很和藹,親切。楊再春身材魁梧,皮膚黝黑,又整天與筆墨為伴,所以“墨人”就成為了他的筆名,由此看來,書法家的一些故事總是那麼有趣。

2.“楊氏”書法曾風靡一時

楊再春也是較早的在中央電視臺開辦書法講座的書法家,而且他也是享有特殊津貼的書法專家,行家評論他的書法是:其書法“凝重中有飛動,莊嚴中寓活潑”,“重筆如山石墜地,輕盈如燕子點水”。這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楊再春對漢隸,魏碑,二王行草都有研究,而他最著名的也就是他的草書,看他寫得草書,一氣呵成,酣暢淋漓,那種感覺,彷彿就讓你徜徉在書法的海洋裡。楊再春的書法,普遍用墨比較重,其實用墨也是一個書家的特點,有些書家就喜歡用濃墨,筆筆送到,而有的書法家就喜歡用淡墨,喜歡出現飛白的效果,使整篇書法看上去瘦硬勁挺。這都可以表現出書家的個人風格和書法特點。



3.書法講座也引起很多爭議

我也看過很多楊再春講解書法的視頻,在他的書法視頻裡內容很多,講到了很多東西,包括了很多書法家的字體,但是我看到在有一次的書法講座裡,楊再春講到了歐體,並且做了示範,我看下方的評論,幾乎沒有一個說好的,看他講解的歐體,確實沒有歐體的面目,反而多了一些他自己學習的漢隸,魏碑的味道,雖然說,歐陽詢的《九成宮》是有一些隸書的筆意,但是幾乎看不出,只是有一點筆意在裡面,整個字體還是規矩的楷書,整個書體還是楷書的章法佈局和結構。從這裡看來,我得一個書家雖然要廣泛涉獵,但是能夠精通一兩種書體就很不錯了,因為中國書法史上,每一種字體都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想要吃透是沒那麼容易的。因為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書家自身擅長哪種書體的問題,比如說楊再春,他可能擅長的就是魏碑,行草書一類,如果遇到像歐楷這一類純正的楷書,恐怕效果就不那麼好了。



3.楊再春書法為何風光不再?

年紀大一點的書法愛好者可能知道,楊再春在八九十年代的書法盛名。他在潛心研究書法的同時,還熱心書法教育事業,主編了很多書法教育論著,他身體力行地傳播著書法文化,培養著書法人才,在1976年,他就和範曾,劉炳森,蘇士澍一起創立了“北京書學研究會”,這就是中書協的前身了。

並且楊再春積極倡導“筆墨當隨時代”。至於為什麼說,楊再春的書法風光不在了呢?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他的書法已經留在那裡了,只是隨著人的年老,不再進行一些活動,也就自然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尤其是在現在的網絡時代,只有在網絡上頻頻出現的才會被記住,就像如今這麼紅火的“田楷”,假如沒有了網絡,又會有幾人知道呢?還有曾經的“硬筆書法第一人”,隨著龐中華近幾年的淡出,他的書法又讓多少人提起了呢?



然而,這也不是“身謝道衰”,這是一個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過程,在這些老一輩書法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後,又會有一批年青的書法家出現,因為中國的書法是會延續不斷的,只要有這個前提在,老一輩書家的“風光不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對此,你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存希齋書法


楊老師老了,也許被很多年輕的書友不屑,八九十年代,我們縣的新華書店只有幾種碑帖,而楊老師的字帖時常更新!

楊老師的每一本字帖我幾乎都有,是練著楊老師字帖長大的,我是受益者,初中畢業後務農的我,開始臨習楊老師的字,突發奇想,用鐵皮敲成立體字岀售(冷鍛鐵書技術我申請到了技術發明),等於給一個沒有工作的落榜生找到了養家餬口的技藝,不論別人怎麼評價,楊老師絕對是我的恩人!那些年,我製作兩千餘幅楊老師作品銷售!參加過北京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作品被美術報作過大篇幅報導,時任安徽省省長盧榮景來過展廳,握手合影,很是讚賞!時至今日,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民,依然從事著跟書法有關的行業!並以此養家餬口!

長江後浪推前浪是必然的,也是楊老師最願意看到的,並以此欣慰著!楊老師老了,也許技法不再受人崇拜!然而,即便王羲之再爬起來寫字,也不一定就能入得了國展,我們不可能否定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在那個年代,楊老師絕對是書法復興的導師,影響之大,受眾之廣超乎想象!我特別感謝楊老師!感謝您激發了我對書法的興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我會努力學習,力爭更好!祝楊老師健康長壽!


清溪畫院魏賢洋


這是個偽命題。

2001年APEC會議在北京雁棲湖作為主會場,特意為會議立了一塊碑,碑文內容為《雁棲湖賦》,官方從三十餘位當代名家中選中楊先生作為書寫者並刻於碑上,至今屹立於斯;

2016年我去北京體育大學楊先生工作室拜訪,求字者絡繹不絕,當時楊先生剛做完手術,但依然藝事繁忙;

前年楊先生在我們這裡舉辦了個人展覽,盛況空前,作品銷售得很好;

目前楊先生與時俱進,活躍於網絡,雖不敢稱千萬粉絲的網紅,但追隨者甚眾。

不知題主說楊先生遇冷的說法從何而來?


預備律師


我認為楊再春的書法是太講究太完美了些,所以才風光不再。

太講究好不好?也許好,也許不好,技術的東西越講究越好,但藝術的東西太講究了就不太好。因為藝術是要抒發自己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書法甚至要隨心所欲,任性而為,不能太講究,不能太規矩。楊再春的書法就是太講究太規矩,你看他的作品每一筆都寫的很對,該放在哪就放在哪兒,從筆法、字法、章法上都很難找出多少毛病。



有人會說,沒有毛病還不好嗎?嘿,沒毛病還真是未必好。藝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們看天下第一行書和第二行書這兩篇東西吧。一個是王羲之的《蘭亭序》,他是在喝得有點醉的時候為一個雅聚文集寫的序,其中有幾個字顯然是寫錯打了墨團。這篇東西完美嗎?講究嗎?顯然是不完美也是不講究的。然而就是這不完美,不講究的東西成了天下第一 ,這是藝術,這才叫藝術。顏真卿的《傺侄文稿》就更不用說了,滿篇有很多地方都是隨心所欲的東西,到處都修正圈改重寫的痕跡。可偏偏他就成了天下第二行書。沒有辦法,歷史公認他就是寫的好,因為從這篇東西里面能看到他心裡的東西,是深入骨髓靈魂深處的表現,而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我們欣賞楊再春的書法,看不到他突出個人性情,只能說他的這個字寫得好看寫得規矩。但藝術僅是規矩,僅是看著好不行。它需要表現更深層的東西,表現人類靈魂深處的東西。規矩的完美的東西用沒有感情的機器去弄就行了,用不著人去搞。

現在“二田”的楷書也是,為什麼在多數人叫好的同時,有一部分比較專業的藝術人士會認為不是很好的東西,原因就在於“田楷”不具備表現藝術的真諦深層感染力,只是在技術上達到了比較完美的程度,在藝術層次上還是屬於比較低級別,通俗化大眾化的東西。



龐中華的情況也是一樣。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人們對書法的認識比較粗淺,把書法與寫字等同 ,而龐中華的字是寫得很規矩,也寫得很好看,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出現了這樣好看的字,大家自會認為是好東西受到青睞。但實際上寵的字也是缺乏藝術性。隨著藝術教育的深入,藝術審美的提高,像這種比較淺層次的東西,自然不可能長時間得到人們的關注,而會有更高級的藝術形態來代替。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不管是楊再春還是龐中華,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太喜歡他們的東西了,但是他們在中國書法剛剛興起的階段是起了很重要作用的,對中國書法以後的發展也是有很大貢獻的。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高培書畫琴


由楊再春書法遇到寒流而冷,是何故?

簡單道理書法太飄亮了,俊美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臻格且美在我們的心中。曾經狂熱而狂喜,到新華書店買再春書法,是一種何等的追求藝術之開眼界,單冊本,薄簿的書,給力正值青春萬歲,理想成一名村中能寫對聯的文化人,到了九五年則從報刊上有了現代意識的:筆劃乃歪打正著之體,喻之樸拙,似乎偃仰有味,感覺彆扭且有孩子所寫,曰:童趣稚雅,此時又見到蕭嫻書家寫的一幅字《松風含古姿,竹粉有新意》之大行楷,刊物為《書法》上海版,由此感之書法筆墨則有篆隸之味的蕭嫻之行楷為妙耐賞。


由此再春書法的味道,僅停留在飄亮了,然缺失的是古韻之耐味,也就是說沒有經過古典的侵淫,八十年代學書皆從今人學起,細看再春行書具有晉之飄逸而無晉結體,大凡未臨蘭亭或聖教二帖,行書則不會有其筆畫結體及筆法流變,故此論斷,再春體屬今天所言幹部體,不耐賞為俗,俗為平常是也,在這裡俗並非貶義,為大眾是也,大眾喜歡,因為非常傳統藝術之大眾文化。


俺就是從俗不可耐之書體,經過一段時間腦洞大開,爽氣西來,鑽研於臨摹之中,筆有所後轉,期待柳暗花明,不忘山重水複,不管咋說,楊再春老師是青春韶華之知音,曾幾何,高山流水,於他於我,一少一老,未曾謀面之忘年之神交,都為了書法藝術。

而今楊老師己經花甲之人,感謝他的藝術啟示於我――美麗。

至今是我的尊崇。祝福他。


狂喜淡墨a


我的第一本字帖是楊再春的。那時,楊再春、江鳥(沈鴻根)丶聶衛平等都是神一般的人,是各領域時代英雄。


再後來,學了一段時間的書法後,回頭再看他的字時,確實覺得還是差了一些。

但這並不影響龐中華、沈鴻根、江鳥們的歷史作用,在那個渴望知識的年代,正是他們的字帖,為千百萬人打開了書法之門。

應該說,在組建中國書協之初,由於人才的不足,一些熱心出力出汗,做了不少工作,我們不能對他們有太多苛求,不能期望他們一個個都是王羲之、顏真卿再世。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名人的書法作品的生命一般與名人的生命一樣,同呼吸共命運,一榮俱榮,一枯俱枯。當一個人官運亨通或是富可敵國時,他的書法作品會被視如珍寶。即使字寫得不怎麼樣,照樣能被棒為榜書,很快被操盤手們收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