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之行·揭東

來源: 點石文化 發現城市之美 侵刪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揭東區位於廣東省東部,地處汕頭、潮州、揭陽、梅州四市的中心地帶,東接潮州市潮安區,西連揭陽市榕城區,北與豐順縣接壤,西與揭西縣為鄰。前些時日,我們走完了榕城區,而後進入揭東……


以下為揭東發現之路旅途隨筆。


古建築 | 思想的容器,文化之根

謁辛亥元勳『 林守篤的祠堂 』,這位英姿俊逸的漢子,遊學日本時因結識孫中山、黃興而揭杆舉義,1916年在討袁戰爭中殉難,孫中山寫下“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以挽之,國民黨中央執委蕭吉珊題祠額“克昌厥後”。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解放後祠堂被充公,如今雖歸還後人,但已破落不堪。守祠老者乃守篤之孫,他期待有生之年能看到祠堂得修繕。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陽美 』,一個不產玉的村子,卻囊括了中國90%中高檔玉器的出品,每年從緬甸採出的高檔翡翠原料75%以上流向這裡。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三百多年前,夏、洪、林、陳四姓的祖先遷徙來此創村。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人多地少的陽美人開始加工玉器,經百年磨練,融合了潮汕木雕、石雕、潮繡、陶瓷等工藝之精華,終以技藝精湛馳名中外,成為國家級非遺,成就“亞洲玉都”之美譽。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元埔圍屋 』,遠望像潮汕婦女炊粿的蒸籠,近看如一座城堡,寨門懸掛獅頭,面目猙獰,氣勢逼人。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原來元埔村先祖是元代由饒平山區遷來的客家人,誠恐受周邊強村欺凌,為免“虎落平陽”之憂,堪輿家教以獅頭飾大門保平安。隨著時間流逝,子孫逐漸潮汕化。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1980年之前,圍屋住有三十多戶二百餘人,如今僅剩幾個留守老人。這是潮人聚居地僅有的一座圍龍屋,歷經四百年滄桑仍保存完好,難能可貴。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今天來看“不孝子”『 黃旭華的祖屋 』,這位在孤島上隱姓埋名三十年,用“算盤”造出核潛艇的老人,祖籍揭陽玉湖新寮,一個潮客混居的山村。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聽黃旭華的侄兒黃英才老人一路講解,沿途是沉澱著的歷史,彰顯著的人文,還有滋養著這片土地和人民的華夏之光。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乾隆朝直隸總督鄭大進簡樸的府第——『 大夫第 』,就在玉滘梅崗山下。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當年他的鄉人與鄰鄉池厝渡人不睦,鄭回鄉省親,鄉人找他出面撐腰出氣,鄭大進說:“強弱之不敵,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害子孫乎!”兩鄉人都敬服鄭大進為人,從此兩個鄉村相安無事。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美食 | 民間煙火氣息

潮汕有三個地方是嘗筍的好地方,分別是潮州江東、汕頭旦家園和揭陽埔田。埔田筍粿名動天下,但與潮州汕頭的做法很不同,你可知道哪一份是埔田筍粿?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重拾文化之根 | 揭陽之行·揭東



發現城市之美以筆尖記錄時代,

以鏡頭見證歷史發展。

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記錄『 揭陽

』的傳統文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