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衡量理財合理收益高低標準?

管冬悅


理財的收益,很簡單,高低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否合理就另當別論了。

如何理財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錢越來越多,都想要實現財務自由,因此學會理財很重要。但這幾年暴雷的理財產品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是血本無歸,損失了用血汗掙來的錢財本身就已經夠難受的了,而維權之路更是艱辛,還要遭受別人的冷嘲熱諷,指責自己太貪婪了,更甚是家人的不理解和埋怨。其實是很委屈的,理財的時候絕對不是頭腦發熱就去投了,也是經過數十家的對比,層層篩選才做出的理財決定,難道就為了安全,只放在銀行裡嗎?

對於絕大多數理財小白來說,如何識別利率是否合理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到底什麼水平的利率才是合理的呢?

之所以難,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對理財市場的全面瞭解,同時又對國家的利率政策不是很敏感,因為理財的收益率是隨著國家發展情況和政策的改變不斷調整的,可能今年10%是合理的,到了明年10%就是超高的不合理利率了。而大部分投資者的理財知識庫裡除了餘額寶、銀行的理財產品以及民間借貸就沒有其他的了。缺乏參照收益率的可比性,是造成迷茫的主要原因。

但對一個理財小白來說,想成為一個理財專家,那路途太漫長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可能不理財啊,那怎麼辦呢?

建議重點關注一個指標———【央行基準利率】

也就是說,這就是理財合理收益的一個參考標準,凡是在這個基準利率之上不遠的收益都是合理的,那這個不遠到底是多遠呢?

央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可以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下浮動20%。也就是說央行基準利率上浮20%基本上可以作為絕大多數理財產品合理利率的上限。

但要注意一點,央行的基準利率一直在調整,06年的時候是6%,07年末是7.47%,這個時候理財收益在9%就是合理的。而現在的是4.35%,如果還想要這麼高的收益,就一定有問題了。

按照目前的基準利率4.35%上浮20%,也就是5.22%以內的理財產品出重大風險的概率是比較低的。

但所有投資者在理財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高些的收益,而實際上,民間借貸的利率也是高於這個的,那麼再高一點的合理區間是多少呢?

我們先來看看,當下主流理財方式的收益情況:

1、銀行定存,年化收益率1%—3%

2、儲蓄國債,年化收益率3.9%—4.3%

3、貨基,年化收益率3.5%—4.5%

4、保本型銀行理財,年化收益率3%—5%

5、互聯網理財,年化收益率6%—12%

6、債基、定投、股票等,年化收益率是浮動的。

但總會有一些行業,他的收益率會超過普通行業。比如房地產,這個多年來最風光最賺錢的行業,去年的借款利率最高到過8%,最低只有6.4%。也就是說地產行業的融資成本基本控制在6.4-8%之間,而企業借款時願意付出的利息就是我們理財產品的收益來源,一旦超過融資企業的承受能力就是風險所在。

因此,在做理財的時候,我們需要知道這筆自己的投向行業,行業的平均盈利能否超越房地產行業,若不能超越,那理財收益超過房地產的8%就有點玄乎了,企業最後拿什麼還賬呢?

收益總是與風險成正比,承受多大的風險,才有機會獲得多高的收益。

基準利率4.35%上浮20%,也就是5.22%就已經稍有風險了,而房地產的6.4-8%的融資成本,更是加大了風險。也就是說5.22%的以上收益部分,就是你能承受風險的一種收益。

所以,理財收益的衡量標準,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的,但都是以央行基準利率為核心,參以不同行業的盈利情況,會出現不同的收益標準。

理財,就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單一資產的系統性風險大,沒有完美的理財產品,只有更適合每位投資者自己的資產組合。

理財,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談收益,風險管理是前提,資產配置是核心,動態調整是關鍵。不要貪一時的高收益,每年能保持穩定收益就好,因為細水長流才是理財的終極所在。

----------------

【溫馨提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期待您的點“贊”!



佛子財道


如果只為了獲取收益,理財收益多少合理恐怕都很難說,那麼理財的最低標準是超過通脹率便可。如果忽略風險,10%的理財收益應該算是比較客觀的數字了。如果你僅僅是存款,收益就是0.3%~4%之間。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較低,收益也穩定在4%~5%之間,而網絡上一些P2P理財平臺收益可以達到10%~12%。衡量理財收益多少合理的另一個標準是看自己理財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