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作者|梅見雪

閨蜜娟子家有兩個孩子,大女兒剛上三年級,小兒子剛上一年級。平時出去玩接觸過,挺懂事乖巧的倆孩子,有禮貌,平時成績也是班級前十,聽說還主動上臺競選班幹部,當上了副班長。

哪怕不是學霸級,也絕對不是需要父母漸崩式輔導作業的糟心娃。可是娟子最近卻犯了愁:倆孩子表面看著一切都挺正常的,跟其他小朋友交往也沒問題,但內心極度不自信。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姐姐才剛上3年級,就不止一次跟娟子提到:

“媽媽,我這學期想當正班長,但我知道我肯定當不了的”

“媽媽,聽說3年級很重要,學得越來越難的,這學期語數英我肯定得不了100分,最多80分”

弟弟才剛上1年級,剛開始寫字和學英語,問題也是一籮筐;

“英語教了一遍後,讓弟弟嘗試自己讀課文,直接一句我不會,立馬愁眉苦臉眼看眼淚就要掉下來了”

“更要命的是語文寫生字,一筆一劃,每寫一筆就看一眼媽媽,媽媽點頭才寫下一筆”

兩個孩子都一樣的問題:連嘗試都還沒嘗試,還沒付出過一絲一毫的努力,就直接否定自己。

比起當不了正班長、考不了滿分、課文讀不好等等,孩子們遇到困難直接採用“鴕鳥政策”視而不見,迴避挑戰,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後者的問題更嚴峻。

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可能就像一個小小的開關,一旦打開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把孩子們的人生一步步引向低谷。

01

還記得去年佛山市某小學四年級老師,為讓學生學“億”後有個概念,佈置一份家庭作業:“今晚數學作業,是數1億顆米粒,辛苦家長督促孩子完成。”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同樣的作業,有的孩子立刻向家長告狀,用指責、嘲諷老師佈置作業不科學的方式來逃避,就連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心思都不願付出;有的孩子則興奮得很,把作業當作有趣的挑戰,還主動向父母求助,解決問題。

為什麼同樣的作業、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孩子作出的反應會呈現天壤之別呢?

有的孩子不問結果,嘗試了失敗了,還照樣勇往直前,繼續挑戰;但有的孩子連嘗試都不曾邁出一步,就直接否定了自己。

其實這都源於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支配著孩子的“行為”,思維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式。

關於思維方式,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經率領團隊,耗時10年對紐約20所學校的400名學生開展了實驗,得出結論:人的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就是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教授為了研究“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兩種思維的差異,找了一批10歲左右的孩子來做調研,將一些困難和挑戰擺到他們面前,看孩子做出的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面對困難時選擇了逃避,沒有投入,大腦幾乎一動不動;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他們積極地應對挑戰,從大大小小的錯誤中學習,大腦一直在高速運轉。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毋庸置疑,孩子在未來的學習中,乃至整個人生中,走得更高更遠的,肯定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導致了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不難發現娟子家的兩個孩子目前所處的狀態更符合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行為特徵。

幸運的是,思維模式是可以後天養成的。孩子越大,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越來越不聽父母的話,但不難發現,其實每個孩子的底層思維模式其實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所以說,孩子最好的成長型思維培訓導師,就是父母本身。

成長型思維最重要的培育環境是我們的家庭,不是學校、也不是培訓機構。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02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養成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呢?只需要掌握著4個日常溝通法則!

第一、 家庭日常溝通常用3種句式

不僅僅只是針對孩子,還包括全家人的語言體系有意識地進行改變調整,辦法非常簡單,常用以下3種句式對話就行。

凡是當我們想要說出“不能”、“不會”、“不行”、“不”的時候,巧用這3種句式回應孩子:①現在還……,② 如果……就……,③但是……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英語不會。

我們可以說:寶貝,英語是現在還不會。

比如孩子說: 媽媽,我肯定不行的。

我們可以說:寶貝,是現在還不行,如果我們先嚐試一下,找出問題點再解決它,就肯定可以,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得到。

或者可以說:寶貝,現在還不行,但不代表以後不行,我們先努力嘗試一次。

隨著家庭語言體系的改變,日積月累地堅持,總有一天在孩子身上會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化學反應。

茱莉亞•羅伯茨說:“人有兩種,一種是有翅膀的,一種是沒有翅膀的。”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運用語言的魅力,為孩子賦予隱形的翅膀,讓孩子發自內心相信“我可以”,相信孩子有朝一日一定能展翅翱翔。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第二、 換種說法、換種思維

臺灣作家曾寫過一篇報道小偷作案的文章,有感於小偷思維之縝密,作案手法之細膩,情不自禁地在文章最後發出感嘆:像思維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

不曾想到這無心插柳的一句話,竟然影響了這位小偷的一生青年。20年後,當年的小偷己經脫胎換骨,成了一名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在一次與林清玄的邂逅中,這位老闆誠摯地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點亮了我生活的盲點,它使我想到,除了做小偷,我還可以做正經事!”

哪怕是對小偷作案的報道,用了一種積極的描述方式,哪怕可能只是隨口的一句話,卻有著改變別人一生的力量。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換一種說法,就已經是換了一種思維方式,等同於向孩子展現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鋼琴肯定沒XXX厲害,她練得比我久,好幾次比賽都得獎了

我們可以說:寶貝,是的,我們現在起步得比較晚,但沒關係,媽媽發現你每次練都特別認真,老師也說你音律掌握得特別好,只要多花些時間和精力練下去,肯定會超越很多小朋友的。

每當孩子想要給自己畫上句號的時候,我們及時引導孩子換一種角度,變句號為逗號,給未來延展更大的空間。

第三、 科學地表揚孩子,讚揚思考能力,鼓勵動腦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人的表揚和肯定,是3-6歲幼兒行動和探究動力的主要來源。正確並善於運用表揚,對孩子行為及性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橋樑工程師馬皓文是個很會表揚兒子的爸爸,他成功地把兒子馬飛從學渣表揚成了航天員。

馬皓文因故入獄7年錯過了兒子的成長,叛逆的兒子成了學渣。老師諷刺馬飛“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同學笑他“缺根弦”,就連媽媽都說他“長了張笨蛋的臉,這輩子沒救了”。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但是馬皓文一直對兒子讚不絕口,當眾誇讚“他會是這個學校最出色的孩子”;甚至當馬飛考了63分,馬皓文照樣表揚:“這麼短的時間,你就從全班倒數第一名到了倒數第五名,我就說了,你是天才。”

現在讚賞式教育其實已經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但表揚的語言技巧可能還停留在淺層階段,例如動不動就對孩子說“你真乖”、“你真棒”、“你真厲害”之類。

空洞的表揚容易讓孩子養成固定的僵化思維,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本身就有與生俱來優勢,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用具體的、清晰的語言將孩子努力的過程、進步的地方說出來,既能讓對做得好的地方有明確認知,還能讓孩子更清晰找準努力方向。

例如,不要只是簡單告訴孩子跳舞跳得好看,而是告訴孩子“這一次跳舞手舉得特別平,身體挺拔特別美,轉身的動作完成得特別舒展”。

表揚孩子越具體,孩子越能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好的觀念,越容易養成成長型思維。

四、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從失敗中得到成長

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中,私立學校沃明斯特校長馬克說過:“我們鼓勵孩子害怕,他們去嘗試,去失敗,從中學會成長。”

演員吳尊在鼓勵女兒neinei看待失敗這件事情的處理方式就跟馬克校長的原則一致,neinei從3歲開始練習芭蕾,為了第一次亞洲比賽沒日沒夜地苦練,但想贏的希望依舊破滅了,看看neinei傷心地苦,吳尊也很難受,但吳尊更願意孩子能從中感受到失敗的感覺,讓女兒明白過程會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父母不可能為子女護航一輩子,孩子總會有展翅翱翔的一天,鼓勵孩子的每一次嘗試,讓孩子經歷失敗,並從失敗中成長,讓孩子擁有對抗真實生活的盔甲。

03

我們要有理性地停止去用孩子眼前短暫的成功來定義孩子未來的人生,比如說孩子眼前的100分,比如說孩子考進了理想的大學。孩子眼前所取得的表面上的成功,還能否持續在四五十歲,甚至七八十歲還能保持張力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輕言放棄,更樂於從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更強,更加堅毅。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不顧一次衝向終點,有可能一旦失敗就一蹶不振,沒有退路。把人生看作一次長跑馬拉松,讓成長型思維為孩子賦能,跑贏全程。

孩子不自信、遇困難就逃避?父母4個方法讓孩子有“成長型思維”

本文由梅見雪首發原創,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我是梅見雪,二寶職場媽媽,家庭教育踐行者,專注教育、親子閱讀、女性成長。歡迎您關注我,成長路上您我同行。個人公眾號:梅見雪 meijianxue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