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和開發利用大運河

本報訊(記者 俞素梅) 經過對大運河(寧波段)兩天半的實地行走和考察,昨天下午,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簡稱“中國水科院”)多名專家主講的浙東運河跨學科圓桌論壇,在寧波冰廠跟鴻智文學館舉行。他們不僅就看到的大運河(寧波段)水系及水利遺產現狀進行了總結,還提出了一條條很有針對性的建議。

本次考察由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寧波市文保所等單位主辦。參加考察的有中國水科院副總工程師譚徐明、中國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助理李雲鵬等中國水科院的多名專家,以及國家文物局原司長孟憲民、河南大學教授王瑞芳、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院教授左玉河、紹興市鑑湖研究會會長邱志榮等專家顧問。他們主要考察了虞餘運河(餘姚段),包括西橫河閘、斗門老閘、斗門新閘、通濟橋;浙東運河(寧波段),包括丈亭老街、夾田運口、夾田橋、小西壩、大西壩、高橋;以及西塘河遺蹟、三江口運口、慶安會館和東錢湖等。

從10月23日到25日上午,經過兩天半的實地考察後,李雲鵬昨天下午在論壇上作了《浙東運河水利遺產特徵與價值》主題報告,他認為浙東運河是內陸運河和海運連接的紐帶,是浙東地區的水系骨幹,“浙東運河縱剖面非常平緩,但工程數量眾多。長期以堰壩為主的控制工程體系,是浙東運河的突出特點。”

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5週年,大運河(寧波段)共有“兩段一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即浙東運河上虞-餘姚段中的餘姚段、浙東運河寧波段,以及寧波三江口(含慶安會館)。專家們考察發現,大運河(寧波段)的水質這些年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這是“五水共治”等工程的成效;寧波的文保部門工作做得很細緻,在每一處大運河遺產區和緩衝區的邊界都樹立了界樁,而且每個界樁都有編號和GPS定位,每一處大運河(寧波段)國保單位標誌碑上還有二維碼,掃一掃就可以看到相關介紹。

考察中也發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丈亭老街比我上一次看到的更蕭條了”“大西壩新建的水利設施破壞了運河原有的風貌”“運河文化人才非常缺乏”……專家提了一些很中肯的意見。他們一致認為,在當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背景下,需要加強對大運河(寧波段)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好的利用就是保護。由於大運河不僅僅是水運那麼簡單,它還承擔著灌溉、供水等功能,對它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牽涉到航運、水利、文保等多個部門,因此需要成立一個多部門聯合的協調機構。”譚徐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