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如果說廣東哪裡的人最會吃

潮汕人肯定有名字

而且潮汕美食還很有個性

菜名彷彿自帶密碼系統

外地人看了也一頭霧水

但不得不說,

這些美食真的太精彩了!


潮汕的“粿”

連家己人都數不清

對於外地人來說,潮汕的“粿”真是一種“蜜汁食物”。

像河粉一樣的叫“粿條”,但像糯米餈一樣的糰子也叫“粿”,像鱟粿、水粿、檳醅粿、豬朥粿,還有“粿汁”……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草粿

潮汕人的“粿”,大概有72變吧,各種形態各種餡的粿都存在。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粿”字帶有米字旁,潮汕人對於凡是用米粉、米漿、薯粉等等經過加工做成的食物,都叫做“粿”,例如最基本的粿條就是將米漿薄層蒸熟後切成長條狀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via.紀錄片 「風味原產地•潮汕」

而當這塊麵糰加入不同的配料之後,“粿”就有了新的身份:甜粿(年糕)、菜頭粿(蘿蔔糕)、草仔粿、芋粿(芋頭糕)、白粿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粿=糕

潮汕的粿是過節時的一種儀式感,不同的節日拜祭不同的“老爺”,粿也有不用做法。

例如過年必備“紅桃粿”,元宵節要做“菜頭粿、發粿、甜粿”,清明節做“樸籽粿”,端午節要做“梔粿”,中秋節要做“油粿”等等,形狀各異,顏色鮮亮,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紅桃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鼠曲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梔粿

還有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粿叫“鱟粿”,據說在潮汕地區也不是每個人都吃過。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鱟(hou)是一種起源比恐龍更早的生物,在很久以前,它可是潮汕的特色美食,甚至被潮汕人包進粿中。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鱟

如今鱟已被列入保護動物無法食用,潮汕的鱟粿也換成了其他餡料,變成了“名不副實”的一物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鱟粿

“水粿”也是極易引起誤解的名字,但其實和水並沒有什麼關係。

將米漿倒入小茶杯中蒸熟,取出後,粿成小碗一樣中間凹進去的形狀,然後放上重油炒制的菜脯粒

,澆上甜醬或者糖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水粿

潮汕還有一種在外地很難見到的美食,叫“粿汁”,外地人可能會誤以為是“果汁”。

其實它是粿條的兄弟,可以理解為滷汁粿片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Via 食在揭陽

將米粉漿做成小三角形,然後放入沸水裡面煮,再加上各種配料和滷汁,這樣做出來的粿汁,既有米的香味,也有配料的香味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Via Ciel愛吃西柚

清晨吃下一碗熱乎乎的粿汁

,潮汕人美好的一天也就開始了。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粿”裡面,還有一些並不是用米來做的皮,例如草粿、無米粿、粉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筍粿

其中無米粿就是番薯粉製成皮,包入韭菜餡,因此也叫韭菜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無米粿

潮汕的粿有多少種,可能是美食界最大的一道無解命題,我想連家己人都回答不出。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炒糕粿

潮汕的食物

都有一個善於偽裝的名字

在食物的命名上,潮汕人也非常有個性,往往喜歡用另一種東西的詞來偽裝,一頭霧水的外地人去點菜,開口只有“這個、這個、那個”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命名獨具一格的海鮮 ■

潮汕盛產海鮮,以魚當飯。 潮汕人對於海產品如數家珍,在一大片新鮮魚飯之中,這些海產品也有著hin潮汕的名字:

迪仔、巴浪、花仙、三角龍、攤仔、薄殼、妮、蟟蛁(liao diao)……這些潮汕海產的名字,廣州人怎麼都想不出是什麼東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滷蟟蛁

潮汕的迪仔魚也叫竹仔魚,是一種讓潮汕小孩害怕的魚,廣州人稱之為剝皮牛;

△迪仔魚

廣州人熟悉的泥猛魚,潮汕人稱之黃T;鯰魚叫劃鼠,馬友魚叫五筍魚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命名,誰也說不清楚。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黃T魚

潮汕還有一種嚇跑外地人的海產品:血蚶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這種小小的貝殼,還不能全熟吃,必須燙到半生熟的狀態,吃的時候滿手滿嘴都是血紅血紅的

外地人看著嫌棄,潮汕人吃著簡直人間美味。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海鮮粥的衍生:厚彌粥 ■

潮汕美食最為外人熟知的3大件,當屬“粥、粿、茶”了,說到潮汕的粥,估計沒有人逃得過滿大街的海鮮砂鍋粥

最誘人的不是鍋中的海鮮,而是吸收了蝦蟹精華的粥水,每一口都鮮甜無比,而魷魚粥更是粥中經典。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的魷魚粥常是用曬乾的魷魚乾作原材,輔以鹹鴨蛋黃、乾貝、皮蛋等等一同下鍋,飄著的香氣直吊人胃口。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當然,潮汕人最愛喝的還是白粥,也叫白糜,比其他地方的粥米粒更多,口感更飽滿。

吃上一碗熱乎乎的白粥,既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天的結束。

從小到大喝白粥已經喝膩了的潮汕人,怎麼都沒想到,在遠離家鄉的時候,白粥竟能讓人想念到流口水。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via.風味人間

■ 萬物皆可醃:菜脯 ■

“有一種炫富,叫食一碗潮汕白糜。”一碗白糜,潮汕人可以用n種配菜來“襯托”它,最經典的莫過於豐富多樣的醃製小菜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一種特殊的技能——看見什麼醃什麼,從鴨鵝等禽類,到海魚貝殼蔬菜,通通都可以醃製起來。

經過鹽的醃製,食物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達到更適合下粥的美味程度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有一種叫“菜脯”的雜鹹,沒吃過的人很難想象得到,它竟然是醃製蘿蔔乾

這種廣州人多用來配粥的小菜,

潮汕人可以用來煎蛋,尤其是陳年老菜脯煎出來的蛋,嘗一口香到記憶猶新~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家裡都會有各種裝著醃製的雜菜,橄欖菜、南姜橄欖散、魚露菜、醃大蒜、醬黃豆……

離開了家,這些隨菜附贈的雜鹹,能從潮汕人的味蕾裡牽出一股集體鄉愁。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潮汕人的菜:麻葉 ■

這種潮汕人日常愛吃的葉菜,廣州人可能沒見過,但潮汕人想家的時候,只能在某些潮汕夜粥店才能吃上一把豆醬炒麻葉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麻葉是一種清苦的小菜,“鹹究”則是將麻葉用開水加鹽燙過。

別看它貌不驚人,像野菜一般,但營養價值卻非常高,據說在潮汕青菜界,麻葉可是“身價不菲”的。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火足”肉 ■

火字旁+足字,這個連名字都打不出來食物,用潮汕話讀co,充內,意指食物過滾水後即吃,大概和廣州話“焯”是一個意思,故潮汕打火鍋也叫食“火足”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潮汕人吃東西最講究“鮮”,所以

“火足”和“滾”是潮汕人最推崇的食法,比如 “火足”魚片,“火足”肉, “火足”粿條(河粉),滾粥,滾湯等……

新鮮的食材本來就很鮮美,什麼調味料都顯得多餘。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戈飯 ■

戈飯是膠幾人帶滿記憶的米飯,滿滿當當的配料與米飯混合,咋一看與炒飯有點像,但

從做法上來說就不一樣了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戈”在潮汕話中有“攪拌、拌勻”的意思,戈飯的做法是先將豐盛的配料炒熟,然後加進即將整好的飯裡,慢火回燜食材與米飯。

然後通過手工攪拌,讓米飯與多種食材更好地融為一體,形成更具有層次感的香味。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豬腳圈 ■

和菠蘿包沒有菠蘿一樣,潮汕的豬腳圈裡面也找不到豬腳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豬腳圈是潮汕的特色油炸小吃,裡面包裹的可能是芋頭、蘿蔔絲,或者是番薯、花生等等。

有些地區也叫菜頭粿、芋粿(萬物皆可粿)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以前,豬腳圈是很小的一個圓圈,因為

形狀像豬腳而得名,但現在都會做成大號款,名字還是那個名字。

在街頭吃上一口酥脆的豬腳圈,彷彿尋回了小時候那種簡單的滿足感。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 鴨母捻 ■

潮汕的食物很多時候都會在名字上迷惑人,不僅豬腳圈沒有豬腳,連鴨母捻也和鴨沒什麼關係。

鴨母捻是一種有餡的湯圓,因為形似白白的鴨子在水裡上下浮沉而得名。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在潮汕吃鴨母捻,一般會做成一道甜湯,這碗湯裡面還會有鵪鶉蛋、銀耳、蓮子、百合、白果,豐富程度先甩開其他單槍匹馬的糰子一截。

撒一把冰糖煮一碗,是寒冬和酷暑都能讓人無比期待的甜品~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via.企鵝吃喝指南

鴨母捻的餡也和廣州的湯圓不一樣,糯米皮裡面包裹的可能是紅豆沙、綠豆沙,或者是芋泥和花生芝麻,都是溫柔細膩的調調。

via.企鵝吃喝指南

■ 海石花 ■

海石花是潮汕街頭一種很常見的糖水材料,它既不是石頭也不是花,最初始的狀態是一種海藻,就像涼粉草一樣。

將海藻經過繁雜的工序熬煮出膠,等到凝固之後,就成了晶瑩剔透、口感Q彈的海石花。

潮汕人吃飯,外地人可能看都看不懂

海石花的本體是沒有味道的,但是和它搭配食用的往往有10多種配料椰奶、布丁、芋泥、糯米、芋圓、紅豆、鵪鶉蛋等等,夏天來一碗,消暑又果腹。

文章轉載自廣州吃貨(gzchihuo7)、汕頭旅遊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