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文|飛魚說史

民之慾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境內之民莫不先務耕戰,而後得其所樂,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強。能行二者於境內,則霸王之道畢矣。——《商君書·慎法》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戰亂不斷。

戰爭是這段歷史的主旋律,”戰“的表現下亦孕育著”變“,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上層建築的變革也無法避免。

所以,又可以說春秋戰國是變法者的天下。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戰國時期的特點

變法不同於改革,前者是變更舊的制度,後者則只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政策的調整,更為關鍵的是,變法者通常都不得善終(當然也有例外),正如後來的譚嗣同所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說起春秋戰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等都是無法被忽略的,當然最有名的當屬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能完成最後的大一統,商鞅變法是根基。

那麼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呢?飛魚本篇就來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商鞅變法之連坐。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史記·商君列傳》

人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但是作奸犯科者卻是人中的”害蟲“,為了教化民眾和督促民眾安分守己而不偷懶耍滑,商鞅認為,高壓的管教是必要手段,但是官府不可能盯著每個人,於是商鞅頒佈了連坐法。

連坐法的核心是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也就是說周邊的人有人觸犯法律了,那麼你就得告發,不告發的後果是被腰斬,如果藏匿的話,和投降敵人的罪一樣,這樣的政策出臺,民眾又怎改以身試法呢?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商鞅

《商君書·禁使》中記載: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意思是說清明的政治,夫妻和朋友間是不能相互包庇的,這不是不顧私情,而是人民不能容許隱瞞,而商鞅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勢難匿者,雖蹠不為非焉“,意思是有權有勢的人也不敢藏私,兇惡的盜賊也不敢做壞事。

當然,商鞅的這項法令並不是只適合民眾,對於國君和儲君以下的人都適用,商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此外,商鞅還主張輕罪重罰,所以秦國嚴酷的刑法,也自此而生,而嚴酷的法令其實也是為了接下來以”耕戰“為核心的變法而服務的。

商鞅變法之獎勵耕織。

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無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飢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商君書·墾令》

在商鞅看來,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畢竟打仗需要糧食,所以商鞅確立了”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的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的變法政策,但是從事農業需要保證人口數量。

為了提高農民的數量,商鞅還設法讓各行各業的民眾都轉業到種地中去,當然他也不允許對農民有其他煽動性的言論,他在《墾令》中提出了: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遊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居遊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商鞅變法

意思是說,當官的不許做那些博學多聞,巧言善變,或者到外遊學居住之類的事情,更不允許去郡縣中游說居住,這樣農民就聽不到奇怪的言論,更不會脫離自己種地的本業,而從事其他行業。

重農的另外一個表現那就是抑制商業的發展,商鞅提出了”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這意思就是說,官府也不是不讓你從事商業,但是你從事商業要交稅,稅也不是多高,高於本錢的十倍就夠了,試想這樣的政策又有誰會去從事商業呢?

商鞅變法之獎勵軍功。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史記·商君列傳》

當民眾不敢犯罪了,農民又兢兢業業的種地了,商鞅把變法引入了軍隊中,目的是為了增強秦軍的戰鬥力,商鞅主張要獎勵軍功,按功受爵,貴族無功不受祿,並且頒佈了以軍功作為賞賜的二十級等爵制度。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戰國時期戰爭場面

《商君書·去強》記載: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意思是打仗過程中,只要按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官職,那麼一定會打勝仗。

那麼這個爵位到底怎麼拿呢,那就是上戰場殺敵,殺敵一人,賜爵一級,你或許會覺得這不是挺好完成的。

其實不然,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兵幾乎都是以命搏命,士兵有可能殺死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能殺了他。

當然,只要自己本領過硬,這也是一光明的大路,就像後來的白起一樣,那就是靠敵人的首級一路升級而成的將軍,當然並不是砍了敵人的人頭,就爵位拿,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打勝仗,如果打了敗仗,殺了再多的敵人都沒用。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戰國時期戰爭場面

這樣的軍功制一經確立,秦國士兵上陣殺敵,那都是不要命的往前衝,畢竟在他們眼裡,敵人的人頭是自己走向”人上人“的保障,《資治通鑑》記載: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意思是說只要是上戰場,人人爭先,但國內的打架鬥毆則沒人敢嘗試。

飛魚說: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商鞅變法前夕,秦國一直被山東六國冠以”蠻夷“的稱號,但是商鞅變法後,秦國崛起再無可阻擋之勢,秦國能統一華夏,建立第一個封建性質的大帝國,商鞅變法是基礎。

商鞅的變法,其實都是圍繞著”耕“和”戰“進行的,正如《商君書·慎法》中所言:民之慾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境內之民,莫不先務耕戰,而後得其所樂。

耕是戰國時期諸侯強大的基礎,因為只有保證了糧食的充足,才可能開展其它的政治活動,戰是戰國時期諸侯生存和擴張的途徑,只有戰的勝利,才可能維持君主的統治。

怎麼理解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基礎?說說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

此外,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最根源的是”耕戰“為核心的變法,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遷,商鞅的”耕“,使得封建經濟逐步形成,商鞅的”戰“,促使了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變。

不過,商鞅的變法,雖強大秦國,但也為秦朝的覆滅埋下了隱患,因為這套為對外擴張而生的耕戰之法,也只有在紛亂的戰國時代,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威力。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史記》、《商君書》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