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次来到佛堂,不是清晨,没有日出;不是春日,江水清澈。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在南北朝时,天竺国有位嵩头陀,名字叫达摩的,云游到了乌伤,恰逢江洪泛滥,达摩口念咒语,将随身携带的铁鱼磬抛入空中,化为渡船,把受难的百姓全部救起送到堤岸上,便到稽亭塘点化傅翕(即后来的傅大士)去了。

后人感其恩德,建了一座渡磬寺,寺中有一楹联曰:“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对联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当地渡磬寺一直被称为“古佛堂”。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傅大士亦是佛堂人。1000多年来,佛堂成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圣地之一,名刹“双林寺”,始建于南朝梁代,昌盛于唐宋,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是被推誉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佛国圣地。

到明清时期,佛堂因水运优势,引来大批商贾,繁荣景象,盛极一时。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说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正因为有着千年文脉,百年兴盛,让佛堂成为了义乌传统文化与古建筑最多的地方。而佛堂老街,更是难得的在经历的战乱与时代变迁后依然保持着她的原始风貌。

老街俗称“直街”,位于佛堂镇的“新市基”,是一条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商贸老街,至今仍然店铺林立。老街从南向北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三段,将整个佛堂古镇分成东西两片,“东街”与“西街”两条副街并行于主街两侧。上街街口有一棵800年树龄的古樟树,由此进入古街。街道两旁是各色的店铺,可以想见往昔商贸的繁荣,浙江省最早的商会便是诞生于此。老街上有保存尚好的1954年的新华剧院,有民国期间的民宅,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一些老字号店铺。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迄今为止,老街沿街附近现存明清古建筑数百幢,像“留轩学堂”“毛家大院”“植槐堂”“潘园”等几十个大规模、建造精美的宅院,古色古香的木雕牛腿,半米高的木栅栏,让这座古镇几乎成了一个开放的明清民居博物馆。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几十年前,佛堂曾经是义乌经济、交通的中心,有着“小兰溪”的美誉。建国前,从佛堂沿义乌江上溯可达东阳的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到安徽屯溪。民国时期的“浙东四大重镇”就有它。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随行遇一长者,告诉我们,《金台传》里的一代宗师金台,是双林寺的俗家弟子,祖居佛堂金宅弄,他是北宋时期在开封抗击西夏的功臣,抗金名将岳飞恩师周侗的师父。据说北京的金台路,就是以这位传奇武师而命名。

吃的有佛堂千张拉面、白切羊肉,用的有铜火熄、铜汤罐、凉篮、考篮等。

有学者把义乌佛堂比作江南古镇中的“大家闺秀”,因为这儿是大江、大桥、大宅、商埠,不似“小桥流水人家”的乌镇等的“小家碧玉”,这儿显得更是大气。

义乌的故事,不止在城市

走进那些隐匿的山村遇见义乌

带你漫游义乌最东、最南最西、最北四端

◆◆

遇见·义乌之东

第一缕阳光洒下的地方

◆◆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位于义乌市大陈镇的大畈村,是义乌境内最东面的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迎着义乌第一缕洒下的阳光晨起而作,静静地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

这次我们凌晨出发,前往海拔600多米的大畈村,在义乌与诸暨交界地带的山头为大家记录了崇山云海中洒向的义乌第一缕阳光。

大畈村是大陈镇重点打造的五个市级特色村之一,也是竹韵九都精品线打造最美乡村慢生活区的终点。竹韵九都乡村精品线始于杜门村,止于大畈村,沿线共10个村,核心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竹海水韵滨水绿道、清新山府、云端北山、文化大畈等沿线特色漫游景观已经初显成效。

而这里,亦曾是义乌重要的古道之一,寄存着许多随风远去的历史记忆,也留下了众多人文故事。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从大畈出发,沿着山路,可以一路穿行三十六岗,经过风车口,可以到达苏溪镇的里西岗村。这是一条红色古道,不仅有壮观的崇山峻岭,还有重要的抗战遗迹。这一带曾是义乌地区抗战的重要战场,日机曾大规模空袭三十六岗,多少官兵遗骸长埋丛林之下。这里还是中共金萧地委的成立地,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与金萧支队会也是在大畈村会合的,著名的坚勇大队也曾活跃在这里。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每年都吸引不少热爱野营、骑行、登山的户外玩家,亲近这里秀美的森林与清澈的溪流。村民们正努力利用本村特色,挖掘资源,构建举目青山、轻抚柔水、勾起乡愁的“文化大畈”。这两年,经过拓宽道路,修整路面,建设文化礼堂,绘制3D彩绘,种植紫荆花,村民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

◆◆

遇见·义乌之南

草木葱茏 田园牧歌

◆◆

老夫妇,牧羊人,爷孙,几位常住居民和他们的家园,这里是义乌最南端的村庄大门里村,大山深处,生命之花傲然绽放。

丫溪、井谭、胡陈、石牛栏、大门里……绵延数公里的枫坑峡谷,湖光山色里,一个个山区小村分布在两侧,大门里村位于最深处,再前行二十余公里,便是永康境内。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陈新兴:三代养蜂日子过得飞快

“12月去广州赶蜂,那个时候有草籽花。”80多岁的陈新兴和妻子居住在村里,对过去全国各地赶蜂的场景记忆犹新。家里三代人养蜂,时至今日,这份事业传到了儿子手上,“过去养洋蜂,现在就在家养养土蜂。”陈新兴说,家里现在有一百多箱蜜蜂,由儿子在打理。

外人觉得山里生活单调乏味,但陈新兴舍不得离开。“现在家里有车,去外面很方便,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只是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话语间,陈新兴亲手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给来客。

陈新印:山里的牧羊人

见到陈新印时,这位地道的农民正在家里制作蜂箱,在大门里村,这是一门养蜂人必学的手艺。只见小小的房间里,堆满木材、工具、蜂箱半成品。陈新印说,最快时一天可以做三四个蜂箱,做好了有人要就卖,没人要就自己用,做这个还是为了打发时间。

看似轻松随意的生活其实也不空闲,除了养蜂,陈新印今年还养了三十多头山羊,在后山上有羊舍,平时照顾它们也是份不轻的活儿了。儿女都在外生活,妻子也在外务工,陈新印一家也参加了义乌的“下山脱贫异地奔小康”“山下的房子什么时候建好,就搬走了。”陈新印说道。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养蜂、养羊、养育孩子

大门里村的生活简单也美好

村民们还告诉我们

近年来这里也逐渐有了游客的足迹

自家产的蜂蜜也因此有了新的销路

◆◆

遇见·义乌之西

630米高山上的“遗世珍宝”

◆◆

冷坞坪,一个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名字,甚或是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也让这个名字成为记忆中的名字。冷坞坪是义乌最西最高的村,坐落于海拔630米以上的山腰处,距兰溪仅10多里路,距浦江60多里。

从外界到冷坞坪只有一条山路,曲折蜿蜒,盘旋而上至少要半个小时。倘若在5月份,你可以顺着十里桃花坞,寻根到此处。这么看来,冷坞坪的设定更适合于脑海中的“桃花源”。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几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或是更久远的古朴的房子坐落在村子里。数十年来,岁月剥蚀了房屋外墙,甚至有些已经坍圮了。村中的鸡鸣狗吠,以及在任意角落都能听得到的广播声……冷坞坪保留了上个世纪人们生活的印记。

村里原有51户122人,大部分村民通过下山脱贫,落户在吴店。

冷坞坪也是义乌离天空最近的一座山村,仰头望去,蓝天白云,那么近那么白。深吸一口气,带有大自然的清新。

◆◆

遇见·义乌之北

越国故都在此处

◆◆

这里或许是义乌最早被历史书写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山水草木皆有故事。在义乌的最北端——大陈镇红峰村,背枕着古越故都勾乘山,村民们还有着“活金死刘”的神秘习俗,千年银杏、古寺,百年宗祠、古桥,钟意妹与你一起遇见义乌最北的风景。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越国故都勾乘山

在红峰村与诸暨市坑西乡交界处的勾乘山是会稽山余脉,主峰王坟岗,海拔660米。在一个这么偏远的山村,谁也没曾想这里竟是越国故都。

据史书《会稽志》记载“勾乘山,在(诸暨)县南五十里。《旧经》云:勾践所都也。”《诸暨山水志》:“相传越王勾践曾栖于此。今岗上有古坟遗址,俗名越王墓,下有摇石湾,中有石,大数围,风吹则摇。”《诸暨县志》说“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践三年,越伐吴,败。勾践懑于浦阳,退守勾乘山。”勾践入吴为质归国后,就在此卧薪尝胆,大夫范蠡在此操练“三千越甲”以图雪耻。

王坟岗位于勾乘山之巅,相传越王勾践父亲允常葬于此。这里曾出土过甬钟,据史书记载,当时允常与阖闾交战在诸暨牌头镇,允常战败,在勾乘山殡天,传说其葬地是所乘白马用马蹄刨下深坑,即王坟岗。

勾乘山脚下有座勾乘寺,寺边还有800多年的罗汉松和古树群。据寺庙碑记所载,勾乘山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处,这里有商贾鼻祖范蠡、治国奇才文种的先贤足迹。山上有王坟岗、越王墓、退马坡等遗址,可谓人文荟萃。据《诸暨县志》记载,勾乘寺原为勾践寺,三国《国语注》称勾无亭,宋代称勾乘亭,香火鼎盛时曾达二百余僧众。

千年“树王”茂盛长

建于清代的杨典桥位于勾乘山脚,红峰村旁,老桥由蛮石砌成,呈拱式古月桥。桥上有石栏,远看形似笔架。桥边往东沿直大路,似笔。路旁还有一口小池塘,形如砚盘。村中传说,当年杨典桥是一位开典当铺的乐善好施的杨老爷出资赞助建造,故名杨典桥。当年桥附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桥边11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是义乌唯一的孑遗植物,也是义乌“树王”,直径达1.5米,树高30余米,至今枝繁叶茂。记者走访时,银杏树上还挂满了银杏果,非常罕见。每到深秋,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地上铺满黄色,极为壮观。还有香樟、苦梓和马尾松等多棵几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棵棵都被列入古树保护名录。

“活金死刘”中山堂

金氏宗祠又称中山堂,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光绪初年扩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据红峰《刘金氏家谱》记载,红峰村的村民本不姓金,而姓刘,是汉高祖刘邦后裔,中山郡王刘胜后人。到了五代十国时,钱镠(liú音同刘)建立了吴越国。为了避讳他的“镠”字,这批刘姓人便改姓了“金”。但村民死后皆将“金”还原成“刘”,故为“活金死刘”,沿袭至今。

而关于刘金氏,还有一个传说,当时光武帝刘秀避难,有相士指点:出门避卯时,身不带兵器。刘秀顿悟,“劉”字去“卯”,身卸侧刀,即“金”也,故改姓金。

祠堂正门朝东南方向,正门前方竖着清朝武举人金绍英募献旗杆石一对,正门上方悬挂着“金氏宗祠”匾。祠堂内分前后二进,有正厅、厢房、戏台、天井等部分组成。

中庭戏台,呈宝塔形台顶,图案取材于“封神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壁画中的花草鸟兽,出自名工巧匠,惟妙惟肖。戏台屋顶上,有二龙抢珠图案的砖雕,四角雕梁飞檐,台顶呈螺旋形尖顶。祠堂东北侧还有一棵近600年的老银杏。

后墙正中东西是“仁义礼智”和“孝悌忠信”几个大字,可以说是刘金氏先人对后裔的谆谆教诲和深切厚望。祠堂正厅后梁正中挂着“中山后裔”匾额。

漫游完了义乌东南西北

让我们接着了解一下民俗活动吧

叠罗汉——人上架人、重叠变换表演各种动作,演绎传统故事,是一项集体育、武术、舞蹈、杂技、民乐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也是一项具有极高娱乐性、观赏性的民俗活动。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但是这样的表演已经不常见了,义乌境内只有少数几个村还留罗汉班表演活动。大陈镇八里桥头村一直有着叠罗汉的传统,村里至今还保持着原滋原味的罗汉班。但目前八里桥头村能够表演叠罗汉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现在全村只剩六七十人还能表演叠罗汉,并且以中年人为主。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义乌罗汉班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义乌的罗汉班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达到鼎盛。据民间传说,戚继光在义乌招收3000义乌兵抗倭,义乌兵的后方常年开展练兵活动,由此留下了习武防身的民间传统,罗汉班便由此而来。在义乌传统社会中,每逢迎胡公、庆庙会、大型喜庆,村中都会邀请罗汉班前来表演,有时几班,有时十几班,大家同场竞技,热闹非凡。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罗汉班的表演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编排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演精彩绝伦。

据了解,义乌早年有罗汉班十余个,后来渐渐消失,现在能够表演叠罗汉的罗汉班所剩不多。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进入10月,随着气温渐渐降低,黄叶飘落,似是向人们报信:收获的季节到了!人们辛勤半年也总算是有回报了,在义乌乡间义亭、佛堂等地的糖梗都已充盈着甜蜜的糖份,该是榨糖的时节了。

声名久著的“义乌青”

义乌“红糖之乡”的名声传扬已久。义乌红糖因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故又名为“义乌青”,素以质地松软、散似细沙、纯洁无渣、香甜可口著称。在民国18年的西湖博览会上就被授予了特等奖。

而早在700多年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义乌人)就已在他的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中记载了使用红糖治病的医案。

在义乌市佛堂镇燕里村,有一栋徽式建筑,它就是义乌红糖始祖“糖公祠”。

400年前,“糖公”贾惟承引进并推广了木糖车榨糖技术,使义乌糖蔗生产进入商业化轨道,能作为大宗商品出售。义乌红糖的鼎盛时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义西南地区普遍种糖蔗,面积有6万多亩,产红糖约1万吨。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义乌红糖是红糖中的“贵族”,它与火腿、南枣一起被称为 “义乌三宝”。义乌农业部门曾对义乌红糖做过专门检测,结果显示,义乌红糖具有62种营养成分,其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粗纤维、葡萄糖等含量特别高,同时还富含多种金属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机酸等。

如今,义乌红糖已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义乌红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受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活着的“非遗“

2014年,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成为首个以“义乌”冠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也叫义乌红糖古法制作技艺,即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是以义乌本地所产的青皮糖梗为原料,用木车牛力绞取蔗水,用铁锅熬制红糖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有独特的流程与工序,它主要分为选料、榨汁、煎熬和风干4个工艺流程,包含20多道技术工序。因其制作过程仍为人工操作,未经工业提纯,因而使得它得以保留更多原汁原味的养分,营养价值远胜于白糖。具有舒筋活血、驱寒去湿、暖胃强身诸功效。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如今,义乌的红糖制作,依然总体延续了古法制作工艺。以前榨糖,用的是木糖车,由人赶着牛带动木制的滚筒,将塞进去的糖梗压碎。然后糖水就沿着水槽流入糖缸。如今木糖车榨糖的过程已经由机器代劳,但制糖的原始工艺还是世代延续。

一字排开的九口大铁锅,四位制糖师傅,熬汤是制糖最重要的过程。将压榨出来的糖水倒入大锅中煎煮,不断翻动,大量水份被蒸发,糖水逐渐变得粘稠、金黄。这时候锅中的糖水需要不停地用长柄铁勺搅动以防稠糖焦锅。候糖师傅凭着经验的观察,待到时机成熟,便一声吆喝:“出糖咯!”滚烫的糖浆随即被舀到特制的木槽床上,用小铁铲几番划动,高浓度的糖汁渐渐凝固,再用木槌轻轻敲散,甜香四溢的红糖便做好了。

甜蜜中不忘的是乡情

长大了,离家了,难忘的,总是乡情,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舌尖上的味道。

义乌人愿意把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情都跟红糖联系在一起。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逢年过节或看望孕妇、病人、老人,义乌人都习惯拎上几包红糖走亲访友,稍有年纪的义乌人记忆中应该都有拜年拎“斤头”的印象,那“斤头”中,红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样。

红糖除食用、药用外,在制做义乌传统食品——“麻糖”中发挥了大用途。记忆中,冬天的腊月,家家户户用米、粟、花生、芝麻等烘炒、炮烙和拌上调煮的红糖,做成“麻糖”,装在缸里,是新春佳节必吃的零嘴。

关于红糖的吃法,还有一种十分文雅的:剥一颗花生,再用花生壳舀点红糖倒入嘴里一同咀嚼,味道香甜,是别处没有的吃法。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当然,说到义乌的“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鸡毛换糖”。这里的“糖”自然便是义乌特产的红糖了。

在义乌,鸡毛换糖作为一种文化,推动了城市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中,鸡毛换糖名列第一位。“鸡毛换糖”是一种毫厘争取,积少成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善于变通、刻苦务实的实干精神,义乌人也正用这种精神文化激励下一代不忘吃苦,勇于创新。

又是一年秋叶飘落时,邂逅美丽“义乌之最”!一起沉醉......

监制:龚望平|主编:蒋守洋|责编:童荟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