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文章|黃居浦 編輯|黃居浦 攝影|陳業淳、陳榕璇


英歌舞是一種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漢族傳統舞蹈,它具有獨特魅力,深受民間群眾的喜愛。在潮汕地區,跳英歌舞的表演者大多數是健壯的男青年,英歌舞整體的氣勢十分豪邁,表演起來氣勢宏偉、氣氛濃烈、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其動作威猛陽剛、舞姿誇張震撼、服飾色彩鮮豔、臉譜各式各樣、音樂熱鬧歡快,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觀賞性。

潮汕女子英歌隊

在汕頭濠江的珠浦社區,有著這麼一支女子英歌隊。它與眾不同,別具風姿,表演者卻是一些矯健秀氣的女青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女性在當今社會著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濠江女子英歌隊的產生則是當地發展的必然產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濠江區的吳蟾龍老師就曾經組織過達濠中學女子英歌隊,全部以武俠裝扮打扮,讓人耳目一新,使群眾印象深刻,深得當時群眾們的喜愛。到了90年代,珠浦社區也成立了女子英歌隊,並請來了吳蟾龍老師來執教,並訓練了當地幾十名女青年,參加了當年春節傳統民俗遊行活動。珠浦社區這才真正意義上同時擁有了一支男子英歌隊與一支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女子英歌舞也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同樣流行於潮汕地區。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矯健優美,柔中帶剛。吳蟾龍老師創立的女子英歌隊吸收了男子英歌隊的基本動作,並加以變化,又糅合了戲曲舞蹈的要素,形成了一套有別於男子英歌,表演起來即柔美,又英姿颯爽的動作。

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經過多年的發展,濠江區許多鄉鎮的男子英歌隊、女子英歌隊都經歷了隊伍或建立或解散的歷程。珠浦社區的英歌隊也不例外,隊伍解散後,沉寂了二十多年。一直到了2017年與2018年期間,珠浦社區才開始重新建立男子英歌隊與女子英歌隊,併成功在春節期間進行傳統的巡遊表演,而珠浦女子英歌隊也成了濠江區唯一一支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在潮汕地區,具有特色的女子英歌隊是寥寥無幾的。2018年,珠浦社區的男子英歌隊的管理人員試圖對這種民間藝術進行改革,突破只有男人唱英歌的傳統,於是他們分別在珠浦社區挑選了幾十名女青年進行訓練。今年春節,一支女子英歌隊首次出現在珠浦社區的節日遊行隊伍中,引起了濠江周邊不小的轟動。

在珠浦女子英歌隊伍中,一共是以18對,共36人的表演形式,每人手執長約1尺2寸,直徑4釐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哨子聲,來進行敲擊的表演動作。整個隊伍由鑼鼓隊進行指揮,隊伍共分為兩列縱隊,與男子英歌一樣分頭槌和二槌,位於隊列最前端,各負責引領一列縱隊。

女子英歌雙手扣舞的英歌槌比男英歌隊員的稍短輕;在吸收男英歌威武雄渾的套式基礎上,設計一些優美的舞蹈動作,使之剛柔兼濟。

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女英歌化妝簡樸而略具古色,服飾不採用男英歌的水滸英雄的服飾而採用戲曲中武旦的裝束,跳起英歌來靚麗颯爽,令人賞心悅目。 表演者頭髮梳成鬃髻、頭戴紅、綠、黃、粉色頭簪、插紅花、身穿紅、綠束袖斜襟綢衫,腰扎綢帶,腳穿白鞋,顯得端莊大方,滿溢喜氣。

所有隊員除鑼鼓隊的服飾稍有差別外,均著同樣款式服裝,畫著同樣妝容,其角色安排也並非像男子英歌一樣有對應的歷史人物。女子英歌的服裝更類似戲曲中武旦的短打扮,表演者包括頭槌和二槌的服飾顏色均為亮綠色,款式統一,掌旗的隊員則多一件綠色披風。


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從表演形式來看,女子英歌的動作不僅保留了男子英歌的核心動作,更是演繹出女子英歌隊的動作風格,凸顯了潮汕傳統女性的端莊、俊俏本色,使其呈現出了一種英武之氣。女子英歌的動作主要是舞姿造型上雙手連續的旋槌。從步伐上看,女子英歌沒有大的跳躍步伐,也沒有男子英歌步伐豐富,其主要步伐是提顛小跳步,來源於男子英歌的提顛步,但幅度明顯變小,提起的腳僅在主力腿的腳踝附近。從動律上看,同男子英歌一樣,為一順邊的手腳配合。從上身動作來看,女子英歌的上身動作沒有大的高低俯仰變化,為適應女性的力量特點,把動作幅度縮小,雙手的旋槌高度基本在額頭附近,而不是像男子那種雙臂的大開大合,

同時,上身在保持正直的基礎上,配合雙槌敲擊後做順邊的輕微扭動。

潮汕女子英歌隊


潮汕女子英歌隊

現在來看,隨著社會環境和意識形態的變化,進而衍生出不同的社會觀念,而女子英歌隊則是當地民眾對於傳統觀念產生重要變化的最直接反映。女子英歌所具備著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同時也印證著人們對新時代、新產物的認同與包容。女子英歌隊與男子英歌隊一樣是在潮汕本地發展並傳播出來民間藝術,雖然女子英歌隊產生的時間較短,也一樣具有著獨特的觀賞性,而且隨著女子英歌隊的產生,其意義早已經超越了時代與需求,是十分值得被傳承與弘揚的民間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